【摘要】高职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暴露出了各种网络伦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网络生活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重要危害。把握网络舆情,在网络伦理建设中,要注重价值引导、校园网的阵地建设、思政理论学习、辅导员和学生力量以及意见领袖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伦理;高职生;教育机制
一、网络伦理与网络舆情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由于网民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网络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影响,特别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伦理既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也是网络社会中的独特道德问题,应予以重视。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可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是网络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里面既有显示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折射,也有网络空间自身发展起来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生在网络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高职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一方面是活跃、有思想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在受教育影响以后独特的行为特征。
1、网络言论失范
随着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博客等网络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言论在网络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正严重损害着网民的基本权利,成为一种公害,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
2、网络侵权问题
网络侵权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主要是对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侵犯,同时也危及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安全。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把属于别人的文章、图片、音乐、动画拿过来放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发表这是一种恶意侵权行为。同时,一些有着专业背景或者特长爱好的学生还充当着网络黑客的角色,通过侵犯别人电脑进行一些破坏或者恶作剧的行为,这也是网络伦理问题的重要表现。
3、网络诚信问题
“所谓网络诚信危机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人们对网络安全、信用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从而导致网络人际交往和交互活动进行的困境”。网络诚信危机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网络欺骗、网络欺诈、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毁约。高职学生由于技能性较强,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跨入了创业的行列,通过淘宝等平台销售自己的作品,如服装定制等。
4、网络使用的负面效应
网络使用的负面效应主要是指一些原本没有恶意的网络手段或者网络生活,在不当使用以后的负面效应。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恶意软件与计算机病毒传播、网络中的人肉搜索问题以及网络游戏的沉溺。如在百度贴吧中进入各个高职吧,几乎都有关于人肉搜索的帖子,可见人肉搜索现象在高职网民中较为普遍。
三、基于网络舆情的高职生网络伦理教育机制构建的思考
解决网络伦理问题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学生迫需。基于网络舆情对网络伦理的重要影响,因此笔者思考利用网络舆情构建网络伦理教育机制。
1、加强价值引导,提高学生明辨网络舆情的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为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先进价值观念。在高职学生的网络活动中有意识、有重点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在各种网络舆情中,自觉辨别各种言论、观点所表达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进行自我甄别和筛选。
2、以校园网为主阵地,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舆情发布平台
网络舆情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公开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在任何网络事件爆发以后,只有积极、公开、透明的网络发布平台才能有效疏导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避免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马航失踪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并且带来各种猜想正是由于信息发布不够及时,不够透明造成的;相反,在昆明火车站恐暴案中,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及时、公开、透明的处事态度才遏制了谣言的产生,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3、以思政理论课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理论成果,了解我国各项政策方针指定的依据、背景和条件,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网络舆情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不解,从而在网络事件中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同时,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适度加入时政讨论,特别是一些敏感、重要、即时的网络舆情的讨论,有利于教育者在讨论中直接发现问题、解疑答惑、纠正错误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4、以辅导员和学生会为主线,规范学生网络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辅导员和学生会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实践场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主要阵地。辅导员老师在日常接触和教育中,通过班级建设、团支部建设、班级活动等形式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不谩骂,不攻击,这将有利于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帮助学生在网络舆情处理中文明、健康的处理各种不良言论,面对各种不良态度,形成良好的网络伦理观。高职教育应面向学生,努力寻求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准则,网络自律行为准则等,有利于学生在网络舆情中保持大学生良好形象,对网络环境的精华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5、以“意见领袖”为中心,建立学生网络舆情自我教育机制
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意见领袖关心各类时事,有自己的独立观点,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几乎每个网络热点事件背后,都有大量网络意见领袖在推动。高职学生中也不乏一些意见领袖的存在,教育者要发掘、培养和利用意见领袖,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本身就有的号召力,要着力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发挥他们在网络舆论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校级教改课题“高职院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的职业化导向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网络课程建设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jgkt007
【参考文献】
[1]苗伟伦.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41-44.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3]史红明.信息社会网络诚信建立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4]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
【作者简介】
黄燕(198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余长惠(1982—),女,四川隆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