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基于web的一个典型应用,主要运用了asp.net技术,sqlsever2005数据库,采用b/s模式。基本功能有:系统维护,学生信息数据输入,反馈信息输入,学生成绩数据计算,数据备份与事件记录,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等,其中学生成绩数据计算模块、反馈信息输入模块与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是系统的重点模块。该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综合测评管理代替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易于操作,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学生成绩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webservice;asp.net;sqlserver2005;b/s
0引言
该系统解决了信息传递不便捷等问题,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方便教师、学生等在网上快速查询学生个人各种信息。使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无纸化”,改变学生素质管理的落后现状,实现评价现代化。
通过分析测评结果,可以总结教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参考和依据。WWW.133229.Com此外,综合测评结果可以使每个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为大学生潜在素质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应用技术介绍
1.1webservice技术简介webservice指的是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技术,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其它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发布、定位、进行web调用、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是一种无需购买并部署的组件,它被一次部署到internet中,其它web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1.2.net技术概述.net是通过中间语言(intermediatelanguage,il)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commonlanguageruntime,clr)方式解决跨语言类库、跨硬件操作系统运行、变量边界检查、资源自动回收问题的软件开发、运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更容易地建立网络应用程序、网络服务、窗口应用程序以及主控制台应用程序。
1.3asp.net技术介绍asp.net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的环境,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vb.net、c#和jscript.net等)创作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包括microsoftvisualstudio.net)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的所有优点,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另外,任何asp.net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framework,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
1.4.net与webservice的结合由asp.net主程序负责内部商务逻辑的运算以及数据源的维护,而由web窗体页和xmlwebservices分别公布系统的对外接口,web窗体页负责向用户呈现系统数据,而xmlwebservices则负责呈现系统的对外接口以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以及以后开发客户端的需要,构成一个web应用的完整的对外数据交换体系。
1.5b/s模式基于web的b/s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只不过它的客户端是浏览器。b/s结构是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在这种结构下,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完全在应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表现完全在web服务器实现,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在系统的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系统的终端。
2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需要完成主要功能模块有:
2.1.1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包括①代码管理;②用户管理;③系统维护)。
2.1.2数据输入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思想道德成绩信息、学习成绩信息、拓展素质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性别、出生日期等;思想道德信息包括各项指标的成绩;学习成绩信息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的成绩及课程所占学分,包括补考学生的补考成绩;拓展素质信息包括图展素质指标各项成绩。
2.1.3数据计算模块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表内的及各表之间的数据,并按要求将数据输入指定表。依据学生的各项信息,计算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数、学习成绩、拓展素质分数和综合测评成绩。各项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综合排名和各方面素质排名,作为各种奖学金评定发放的依据。
2.1.4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提供数据的查询和打印输出,学生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信息检索达到查询学生信息的目的。
2.2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主要是依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的数据模型,通过进行数据内部以及外在关系的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整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在关系数据库中通常称为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的数据量、数据流量、及响应速度的估算分析。
2.2.1数据库完整性设计(1)数据库完整性规划:①实体完整性。②参照完整性。③用户自定义完整性。(2)造成数据不完整的原因分析:①网络或设备故障造成。②应用程序设计不完善造成。③多个事物并发执行造成。④人为因素。
2.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数据库架构如下:①学生基本信息表,存储学生基本信息;②学生学习成绩表,存储学生学习成绩信息;③学生德育成绩表,存储学生德育成绩信息;④学生拓展成绩表,存储学生拓展成绩信息;⑤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表,存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⑥学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存储反馈信息;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权重表;⑧学生课程表;⑨用户登陆信息表。
2.3系统权重体系设计在指标体系中,根据每项指标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重;根据每项指标考核时的分值、方法及具体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根据每项指标的复杂程度,确定指标的级数,每项指标具体所占的权重。
学生综合测评总成绩=思想道德成绩×20%+学习成绩÷(∑必修课学分+0.8∑选修课学分)×60%+拓展素质成绩
3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山东经济学院综合测评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该功能模块主要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日志管理四大模块组成。
3.1.1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增加、查询编辑功能。用户使用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密码进行登陆。
3.1.2权限管理模块的实现(1)角色增加。角色增加模块让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为系统增加新的角色权限,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2)角色查询角色查询编辑模块是针对角色信息的修改,维护角色名称、角色描述以及修改角色权限。
3.1.3基础信息维护(1)班级信息增加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增加功能包括:班级名称、年级、人数、班级代码、学院、专业等。(2)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功能包括查询指定班级、返回符合查询的班级列表、显示班级的基本信息。
3.2学生信息模块本模块是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学生的基本信息而提供的,在这里用户可以方便的得到学生的联系方式,班级等内容,方便学生的管理。
3.3数据计算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核算以及计算系数的设定,分为两个子模块综合测评信息查询和权重系数设定模块。权重系数设定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设定测评成绩的计算系数,使系统能够适用各种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的特殊要求。
3.4数据录入数据录入模块是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录入的功能,其中包括四个主模块,每个主模块各包含信息录入和查询编辑两个子模块。学生成绩的查询编辑模块与上面的成绩录入模块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与对数据库的操作由新增改成了更新。
4总结
该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信息的共享、公开,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①基于b/s模式开发的web服务,节省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复用性;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③系统易于管理维护;④使用方便,易学易用;⑤良好的性能价格比;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外部接口清晰而标准。本系统今后主要还要考虑通用性问题、跨操作系统平台所可能面临的一些数据共享问题、并发性问题,多采纳组件技术,在开放性方面考虑跨平台后可能面临的并发性问题,同时对安全性能方面考虑采纳一些结合硬件加密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小平..net核心webservice服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1-54.
[2]李晖,李正刚.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构及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经济师,2006,(7):11-12.
[3]王黎.微软公司microsoft.net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26.
[4]j.p.hamilton.visualbasic.net面向对象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5.
[5]微软公司.asp.net标准教材.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李安渝.webservices技术与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0-42.
[7]盖江南,王勇.java,xml,web服务宝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6-27.
[8]张文斌.基于webservice的电子商务环境构建技术.北京:电于工业出版社,2002:22-24.
[9]王欣.web架构与开放交互操作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5-56.
[10]胡海璐,彭接文,胡智宇等.xmlwebservices高级编程范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