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是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会上提出的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为世界各国共同采取土地退化防治行动确立了基本框架。1994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订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167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为减缓土地退化,开展了一系列防治实践和科学研究,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的实施,开展了一系列防治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5]。伙伴关系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退化土地防治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农牧民生计,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中国土地退化及防治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水蚀、土壤养分流失、盐渍化、河流泥沙沉积、森林与草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国土面积的45%以上,多达430万N2Y550.jpg的土地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N2Y550.jpg,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N2Y550.jpg,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在荒漠化土地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N2Y550.jpg,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N2Y550.jpg,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N2Y550.jpg,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N2Y550.jpg,占13.86%[6]。
中国的退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地区。该区域的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和宁夏6省(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213.81万N2Y550.jpg,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1.5%,沙化土地面积143.42万N2Y550.jpg,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2.9%。
土地退化不仅直接危及中国1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4亿多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全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土地退化还会对碳循环造成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防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地退化防治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建设与保护、荒漠化治理、石漠化治理、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制定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草原保护补贴政策,防治土地退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理成效。
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N2Y549.jpg,目前中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由2004年的263.62万N2Y550.jpg减至2009年的262.4万N2Y550.jpg,缩小了1.2万N2Y550.jpg。除了荒漠化面积缩小外,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成绩还表现为荒漠化程度的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9年至2009年,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56.51万N2Y550.jpg减至42.66万N2Y550.jpg,减少了13.85万N2Y550.jpg,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70.06万kN2Y536.jpg减至56.30万N2Y550.jpg,减少了13.76万N2Y550.jpg。
N2Y539.jpg
近年来,在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简称GEF)等国际机构的帮助下,中国的土地退化治理方式有所改进。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简称IEM)的引入和各相关方伙伴关系的建立,使中国找到了适应性强、复制性好的治理措施,以及综合性、系统性、有效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好的退化土地治理模式。
二、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活动开展状况
(一)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概况
GEF是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基金,主要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和臭氧层损耗4个领域的治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取得全球环境效益,促进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GEF将土地退化列为新的重点资助领域。GEF有关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业务规划(OP12)提供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系统管理框架。
中国是GEF的发起国之一,既是捐资国,又是受援国。截至2007年3月,GEF已经在中国实施了48个项目(不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或区域项目),赠款总额约5.2亿美元。中国的土地退化防治行动,不仅有利于中国环境状况的改善,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状况的改善,因而得到了GEF的认可和支持。自2002年起,GEF与中国政府开始在第12业务领域内筹建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共同在干旱地区推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式,促使土地退化防治走上综合、可持续的轨道。
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是GEF在生态领域与中国政府建立的第一个伙伴关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运用IEM这一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框架,通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把法律、政策、规划与行动等有机地协调起来,对中国西部土地退化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减少贫困、遏制土地退化和恢复干旱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的支持下,名称为“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的伙伴关系一期项目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项目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6个省区开展。项目总投资1500万美元,其中GEF赠款770万美元。项目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管理,亚洲开发银行监管。在GEF、ADB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11个部门的支持下,伙伴关系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顺利完成。
2009年10月,在完成伙伴关系一期项目“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的基础上,GEF理事会正式批准名称为“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土地退化防治管理与政策支持伙伴关系”的伙伴关系二期项目。项目总投资870多万美
元,其中GEF赠款270多万美元。项目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管理,亚洲开发银行监管。项目于2010年5月启动,2013年6月结束。二期项目是一期项目的延续和升华。
