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水利工程论文

有关地表水的有效规划与监测分析

2015-07-30 1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以地表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表水的有效利用和规划,及对地表水的正确监测来探讨如何更好的掌握地表水的规律,通过对地表水的有效利用来为我国的居民用水和工业发展作为水资源的服务性工作。

关键词:地表水; 调度; 水均衡; 监测
缓解缺水难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世界性的课题。解决缺水问题,关键是要统一规划,把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如何寻找新的水源?不良的水质如何治理才能变为可利用的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等怎样进行治理?排泄到大江大海的水如何进行治理?如何解决上游排放、下游污染的全流域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各方面专家与政府一起制定统一的规划,
一、合理调度的工程应用
  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在多年的运行中,曾遭遇到设计保证率以外的年景。为了减少破坏深度,建设机电井,利用地下水提高灌溉保证率。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日益紧张,致使水库的工农业用水规划进行调整,即减少对农业的供水量,增加对工业的供水量,以缓解工业用水的紧张状况。因此,如何规划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优化配置,合理选择水库与机电井群的联合运行方式,是水库运行调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水库与井群联合运行,建立多阶段多目标系统的模糊优化理论与模型,并根据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建立水库与井群联合运行的模糊推理模式法。通过对水库与井群联合运行的实例研究,表明方法可较好的解决具有模糊信息的水库与井群联合运行的复杂问题,为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地表水功能区划
  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对水域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划分不同的水环境功能区,实施“高功能水域高标准保护,低功能水域低标准保护”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与流域的水资源开发、流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等密切相关,是水环境保护工作上下关联、水陆衔接的中心环节。
 科学合理的划分我市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明确水域中长期的保护目标,根据水域的重要程度,针对性采取措施、强化管理、加强保护,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为水质评价、水质规划、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及流域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
地表水功能区可以划为四类:
 一类区:饮用水水库(主要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二类区:水库及其支流河流(主要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三类区:湖泊与河流(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四类区:景区湖泊(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新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将对保护水源、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
三、水均衡解决方案
    以平原作为水量平衡区,进入项主要有区内降水(R)、来自区外(主要是周围山地)的地表径流(Fs)和侧向补给的地下径流(Fg);排出项主要有蒸散(E)、工业和生活用水(In)和入海(O)。其水量平衡方程可列为:
R+Fs+Fg=E+In+O+? M
式中? M为某一平衡时段内开始和结束时的水量差值。
  上式为区域水量的总体平衡方程式。如作进一步分析,情况要复杂得多,主要是因为进入平衡区的水分,绝大部分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过程,才被排出平衡区之外。进入平衡区的水量中,大部分将以各种形式渗入土壤和地下水,然后以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的形式排除,一部分排泄入海,少部分从水面、被覆物(如叶面,建筑物等)表面直接接蒸发。所以,水分的转化和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进行。
  下图是平原区水均衡联合方案的分析图:

  平原区联合方案水均衡分析图
四、地表水监测
1.技术路线
  地表水监测采用以流域为单元,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为辅助手段的自动监测、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路线。
2.项目与频次
1)监测项目
  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项目分别按表 1 和表2 执行。自动监测项目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的仪器确定,自动监测站的基本配置应保证必测项目所需的监测仪器。
2)监测频次
  自动监测既可实时在线监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各项目的监测频次。
3.监测方法
1)自动监测: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EPA(USA)和EU认可的仪器分析方法,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2)常规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参考文献:
[1] 李怡庭. 我国水环境(水质)监测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水文, 1999, (05)
[2] 迟永山. 地表水源地水环境现状评价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2006, (09)
[3] 区晖,罗翠琴.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与思考[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 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