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基于知识分享理论的图书馆知识社群构建

2015-11-10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知识社群是知识管理中新兴的议题,借助网络的信息分享与信息交流,让具有类似兴趣的使用者渐渐形成群组,使各别使用者所拥有的资料更具结构性与完整性,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阐述了知识分享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了知识社群构建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基于知识分享理论的知识社群构建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运作过程。

关键词:知识分享;知识社群;图书馆
1.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存量已经是评估现代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让组织内的知识更完善的保存,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把组织内所有知识都存到资料库中,如果知识管理只做到大量储存及快速搜寻,到最后整个资料库很有可能会变成数字垃圾场,彼德圣吉(Peter Senge)曾说过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知识,将它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东西。知识并不像组织的其他资产一样是可被管理的东西,知识因人类的认知而存在,知识的累积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当我们从外界所吸收的信息经过和别人交流互动并加以实践后,这个外界的信息就会内化为我们的宝贵的经验,也就是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在知识管理上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内隐知识有效地扩散出去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知识分享与知识分享理论
    Hendriks(1999)指出:知识分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地传递,向他人学习知识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要具备知识去学得知识、分享知识。因此,知识分享牵涉两个主体:
  第一,知识拥有者:必须有心或愿意以演讲、实践、科研或其他方式来沟通知识;
  第二,知识需求者:必须能够以模仿、倾听或阅读等方式来认知、理解这些知识。
  根据知识分享的定义和内容,知识分享的程序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知识拥有者将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所谓外化,指的是诸如演讲、编篡知识系统、建构档案或知识资料库等行为。然而,在多数情况下,鼓励知识拥有者将知识以某些方式外化,即产生了知识分享。
  (2)知识分享是知识需求者「内化」(internalization)的行为。为强调这种行为的角色,「知识接收者」可称为「知识重建者」。而知识分享过程中会有障碍存在,使得知识在内化过程中遭受扭曲,这些障碍包括: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心智与观念架构差异等。
3.知识社群构建的价值和作用
  知识社群是知识管理中新兴的议题,借助网络的信息分享与信息交流,让具有类似兴趣的使用者渐渐形成群组,使各别使用者所拥有的资料更具结构性与完整性,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利用网络分享彼此所收集的资料,能大幅增加信息的再使用率和信息潜在价值。而图书馆中保存了许多的资源及无数的心血结晶,若图书馆中的馆藏能够被有效地发掘利用,对学习的成效必定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的时代中图书馆除了扮演各种外显知识的集散中心的传统角色外,更应该主动的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学习平台让使用者彼此阅读上的心得,因此本研究乃将学习社群的理念应用至图书馆的环境中,建立一个具有三项特色的开放式图书馆知识社群环境:
  (1)提供读者一个能够和同好并互动的学习知识;
  (2)提供读者个人化的推荐服务,让使用者可以更快的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分类社群;
  (3)图书馆能够主动的和读者互动,发挥更好的服务效果。
4.知识社群运作模式构建
    知识社群除了要管理知识活动外,还要管理知识仓库,根据Davenport(1998)定义,知识仓库包含各种不同类型文件的资料库,涵盖三种类型的知识:外界的知识、结构化的内部知识如研究报告,以及非正式的内部知识。整个知识社群的知识仓库应汇总所有成员在学习性活动与管理性活动中所累积的知识,因此本研究将社群的知识仓库区分为知识性仓库与管理性仓库两种类型,根据以上对知识仓库的分类,我们依序定义各类别的物件架构,并说明其分类的依据以及所对应的实例(Instance)。
   第一、学习性知识仓库
  (1)「分享」类别物件的定义为:知识社群中的参与者在开放式的环境中相互学习讨论,依分享的人数多寡作为区分属性,进一步衍生出子类别为「个人见解」与「群体讨论」,其中「个人见解」又可依范畴分为「发表评论」及「资源建议」,而「群体讨论」则可分为「一般性讨论」及「指导性讨论」。
  (2)「服务」类别物件的定义为:群在图书馆的开放环境中所提供给成员的各项功能。依服务的互动与否作为区分属性,进一步的衍生出子类别为:「一般服务」与「互动服务」。其中「一般服务」又可依范畴分为「查询与检索」及「增值服务」,而「互动服务」则可分为「个人化推荐服务」及「咨询服务」。
  第二、管理性知识仓库
  (1)「标准」类别物件的定义为:为了使社群内的各类文件及成员等级能够有一致性所定出来管理的准则。就标准的特性而言可以从其「功能性」及「层级性」这二个面向来定义标准类别。以「功能性」作为区分属性,包括了「内容储存」及「文件格式」。依「层级性」为区分属性,进一步的衍生出子类别为:「内容审核」与「人员考核」。
  (2)「保存」类别物件的定义为:搜集以电子化形式储存的各类型资源,以保存各类精华实务知识及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提供各类服务的基础。保存的电子资源包括了「精华文章」、「新闻」、「成员基本信息」、「专家基本信息」、「馆藏资源」及「网络资源」。在这些保存资源中可依审核、来源性、需求性等三个面向来区分馆藏类别,以保存的「来源性」作为区分属性,可将其分为「馆藏资源」及「网络资源」两类让成员可以更方便的使用网络上的资源,依「需求性」作为区分属性可再分为「成员基本信息」及「专家基本信息」等人员的基本资料,以「需求」作为区分属性可再分为「精华文章」及「新闻」两类。
5.知识社群模型应用分析
  总结前面所提的四个类别中,「标准」及「保存」主要提供管理性的功能,让社群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处理架构,「分享」、「服务」则是在信息处理架构上让成员在学习性功能上可以更乐于留在社群内和其他成员互动。
  知识社群中的活动主要应用为成员间互相分享知识,以达成内隐知识外化的目的,首先,成员透过「查询与检索」介面查询所需的信息,而找到合适的讨论区后成员可自由进入讨论区经由「议题讨论 」的介面和别人共同讨论。「专家地图」模组可以让经常有贡献的成员名字以特别的样式标记,并显示他们的文章发表数排行,一方面可以其他一般成员有问题时可以直接找到人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一般成员多发表文章以提高人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上述管理性活动能有效率的进行,需要「资源管理」作为控制物件,其职责主要在于转换或撷取资料库中的实体物件:「标准」、「保存」并且依不同的需求触发不同的运算,然后将结果传送到前端介面。同时因成员间角色的差异所以也需透过「权限管理」作为控制物件,其职责主要是直接管理成员在社群互动中对于学习性物件:「分享」、「服务」的存取控制。
参考文献:
[1]周诗豪;李丽霞;知识分享和知识分享中的信任因素[J].情报杂志2009(02)
[2]柳飞红;傅利平;企业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分享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3]汪慧玲;韩珠珠;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1)
[4]单伟;张庆普;企业内隐性知识流动的社会交换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