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浅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

2015-12-14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高职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体会,叙述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探索。

关键词: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高职教育
  今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分析》,这一报告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不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这种结果。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际人才的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对于计算机专业高职生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面向系统、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那么,从IT行业用人的角度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求来看,究竟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满足需要?高职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些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调研的结果,首先分析当前计算机高职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我们在相关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体会,介绍我们在加强学生这两个方面培养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需具有的专业素质
  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出发,计算机高职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抽象思维能力、一定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等。因此,目前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
  任何大厦的建立,基础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如何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是为了适应IT行业应用多样性的需求。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方向性并不强,他们走上社会可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不定的,宽泛的学科知识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胜利。
  2、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是按照学校规定好的教学计划一门门去学,而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计划中开出的课程虽然能够把每门课程的知识细节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是零散的,缺乏一种综合与抽象能力,不会系统地把握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从面向应用出发,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调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多种知识,有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3、较强的,适应需要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职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应该是几乎没有的,大多数人都会从事应用与开发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高职学生相对于大本生的优势之处。
  4、理性创新和勇于探索精神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一是要学会做人,二是要学会思维,第三才是学习必要的知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5、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体现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有效地用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和正确理解他人所表述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需具有的职业道德
  1、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诚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然而,在我们的学生中,确实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考试抄袭、作业拷贝、实验中凑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学生,用人单位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
  2、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但“不认真”成为他们的共同弱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有创新的意识很重要,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同样重要。
  3、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公正无私,团结合作
  90后的年轻人追求自我,追求另类,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到工作单位,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IT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团队合作,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的。而在团队合作的时候,就要更要注意做到公正无私。公平、公正、无私,不仅是一个领导者成功领导团队的秘诀,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团队中快乐工作的法门。
  三、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从课程安排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以下调整。比如说,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辅修专业和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说,将一些大公司的经典系统的认证培训引入到学校中,利用假期或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加一些认证培训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从授课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仅仅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更所的培养工作是在教学中完成的。
  1、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主导教师的“教”: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不断发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求与教师的知识供给的平衡和统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主导者”的形象,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而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与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2、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1“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们在各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 合运用各门知识的平台,这种平台不是以教师为主的,而是由任务驱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平台,教师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和任务完成的辅助指导者。学生只有依靠不断的摸索,查找相关的资料,综合运用所有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2.2“启发式”教学 + 综合实践验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作客观的评价。在实践环节上,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验收环节上,安排学生上台作总结发言。在我们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综合实验环节中,我们将最后的验收设计成一个招标会。教师就是招标单位,而每组同学就是一个投标单位。在这个会场上,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设计,更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的形式,学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把它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当作是寻找工作前的演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烘托了学术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同时,在验收环节中,我们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独立完成,无找人代工或窃取别人成果的现象”作为考核的一项,占一定比例的分数,并且规定,“在考核中,如发现抄袭情节严重,甚至请人代工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做。”当学生被判重做时,这对他们来说是震撼的,也切实感受到“诚信”就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
  2.3“分组实验”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精神的可贵,我们在最后的课程综合实验环节中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设计。我们提醒组长仔细分析任务的大小、轻重缓急,认真了解自己组员的能力情况,合理分工,准确的预计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对于组员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总是指望其他人,另一方面又要在合作中主动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这要求教师始终跟踪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道德方面的不足,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同时,我们要求每个组员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对所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项任务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陷都会引起整个任务的故障甚至崩溃,因此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中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以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2.4“Learning by Doing”教学法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某些课程中安排开放环境下的设计型综合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良好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同时,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地去探索本学科领域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知识,这也是现在不断倡导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我们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的变化而“变”,尽量使用新的语言和软件,又要牢固树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着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杨全胜,朱怡健,王晓蔚.开放模式下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教学实践.计算机教育,2005(增刊):130-131.
[2] 何宗健,覃文忠.“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12):26-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