除了上述2个项目之外,伙伴关系框架下还有以下6个项目: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宁夏综合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项目,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IEM方法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艾比湖流域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及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
上述8个项目的实施区涉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南、重庆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7个县(市、区、自然保护区)。根据各项目文本资料统计,直接从项目中受益的农牧民至少有286.9万人。伙伴关系项目总投资约7.48亿美元,其中GEF赠款4237万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机构贷款约3.7亿美元,政府、企业和农户等配套资金约3.36亿美元。
10年来,伙伴关系的8个项目,尤其是现已完成的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土地退化防治管理与政策支持项目,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在防治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缓贫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伙伴关系项目框架下的土地退化防治活动开展状况
根据2013年1月中央项目办对伙伴关系项目56个样本县(样本县国土面积占所有项目县国土面积的17.7%)的调查结果统计,伙伴关系项目主要开展了如下防治活动。
1.土地保护性耕作
根据对样本县的调查结果统计,伙伴关系框架下伙伴关系一期、二期项目、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IEM方法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样本县共增施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等有机肥560.63万t,受益面积21.06万N2Y549.jpg;秸秆还田3.21万t,受益面积3387N2Y549.jpg;沙粘土混合改良土壤4033N2Y549.jpg;坡地改梯田2353N2Y549.jpg;填沟造地20N2Y549.jpg。
2.农田防护性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对样本县调查统计,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伙伴关系一期、二期项目、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IEM方法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样本县共修建农田防洪坝20个,总长度2003m,受庇护的耕地面积77.53N2Y549.jpg;修建集水(雨)窖865个,集水总量5.58万N2Y540.jpg,受益耕地面积205.67N2Y549.jpg;修建灌渠12.41万m,改造灌渠20.96万m,修建排灌站1533个,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86.67N2Y549.jpg;新造农田防护林(带)折合面积406.67N2Y549.jpg,改造农田防护林(带)折合面积2.8N2Y549.jpg,新增受保护农田面积4606.67N2Y549.jpg。
在林地治理方面,根据调查统计,伙伴关系项目样本县实施区新造水土保持林7153.33N2Y549.jpg,防风固沙林1626.67N2Y549.jpg,其他防护林17646.67N2Y549.jpg,生态经济林7866.67N2Y549.jpg,经济林22326.67N2Y549.jpg;改造防护林78.4N2Y549.jpg,改造低产林506.67N2Y549.jpg;果树嫁接127.33N2Y549.jpg,果园覆膜1260N2Y549.jpg,果园秸秆杂草覆盖980N2Y549.jpg,沙地套笼植树28.67N2Y549.jpg。
在草场退化防治方面,根据对样本县的调查统计,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伙伴关系一二期项目、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和IEM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各实施区共完成草地改良面积39586.67N2Y549.jpg,草地围栏面积9240N2Y549.jpg,草地禁牧面积279333.33N2Y549.jpg,草地轮牧面积24133.33N2Y549.jpg。引进优良畜种93个,引进优良牲畜72487头;修建舍饲圈棚6290个,修建舍饲暖棚2496个,舍饲数量达14.48万羊单位;饲草种植面积4720N2Y549.jpg,饲草产量6.67万t,草畜平衡面积50413.33N2Y549.jpg;购买饲草加工机械652台,作物秸秆加工量5.34万t;修建饲草存储设施2197个,设施存储能力达6.48万t。
此外,伙伴关系项目还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利用示范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和新技术推广活动。特别是新技术示范和推广活动,伙伴关系项目经过不断探索,凝练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可持续管理方式,探索出了一批在中国干旱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的单项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农业、林业、水利、草业等相关领域,主要有耕地土壤改良及增产技术、农田防护技术、林地治理及果园增产技术、草场退化防治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根据调查结果统计,伙伴关系项目313个项目村共采用了189项新技术,参与的农户有10746户。这些技术在932个非项目村进行了推广,参与农户39740户,推广面积63.06万N2Y549.jpg,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三、土地退化防治活动取得的成效
伙伴关系项目框架下一系列土地退化防治活动,促进了荒漠化土地防治、农牧民生计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固碳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促进了荒漠化土地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伙伴关系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的草原和畜牧生产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例如甘肃定西的安定区赵家铺村示范点实施荒山造林33.33N2Y549.jpg,植树5.5万株,改变了村容村貌,减缓了水土流失。项目户的户均人工草地面积为14.13N2Y549.jpg,是非项目户的2.46倍。饲草种植与天然草原围栏禁牧结合在一起,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显著下降。据测算,土壤侵蚀模数由项目实施前每年的5640t/N2Y550.jpg降到现在的1666t/N2Y550.jpg。平均每年减少泥沙流失1318万t,增加蓄水3796万N2Y540.jpg。草原退化得到有效制止。据调查,项目户的牲畜存栏量平均降低了17%。随着放牧压力的减轻,草地植物种数由项目实施前的43种增加到现在的63种;天然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密度和产量分别由项目前的86%、8.2cm、268个/N2Y536.jpg、3765kg/N2Y549.jpg增加到项目后的97%、14.6cm、392个/N2Y536.jpg、5355kg/N2Y549.jpg,分别增加11%、78%、44%和42%。为了逐步推行休牧和轮牧制度,甘肃肃北县选择8户牧民在1200N2Y549.jpg草地上实施划区轮牧。3年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轮牧草地的产草量和盖度分别提高21%和2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另据56个样本县的调查统计,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伙伴关系一期、二期项目,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和IEM方法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皆设计有荒漠化土地治理活动。上述各样本县实施区采取治理措施
的荒漠化面积85220N2Y549.jpg,其中32000N2Y549.jpg已达到治理目标,治理达标率为37.56%,荒漠化减轻面积51680N2Y549.jpg,治理见效率为98.2%。
此外,在伙伴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IEM理念的推广、土地退化防治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各项目省土地退化防治战略和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伙伴关系将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一系列带动效应。
