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将先进的二维条码技术与用友erp管理系统的进行无缝连接,可以使航材出入库、盘点等物流仓储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大大地简化操作过程、减少人工输入所造成的差错,大幅提高航空维修企业的航材管理效率。
关键词:条形码航材管理仓储用友erp
1条形码技术概述
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技术是运用条形码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其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度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因而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条形码应用系统就是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某一系统中,充分发挥条形码技术的优点,使应用系统更加完善。条形码应用系统一般由数据源、条码识读器、计算机、应用软件和输出设备几部分组成。
条形码按维数可分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多维条码等。目前运用较多的是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它们的各自特点如下:
2条形码技术在航材管理中的应用
2.1航材管理为什么要引入条码?
传统的航材管理系统内部,一般依赖于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以人为记忆实施航材管理。WWW.133229.cOm对于整个仓储区而言,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严重浪费。随着近几年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材库存品种及数量随之增加,出入库频率剧增,传统的航材管理模式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行工作效率。而现有已经建立的基于用友erp管理的航材管理系统,也逐渐难以满足仓库管理快速准确实时的要求。条形码技术舍弃了原来的先手工记录再输入电脑的工作方法,带来的是快捷和准确的工作效率,通过与现有的用友erp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起到了准确识别航材信息及跟踪航材流向的重要作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航材管理效率。而根据航材管理的特点,引入二维条码技术是比较适合的选择。
2.2如何把条码引入航材管理?
2.2.1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并列印库存品条码标签。航材管理系统对其产品质量标准高、要求严。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例如批次管理、序列号管理,保质期管理等)定义条码规则,然后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在此基础上,将目前库存航材列印出库存品条码标签,以便于后续仓库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关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2.2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并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实现仓库的库位管理。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并在入库时采集库存品所入的库位,同时导入管理系统。仓库的库位管理有利于在大型仓库或多品种仓库中快速定位库存品所在的位置,有利于实现先进先出的管理目标及提高仓库作业的效率。
2.2.3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仓库管理。对于小型的仓库,可以使用条码扫描器直接和业务管理系统连接,代替人工输入功能。对于大型的仓库,由于仓库作业无法在计算机旁直接作业,可以使用手持数据终端先分散采集相关数据,后把采集的数据上载到计算机系统集中批量处理。此时给仓库保管人员配备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同时在现场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在此之前会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下载手持终端中。
2.2.4数据的上传与同步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仓库管理系统中,自动更新系统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更新已后的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以便在现场进行查询和调用。
3基于用友erp管理软件的条形码功能模块
3.1系统功能设定模块自定义整个系统的管理规则,包括定义管理员及其操作口令的功能;
3.2基本资料维护模块对每批产品生成唯一的航材条码标签,每种型号的航材都有固定的编码规则,在数据库中可以对产品进行添加、删除和编辑等操作;
3.3采购管理模块采购定单:当需要采购的时候,可以填写采购订单,此时并不影响库存;
3.4仓库管理模块产品入库:当采购订单被批准,完成订购后到货的时候,验收人员按单验收货品,系统根据编码规则生成条码标签。首先给货物帖上条形码序列号标签,然后在采购入库单上扫描此条形码,保存之后,库存自动增加。仓库人员或管理人员可以查询相关收货数据。采购入库或者其他入库,自动生成入库单号,货品及可选择方便快捷,可以区分正常入库、退货入库等不同的入库方式。
