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隐性采访因其内容的真是性、鲜活性而颇得新闻媒体的欢迎。然而,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社会各界对隐性采访也各有看法。本文主要浅析了隐性采访的利弊问题,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对隐形采访展开了详细探讨。本文的探讨对于媒体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权衡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采访; 现行采访; 偷拍; 偷录; 采访作风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是在被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获新闻信息的新闻采访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暗访”,它包括偷拍、偷录等手段。在西方新闻史上,隐性采访就是经常采用的采访方式之一。在我国的新闻采访实践中隐性采访也得到了越来与广泛的应用:从较早出现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到如今的各地方台都经常采用这种采访方式来揭露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暗角,从而起到鞭挞受众、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当然,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1 隐性采访之利
1.1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
批评报道是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它的目的是对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实施舆论监督。很多情况下,记者如果采用显性采访方式,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相。许多成功的批评报道都是采用了隐性采访。在中国,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栏目。无论是较早时候的央视记者躲进装有特制玻璃的货车内偷拍公“三乱”情况,还是前段时间央视记者曝光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等等,无一不是隐形采访的成功典范。
1.2 隐性采访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以前的那种找选题,等传真的新闻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这个时候,隐性采访逐渐发展起来并日渐增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记者已经从观念和行动上改变了原有的采访作风,使采访不断深入。众所周知,隐性采访是在报道依靠显性采访无法获得新闻价值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因此,隐性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有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和献身新闻事业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1.3 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隐性采访所采获的新闻往往具有独家性。而通常情况下,观众对独家新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理:为什么这个新闻是独家的,他独家“独”在什么地方,这个独家新闻到底有没么有可看性等等。正是 因为观众的有着这样的以一种心理,独家新闻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此外,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通过隐性采访还可以获取其它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的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2 隐性采访之弊
隐性采访隐藏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使采访障碍和干扰大大减少。我们媒体记者通过这种采访方式有时的确揭露了某些事情,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认同感,因此,近年来这种采访方式被媒体广泛的采用,但种种弊端也随之而来。
2.1 隐性采访容易导致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
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是指媒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策划的新闻,它有时虽然能够得到比较有价值的新闻,但往往会扰乱社会秩序。
《羊城晚报》曾在头版刊出过《本报记者在上海街头报警》的新闻。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之后,记者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旅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之后仅2分零10秒,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
很明显,这样的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体自导自演的,应该属于非正当的策划性新闻。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作为服务社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如果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那就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明显是欠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2.2 隐性采访是媒介成为了商品化浪潮的牺牲品
虽然隐性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媒体的竞争力,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但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新闻的卖点成为媒体思考的焦点,新闻也 因此更加模式化。时下,置真实性于不顾的隐性采访有所蔓延。怎样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怎样才能写出有卖点的文章?暗访!尤其是对一些小报小刊而言更是生存之道。于是,暗访歌舞厅、暗访美容美发厅、与按摩女面对面等等,一篇篇类似的甚至是雷同的报道被搬上了媒介。这些媒介要的只是吸读者的眼球,然后就是商家手中的广告费。这样,隐性采访使媒介成为了商品化浪潮的牺牲品。
此外,隐性采访还会引起新闻纠纷、有泄露隐私、引诱犯罪、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等一系列的弊端。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有出台专门的关于隐性采访的《新闻法》来衡量隐性采访是否合法,关于它的是非曲折,社会各界也从很多方面作了深入的讨论。
作为我们媒体的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要权衡好它的利弊得失,要不违背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新闻纠纷,是我国的隐性采访报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