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环境和新机遇,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成 功经验,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析。
一、“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新机遇
1.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更便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使得获取资源的方式更为便捷。教师可以轻松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视频、图片或文字),依托大众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将理论知识充分用于教学实践。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的新技术带来无限空间,也让教学资源的存储与共享、课堂教学的丰富与便捷得以实现。
2.建立新形式网络化教学环境
“互联网+”视角下的课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师可利用视频和网络平台将讲课过程真实记录下来,并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有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在新型社交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推送,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处登录查阅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出现了新常态,“人手一台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常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知识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1.根据不同专业实行差异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专业的差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差异化教学。比如文秘、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文书管理的机会比较多,可引入不同文本格式的文件应用于教学内容当中;再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侧重于数据处理,教学内容上则可以针对此需求侧重于Excel函数与数据的运算。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应符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今每个行业都提倡“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适当增加网络安全、支付技术等方面知识,以便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掌握技能。
2.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整体设计教学方案,整合教学资源。“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完全利用的完整时间越来越少,零散的时间则越来越多。根据这一特点,对当代高职院校来说,与其在课后布置有关计算机的项目作业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还不如将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化整为零,并利用快速方便有效的途径将其传播出去,真正实现“口袋教学”。借助移动互联网及时、快捷的优点,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APP应用,创设“互联网+ ”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革新。
以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部分只能在课堂内进行,课余时间需要老师督 促、提醒学生复习、预习;而如今“互联网+”环境可以将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多次、重复地向学生推送。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推送,增加了学生课后与课程之间的二次接触机会,多看,多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累积。教育教学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触教育内容,让他们在课后闲暇之余复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比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更为科学有效。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此外,如今各大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仍然不够,应利用好互联网第三方平台的教育资源,使课程内容更新更加及时,形式更加新颖。还有高职院校中微课的发展,这种以视频为载体、记录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能更好地促使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团队精神。
当然,“互联网+”不仅仅只有机遇,也有弊端。例如,快餐化的信息传播难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等。我们要紧跟大环境下的时代潮流,扬长避短,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优势与作用。
作者简介:黄 琳(1983—),女,湖南汨罗人,助理政工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