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体验型”课型的应用

2015-07-04 2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体验型”课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实践的环节,比较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应用实践中将体验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感观演示体验阶段,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经过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型”课型;演示体验;操作体验;教学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型、技术型,以掌握应用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适度即可,但技术应用能力要强,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要以此为准绳,在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上下功夫。而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重点传统的“课型”已很难完成这一目标,探索应用新的“课型”进行教学势在必行。
  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同时又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未学习先觉难。为此笔者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探索了用“体验型”课型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体验型”课型
  “体验型”课型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或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去认识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掌握技能,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类型。这种教学类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实践的环节,能够通过增加直接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在体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探索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理解和应用。WwW.lw881.com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驾驭现代科学技术产物的轻松和自如,体验到完成某项操作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体现自我价值,证实自己能力的心理,充分地给予了学生有能力学好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的信心,触动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2 应用实践
  根据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在具体应用时注重了体验的层次性,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感观演示体验阶段,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由浅入深,使体验的层次逐步深入,从而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综合化。
  2.1 感观演示体验阶段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在声、像、形等方面设置一种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直观感受和体验,从中获得经验、发现规律,进一步地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点和技能点。此阶段主要是利用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或者网络教室的演示来完成的,可以分为知识内容的演示和操作过程的演示,知识内容方面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或者某些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教学软件。操作过程方面教师直接操作计算机演示相关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或者演示相关的教学软件。通过演示将知识点、操作过程、操作结果等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演示营造的情境的感知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体验亲身实践的欲望。
  2.2 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
  此阶段是在学生已经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初步形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后,唤起的一种进一步体验学习的欲望,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操作,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来体验操作的过程和计算机的运行结果,将通过情境感知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掌握操作技能,使知识、经验、操作技能内化迁移。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的成功与失败过程,去总结经验,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大胆地去想象和发挥,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体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一些操作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又可以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探究的境界。此阶段应与前一个阶段交替进行,来完成课程的教学。
  2.3 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
  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全部结束后,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去完成有关操作,体验各单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使知识和技能系统化,解决的问题接近于实际工作。在此过程中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技能系统化、综合化,使其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将知识、技能体系进一步内化,延伸了体验的层次,满足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在此阶段教师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接近于实际工作的操作题目。同学们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感受到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找到了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演示给大家,使学生充分体验了自己学习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3 应注意的问题
  3.1 演示体验要精练
  知识内容的演示着重知识点,操作过程的演示注重关键的技能操作点即可,给学生留有操作体验时的发现空间和自我探究的余地。避免泛泛的演示,造成重点不突出和时间不够用。
  3.2 加强操作体验过程的辅导
  在操作体验过程中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避免某些同学因操作困难“卡壳”而失去信心。可以发挥接受比较快的同学的作用,协助老师辅导,既解决了老师的困难,又利用了学生与学生间容易交流的优势。
  3.3 把好操作题目设计关
  操作体验一定要设计体验的题目,避免学生实际操作时的盲目性。操作体验的题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小项目要具体,内容详实;大项目要有综合性,涉及的内容要多、面要广,接近于实际工作的操作要求。
  3.4 适当加大操作体验的比例
  演示体验与操作体验的比例至少应为1:1,条件允许的还可以适当加大操作体验的比例。也可以将演示体验与操作体验结合在一起,边演示边操作,但一定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紧凑性,避免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4 教学策略
  4.1 师生间的民主策略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播者,应该是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起协调作用。因此在“体验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创设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放松学生的紧张、拘束、呆板的情绪。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的提问及相互间的探讨,都应视为体验的组成部分。
  4.2 学生主体策略
  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都是围绕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都是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因此在“体验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有最大的耐心在知识体系范围内按照学生的思路去引导、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老师提供和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去感知、去操作、去发现、去体验、去尝试着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探究、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更加深化,教学效果就会更加理想。
  4.3 创新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所表现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鼓励其独创性,引导和发展其积极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长。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发现原理、研究技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姜树卿,张艳.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型”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3]张清荣.计算机“体验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7(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