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的直接体现,而且关系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与实践课时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且杂,涉及面十分广泛,但教学总课时数少,实践课时明显不足,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上机动手锻炼时间有限,导致其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1.2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的对口生和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生源的计算机起点也存在落差,理科生与文科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存在差距,学生学习兴趣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
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与班级多,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法或者单一的演示教学法,缺少师生间互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
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点面面俱到,针对性差,没有高职特色,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也不能贴近企业最新发展需要,与学生就业联系甚少,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5 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传统的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作为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通过率,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2 教学改革与实施
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上机热情。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
2.2合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教学载体,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服务或管理一线的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学非所用、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3 采用“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面向专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计算机课堂教学进机房的上课方式,“精讲多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方法要强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这是我们教学的法宝,我们要充分利用它。首先可以在机房边讲课边实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对操作性强的内容,要集中学习、强化训练、学以致用。其次也可以在实习基地为工作的需要而学习,实践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去体验、去领悟,这往往要比课堂上的讲解收效大印象深。
4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实践教学的措施
4.1基本操作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所学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如Word、Excel、Windows、汉字录入等基本能力,这些可以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可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操作,老师辅导指正。学生经过这个层次的练习,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正确操作。
4.2真实市场
与模拟市场有所不同,就工作而言,学生可以得到实习工资,也可以随时被“炒鱿鱼”,有时往往会遇到自己从未训练过的和意想不到的工作。为这样的“单位”工作,无疑对我们的学生,对我们培养的“产品”,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有在这个层次中,学生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即在智商、情商和逆商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又锻炼了工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这为学生毕业离校走向社会,能奠定良好的技能和心理基础。
4.3模拟市场
掌握了专业所需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学生就可以进入校内实习场所小试“牛刀”。这就是我所说的模拟市场层次,之所以称其为模拟市场,是因为在这个市场的“顾客”大都属于校内的师生员工,他们大都会宽容一些,允许犯错,也容许改错,这样就能使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在具体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和提升。
作者:饶苏敏 李霞 来源:电脑迷 201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