产品出库:仓库的人员按单据的需要在指定的货位进行拣货,并将所发的货送到公共发货区,使用手持终端扫描货品货位及货品条码,输入实发货品数量,(如果所发的货品与出库单号数理不相符时,终端自动显示及报警提示,避免错误操作)仓库人员或管理人员可以查询相关发货数据。维修出库或者其他出库,自动生成出库单号,可以区分不同的出库方式。
库存管理:不需要手工管理,当入库和出库时,系统自动生成每类产品的库存数量,查询方便;调拨管理:针对不同的库之间需要调拨,可以自动生成调拨单号,支持货品在不同的仓库中任意调拨。
盘点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仓库的货品进行清点,比较于实际库存及数据统表单的差异,提高库存数据准确性。系统可以根据仓库区域生成盘点的计划,仓管人员使用手持终端在指定仓库区,对于货位的货品进行盘点:扫描货位条码,货品条码,并输入货品盘点数量。所有货品盘点完毕后,即可获得实际库存数量。同时产生系统库存与实际库存的差异报表。如果库存差异在可以接受范围内及管理人员确认后,系统按盘点结果更新库存数据,否则需要复盘处理。
库存下限报警:当库存数量不满足最低库存量的时候,系统报警。
3.5报表生成模块月末,季度末以及年末销售报表、采购报表以及盘点报表的自动生成功能,用户自定义需要统计的报表;
3.6查询功能采购单查询,销售单查询,单个产品查询,库存查询等(用户定义)。
查询都是按照某个条件:件号、条形码序列号、出库日期、领用单位等来查询。
4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作业模式
4.1离线采集(批处理方式)使用条码采集器,在仓库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完毕后,通过通讯接口(一般通过串口通讯)把采集的数据传入到航材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生成相应的业务单证。条码采集器是一个智能终端设备,在做业务数据采集前,可以先把业务任务数据从业务管理系统下载下来,在任务范围内做收集和识别,可以作一些简单的任务范围的判定和提示。
这种方式需要事先设计好采集数据及由用友系统下载数据的存储格式,数据采集完成后,导出数据采集文件,再开发相应的文件处理模块,通过该模块将文件数据导入用友erp系统。
此种方式属于非实时方式,优点扫描速度较快,不受场地距离限制,相对于无线方式来讲,操作简单功能稳定。缺点是不能实时处理数据,需要人工参与数据的导出、导入,有新的基础资料增加后,需要重新下载基础数据,采集后的处理较繁琐,且做二次开发的工作量较大。
4.2在线扫描(实时方式)使用条码扫描器直接和业务管理系统连接,代替人工输入功能。使用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据填制或者确认过程中,在清点实物时用条码识别设备做核对工作,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读取条码扫描器的扫描结果作为单证的明细项目录入。在线扫描方式需要在线扫描设备与pc机直接相连,数据通过有线线路实时传递到用友系统。
此种方式的优点:设备价格低,适用于被扫描的存货体积较小,扫描工作点较固定的场合。扫描端不需要做软件开发,扫描器扫描过程相当于键盘的串行输入过程。缺点是有线设备连接线的长度有限,扫描员的活动范围受限制。
4.3无线采集(实时方式)利用无线网络及通信技术,为条码设备提供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完成数据的双向传输。实现条码设备上数据的实时查询和现场数据采集的实时校验、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处理数据,无线手持终端通过webservice服务访问用友数据库。优点是不受有线设备线路的限制,数据处理及时,不需离线档案下载,采集的数据实时校验,简单易用。缺点是设备价格较高,无线设备需要开发专用程序,无线网络信号有可能不稳定,造成数据传输中断。
5条码技术在用友库存系统中主要业务流程
5.1入库业务库管员将出入库指令(即出入库的来源单据如采购订单、采购到货单等)下载到条码终端设备中(无线采集时不下载,采用实时读取的方式),列印条码标签并粘贴到对应器材上。然后用户根据出入库指令对实物进行扫描,最后将扫描结果导入到系统形成相应的出入库单据(无线采集模式实时生单)。以根据采购订单入库为例,业务流程如下:
5.2出库业务库管员依据出库申请拣货后送到公共发货区,使用手持终端扫描货品货位及货品条码,输入实发货品数量、领料单位等信息,在系统中生成出库单据。以根据领料单出库为例,业务流程如下:
5.3盘点业务库管员根据盘点需要在用友erp系统中生成盘点单,使用采集器进行离线扫描,扫描完毕后,统一导入条码系统进行处理。
通过将条形码技术无缝接入现有的用友erp管理系统,可以使航材出入库、盘点等物流仓储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大大地简化操作过程、减少人工输入所造成的差错。条形码系统提供各种相应的追踪查询、统计分析,为提升航材管理提供高效率、高可靠度的保证。使用条形码系统,可确保库存量的准确性,可针对航材的批次管理、有效期管理和先进先出等,提供有效手段。从而保证必要的库存水平及仓库中航材的移动、与进货协调一致,保证航材的最优流入、保存和流出仓库。整个系统从规范管理入手,对航材物流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在系统中,强调对实际运作的监控、追踪,对不规范及错误的操作进行现场的即时监督,最大限度降低因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成本风险,提高管理效益及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使用基于用友erp管理软件的航材条形码系统可进一步完善航空维修企业航材的信息化管理,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并提供可靠的航材数据分析依据,为航空维修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龚中华等编著.用友erp培训教程:财务核算/供应链管理/物料需求计划.人民邮电出版社.
[2]刘志海,曾庆良,朱由锋编著.条形码技术与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3]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编著.物流领域条码技术应用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