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

2015-09-23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向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为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如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改革、创新
  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课程,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已接触过计算机,一部分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学生的水平不同。大多数任课老师在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期间,都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同一个班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差异很大,导致教学过程中很被动,也很难因材施教。
  如何使基础差的同学能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基础好的同学对教学不失去兴趣,需要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进行探讨和改革。
一、具体改革内容
  (1)合理进行课程定位
  深入社会调查,全面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研究如何使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探索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相应各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研究计算机公共基础各门课程的知识点,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公选课必须坚持集社会需求、学生兴趣、专业需要相结合原则。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进展,使这一构想逐步完善和丰富。
  (3)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4)实现分层次教学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难度较大,但分层次教学确实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因材施教方式。本次课程改革将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全面、细致地进行分层次教学方案的研究和设计,力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5)完善考试制度
  现行考试制度虽然已经使用多年,且有一定的成效性,但随着时代发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研究如何更加合理的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设置,改善考试制度,以便于能够通过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6)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更好的辅助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适用多层次教学对象,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是本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解决高职称教师较少的问题,今后教师队伍建设将着重于督促大家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申报科研项目,为评审高一级职称做准备。另外,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持续进行的工作。
二、改革目标
  (1)理论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是要努力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应试课程转变为一种实践工具,主要目的不再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问题处理的思想方法。
  (2)实验课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目标
  首先,在实验课中,以案例为主线设计实验题目。结合学生活动和实际应用进行综合题目设计,题目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的实验任务。
  其次,在学习完本课程后,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使课程学习与认证考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定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加强上机实践
  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上机练习内容,使学生能通过上机实践加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加强上机实践环节的管理和指导,以确保上机实践质量。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更加有效的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将有效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突出个性化境况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本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在解决课题关键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
四、教学创新
  (1)以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教学改革面向应用,将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将社会的需求反映在教学当中,去指导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更多地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适应企业工作。
  (2)强化与不同专业的横向联系
  设置本课程与计算机其他基础课程的联系,通过研究不同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需求,联合其他专业教师,在《基本要求》的框架内,面向应用,立足实践,设置广度优先兼顾深度,充分考虑学生个性需求和专业有机结合、前后呼应相互联系的多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3)分类别教学
  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对我院文史类和理工类专业分别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特性进行侧重教学。同时,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考试试卷也有所区分,以适应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检测。
  (4)分层次教学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难度较大,但分层次教学确实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因材施教方式。本次课程改革将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全面、细致地进行分层次教学方案的研究和设计,力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预期的成果
  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学习方法、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是学生具有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程在 建成之后,预期会取得以下效果:
  (1)设置本课程与计算机其他基础课程的联系,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就业率。
  (3)促进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4)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加强教师对于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体系。
六、预期推广
  本课程建设可以实现不同专业分类教学及不同层次学生分层教学,对于目前学生专业不同、基础水平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在各专业进行推广使用。
  完善课程的教学文件,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具备教学和实践的软硬件环境,有利于今后本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