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水利工程论文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2015-07-06 10: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高硕学董立东葛鸿旗

戴明 郭彬 李荣 边艳 金晓光 张丽颖 王海方

  摘要介绍了葫芦岛市连山区河流自然状况以及河道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小河流治理的基本思路、模式和保障措施,以为中小河流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模式;保障措施;辽宁连山
  
  1连山区河流概况及河道治理现状
  连山区境内山多,临海,故而独立水系较多,可分为小凌河水系和沿海诸河,共13条河流,其中除女儿河为中型河流外,其余都是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的小型河流。女儿河是连山区最大中型河流,其支流众多,超过5 km2的一级支流有18条。其余12条小型河流,总流域面积848 km2,总长232 km,河道比降2.4‰~11.9‰之间,属典型的山区型河流。河短、比降大,致使洪水来的猛、去的快,且大部分为无堤坊河流,因而河道滞洪、储洪能力差、防洪能力很低。www.133229.COM同时,由于洪水下泄快,给下游防洪带来很大压力。
  据统计,1995年以来连山区共修建堤防和护岸长度70 km,不到河流总长度(包括女儿河一级支流)的1/15,防洪标准大多为5~20年一遇标准,只有连山河东城段2 km河道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另外,无堤段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女儿河上游均达不到10年一遇标准,有的达不到5年一遇标准,如女儿河新台门镇跃鱼汀至佟屯大桥段、山神庙样子沟段;女儿河下游均未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的地段不足或只能达到10年一遇标准,如邰集屯农药厂段、虹螺岘火台子段和金星镇卧佛寺段。小型河流乡镇段无堤防均未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同时尚有险工险段和水毁工程亟待治理和修复,如女儿河佟屯大桥上游左岸,一旦发生洪水直接威胁左岸公路和国光小学;女儿河山神庙乡砟子窑段右岸耕地受洪水严重威胁等。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域内需治理的河道长,缺少治理所需工程资金,使河道治理缺乏系统性。二是由于单纯的防洪意识导致了采用了单一的工程措施,使河道治理缺乏综合性。三是由于利益驱使,个别采砂业主的采砂秩序混乱,使河道现有工程和防洪安全受到威胁。四是由于连年的干旱,个别河段“乱栽”现象较为严重,这为下一步河道治理增加了人为的阻力,也为汛期防洪安全带来了隐患。五是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生态功能被严重忽视[1-2]。
  3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思路
  河道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具有储水、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维系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纵观连山区这几年的河道治理工程,由于仅仅考虑了防洪的需要,而忽视了河道具有的其他功能,致使河道有逐渐变窄的趋势,主要表现是高墙直立、河道渠化。结果不仅降低了河道的储水能力,而且洪水下泄更快,造成局部冲刷和淤积,会破坏水生态环境。结合国家“十五”期间提出生态治河要求,总结出“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的建设思路。首先,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堤防设计规范要求,并结合实际,合理、客观的确定防洪标准,适当规避风险[3]。对于一条河道来说,如果上游沿河各乡镇、村屯都把自己的风险降为最低,那么下游段的防洪将受到严重压力。其次,转变过去单一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治理模式,将侵占河道退还。河道是经多年自然形成的水流通道,它的功能不仅是输水,而且是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生存的空间。但由于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洪灾损失不断加大,导致对河道进行被动治理,单一工程措施改变河道自然状态,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因此,今后河道治理必须采用“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措施为主”的治理模式。


  4治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
  中小河流河道横断面相对于周边地面多呈凹型,有明显的岸坡;洪水陡涨陡落、冲刷能力强、持续时间短。对其综合治理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根据治理标准要求,按照河道走势清理河道。第二,在顺直河段岸坡直接埋植,实施生物措施,行数根据岸坡的高度和坡度确定。第三,在河道弯段,由于水流对凹岸冲刷严重,首先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护岸,并进行原土覆盖,再在护岸脚进行埋植柳干[4]。对于冲刷特别严重的河段,需在弯段首端开始至末端修建石笼潜坝,高度根据河道深浅确定,但不要高出1 m以上,并在坝后全部埋植柳干等。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是造价低,施工工艺简单、易操作,对河道整体破坏小,生态效益显著。
  该治理模式的保障措施有:第一,资金保障是关键。可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各方资金,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第二,合理规划是前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具体治理计划。第三,河道监管是基础。结合“三场整治”行动,加大河道管理力度,对行为恶劣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强制的法制措施,从严处理,以维护河道正常功能。这将对已建和在建的治河工程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5参考文献
  [1] 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5, 5(1):68-70.
  [2] 王明军,包广来,许月光.中小河流治理与管理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1):125-126.
  [3] 张振权.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和探讨[j].吉林水利,2007(8):48-49.
  [4]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利,2010(4):34-36,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