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的内涵以及高职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模型进行了探讨,运用调查统计法,构建了高职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层次关联分析对上述学校的指标满意程度排序、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学习满意度
1 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短短几年全国已有1300多所高职院校。各所学校依托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和优势,发展形成各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因为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教育部推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专家评价,而社会上还未形成以高职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层次分析法在管理决策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应用AHP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2 层次关联分析建构
层次关联分析是定量地比较或描述系统之间或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或空间相对变化的情况,用它们变化的大小、方向、速度等的接近程度,来判定系统各因素之间的状态、主次关系和相互间的影响,衡量它们之间关联性的大小。反映系统间或系统各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掌握了系统之间或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为系统分析、预测、决策、评估、规划以及发展战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层次关联分析是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实质上是几何曲线间几何形状的比较。几何形状越接近,表明系统发展变化的态势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
层次关联分析法要求的样本容量小,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不局限于正态分布等典型分布,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与定性分析结论一致性好,而且可以得到多种信息:如关联系数、关联度、关联序、关联矩阵、关联树、动态流向图等。
进行层次关联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习惯称为母序列和子序列)。然后求出母序列和子序列对应因素的差序列,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排出关联序,即可得出比较结论,进行分析。一般母序列可根据要求设定,子序列可组织评估组打分得出。
设为层次关联因子集,为母序列,为子序列。在时刻,它们的关联系数为:
其中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提高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在全体因素中,某因素的关联系数越大,说明该因素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关联度是系统间或系统各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一般用各个时刻关联系数的均值来计算。母序列和子序列的层次关联度为:
式中,-序列长度(数据个数)
若系统因子是有量纲的量,需要经过变换转化为无量纲的纯量,方法如下:
设有因子序列 ,通常使用下列变换中的一种使因子序列纯量化:
初值化:;均值化: ,其中 为因子序列的均值; 最大值化:;最小值化:;区间值化:
变换后的因子称为关联因子,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层次关联分析。
AHP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1)建立树状层次结构模型。在业绩评价中,该模型就是评价指标体系。
(2)确立思维判断定量化的标度。在两个因素互相比较时,需要有定量的标度,假设使用前面的标度方法。
(3)构造判断矩阵。运用两两比较方法,对各相关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根据中间层的若干指标,可得到若干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4)?计算权重
3 关联度指标测试结果
分析上述关联序,可以发现下列指标关联度较高如图1所示:
教师师德师风为0.9783,是所有指标中关联度最高的,对系统的贡献最大,表明无锡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能从严治教,以身作责。实践教师技能、理论教师教学水平、实践教师教学水平、态度的关联度也较高,表明被评院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成果良好,受学生欢迎。事实上,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20多人,同时也聘有一批来自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
图1各指标的关联度
本文运用层次系统理论中的层次综合评价对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满意度建模进行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运用层次关联分析对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指标满意程度排序、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10-26/2006-6-6.
[2]周建松,郭福春.开展订单式培养 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10-12/2006-6-6.
[3]余群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2004-12-2/2006-6-6.
[4] 朱雄才,刘鲁平.高职教育社会评价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8/2006-8.
[5] [美]阿伦·杜卡著,吕一林等译.美国市场学会顾客满意度手册—研究、计划和实施指导[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