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12-15 14: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比较国内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亟待改善,笔者从教师的角度,从计算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来探索尝试。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生走入社会后,将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学生在高职阶段,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将对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大家知道,相对于国外来讲,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确有值得提高的地方。记得在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名中国的学生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王恩重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王楠子在校期间,“经常闯祸”,“被老师重点关照”:可以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让老师感到无比头疼的学生,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谁也不会想到把王楠子培养成什么“动漫冠军”。
  面对这种现状,2010年新年,笔者有机会见到伦敦大学华人校长郭正晓教授,在谈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老师都忽略了,其实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真正让学生喜欢去学。他说,基本的知识是砖和瓦,到底能建多高,完全看建筑师自己的想法。有了砖瓦,有了知识以后,需要让学生去思考,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创新,从创新到创造。创造出产品,对社会真正有贡献。在英国的大学,强调学生自己去找机会去学习。在英国,每星期都有一两个下午的实验课,实验课不是老师把东西都准备好了,你对付一个试验报告就完事了,而是自己准备,从实验开始准备到整个完成,都让学生亲历。就象是老师给你出一个大的题目,学生几个人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比如犯罪人员在办公室留下迹象,包括衣服的纤维,不同的迹象,学生们一起找出犯罪人员到底是谁?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结构,找出材料的出处;通过化学手段,找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所以,在我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人们只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下来,老师不停地喊了两节,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思想早飞到教室外边去了,这样下来,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所以,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游历于课堂之外。
    二、采取新的措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事来,,就要把原来的由老师一人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解放学生的手、眼、脑,甚至是身体。带动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新。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二是老师。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它的所有学习都是运用计算机来操作实现的,所以,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让学生先预习上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自己理解,上课也不再重复,而把自己认为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集中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去,根据学生自己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实现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学习。
  当然,老师在上课前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提出问题的话,那么学生会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老师上课前要准备的内容了。我会把每次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模块,对准每一个模块,我又提出几个小的问题。因为我知道,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加紧思考,甚至会得出一些学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思路。但同时,这些问题,一定要富有启发性,最好是能改变学生正常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思考,集中分析讨论。
  2、课中实施
  在上课过程中,因为学生事先做了准备,所以,到课堂上就有的放矢了。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自己的问题一一提出,让每一个小组去逐一讨论,在电脑上尝试操作。然后,对每一个问题让每一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集中寻求答案。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争胜心,都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每一个小组都会开动脑筋,每一个成员也会集中精力。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对学生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一定要表扬鼓励,以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加以肯定,对学生形成良性刺激;对于有错误的学生,也切忌一棒打死,这些学生,尽管理解有偏差,但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才能达到这样的见解,所以,要正确引导;对于那些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更要大加赞赏了,这些学生能提出这样独到的见解,课前一定是做足了准备,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的;对学生的这种探究性学习,要在班内提倡。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由向老师要知识到向自己、同学、社会要知识的转化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不同的解决途径,即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运用,都可以达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目的,这时候,就多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更为方便快捷的途径,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改变运用函数的顺序,对最后的结果影响都不是很大的, 但,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在运用的时候,要选准,选合适,并且要注意每一个函数的应用范围及规则。
  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我于是就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在WORD中,讲到“绘图”工具栏时,我就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设计一副我校的校徽,看哪些同学设计的更有积极意义。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都各自准备去了,结果等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几乎所有同学的作业都是让非常惊喜,看来同学是费了一番思考的,他们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校容校貌、硬件设施等各个角度对学校作出了自己的评价,把这些评价都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课后,我把有创意的学生的作品拿出来,放到我校的校园网上,供大家欣赏。这样,一是对这些好学生的鼓励,二是对那些还稍有欠缺的学生的一种鞭策。我认为,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知识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精神,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还记得在我的课堂上,有一名叫柳炎雷的同学,他的思路总是和大家不同,总是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候也真让老师费尽周折,但,这位同学,他有自身的特点,对每一个问题都弄通弄懂,从不含糊,课后也是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刚开始,有的学生还对他提出的问题感到可笑,但到后来,等把作业拿出来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不再说什么了,因为,这样一个爱提问题的学生,作业总是班里一流的。这,让我想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最终,柳炎雷同学到一家设计公司上班,现在是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所以,从这名学生身上,可以看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3、课后考核
  把学生有没有创造性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多年前,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报道,至今记忆深刻。说的是一个中国的高材生到美国去念研究生,学习格外用功,他上课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背笔记,考前认真复习,考试时,老师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分析了5点,他回答时绝不会写成4点。在中国考试的话,这样的答卷自然会得满分,可在美国,老师却只给他判了个C等,而别的学生只答了两点,老师却给判了个A等。我们这位同学当然不服气,找老师理论,老师解释说:你答的那5点,都是我讲过的,我讲过的,你再答有什么意义?我讲了5点,那是我的思考,是已有的5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那位同学只讲了2点,但那是他的思考。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这5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结论。而你仅仅是把我的答案又重复了一遍,没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很有启发。
    所以,这就是国外与我国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无形之中成了指导学生的指挥棒,成了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典范。但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要把学生作业、试卷的答案及平时上课的积极程度等方面有无创造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即使学生在阐述理论要点或提供个人见解时存在着不完整的情况,但只要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有独到的见解等都可以判为优等。评价标准的改变,势必会指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努力,对使学生由被动性学习、模仿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