(二)改善了农牧民生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伙伴关系项目,不仅在土地退化防治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防治技术和防治模式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土地退化防治活动,同时也探索和创新出了一系列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效防治了土地退化,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农牧民生计,提升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在甘肃定西的安定区,项目户由于种植优良牧草,出栏率高于非项目户7%,购买饲草支出平均每年减少2650元。甘肃崆峒区项目村采用秸秆先饲养牲畜、牲畜过腹后再还田的方式,将小流域治理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种植结构拓展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减缓了土地退化,同时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水平。新疆博乐市的贝林哈日莫墩乡夏热勒津村通过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种植绿色树种1.1万株,以荷花池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可增加年收益20万元。又如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满都拉呼嘎查,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由最初的几公顷增加到2730N2Y549.jpg,共增加了粮食产量1271万kg,秸秆产量1148万kg。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每公顷耕地节省机耕费300元、增收1125元的调查结果计算,增收节支近390万元,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社区的发展能力和土地退化防治能力。
伙伴关系项目示范点农牧民的收入显著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18个示范点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03%。同期,18个示范点所在的6个省(自治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超出部分大多是伙伴关系项目的贡献。
(三)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伙伴关系项目中的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国际重要生态区保护等子项目活动的开展,使项目区内的濒危物种、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并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践中,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伙伴关系建设10年间仅项目直接推动新建保护区8个,扩大保护区面积4500N2Y550.jpg,2079种的野生植物物种和679种野生动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30%以上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了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特别是有效保护了西北地区抗寒抗旱的物种及基因,保存和丰富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将来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新疆北鲵是两栖类最原始的种类,也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过程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物种。该物种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与地理变迁关系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艾比湖流域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将北鲵保护纳入其中,为保护这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物种做出了贡献。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采取活体保种、生物体保种到建立保种选育数据库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白牦牛这一独特的动物资源,初步达到纯种白牦牛种群增大、遗传资源增加等目标。IEM方法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对太子山综合生态系统(甘肃)、哈巴湖综合生态系统(宁夏)和芦芽山综合生态系统(山西)3个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有效保护。甘肃、新疆草原发展项目采用轮牧、休牧、草场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有力地保护了草地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实施区和非项目实施区相比,草地上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
(四)促进了固碳和碳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可观的全球环境效益
1.样本县的固碳和碳减排效应
伙伴关系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效益,可以根据发展新能源所带来的煤炭替代而减少的碳排放量来测算。此外,因新增加的自然保护区面积、造林面积而带来的新增固碳效益也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样本县调查统计,伙伴关系项目样本县实施区修建沼气池18982个,总容量11.30万N2Y540.jpg,购置太阳能灶2418个,购置太阳能热水器10235个。合在一起,可以替代煤炭15048t(见表2)。通常,耗用1t煤炭的平均碳排放量为2.6t,据此可测算出样本县因煤炭替代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39125t。
N2Y541.jpg
另据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数据测算,新增1N2Y549.jpg保护区面积的平均年固碳量为2.36t,风沙源区新增1N2Y549.jpg造林面积的平均年固碳量为2.25t。伙伴关系项目样本县增加森林类自然保护区面积225000N2Y549.jpg,造林60000N2Y549.jpg。据此可测算出新增保护区面积固碳量为531000t,新造林面积而带来的新增固碳量为135000t,加上因新能源开发而减少的减碳量39125t,则由此可算出伙伴关系项目样本县年固碳减碳效益为705125t。
2.西部六省(自治区)项目区的固碳效益
根据全国第六次(1999—2003)和第七次(2004—2008)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西北六省(自治区)新增森林蓄积量为1.49545亿N2Y540.jpg(见表3),可新增森林固碳量为1.74亿N2Y540.jpg。根据李怒云[8]和李顺龙[9]的研究成果,以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的经验数据,可得出如下森林固碳量的测算公式:
N2Y542.jpg
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和2012年数据,我国西部六省区牧草地面积由2004年的18367.07万N2Y549.jpg增加到2011年的19580.29万N2Y549.jpg,增加了1213.22万N2Y549.jpg。据中央项目办咨询专家报告表明,内蒙古草地每公顷的固碳量在2900~14000kg之间,如果以8450kg/N2Y549.jpg固碳量来计算,固碳量由2004年的15.52亿t增加到2011年的16.55亿t,增加1.03万t。据此可以推断出西部六省区项目县牧草地面积新增固碳量4233万t,年均固碳量增加604.7万t。我国西部六省区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2430.87万N2Y549.jpg减少到2011年的2163.07万N2Y549.jpg,减少了267.8万N2Y549.jpg,这些面积有不少转化为草地和森林,提高了碳汇能力。可见,伙伴关系项目实现了预期的全球环境效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
、土地退化防治经验
上述一系列项目成效的取得,取决于伙伴关系项目的成功实施。伙伴关系项目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土地治理、畜牧生产、农牧民能力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紧密结合,开展了一系列退化土地治理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土地退化治理模式和技术,为全球类似地区开展土地退化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①将IEM理念融入土地退化防治战略和规划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退化土地防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实现依法依规治理;②土地退化防治与减贫、改善农牧民生计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通过伙伴关系建设,建立政府各部门合作关系、公私部门合作关系和跨区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创新项目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和实施机制;④注重IEM理念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在本土化基础上发展IEM理论体系;⑤将成本效益分析、生态补偿、土地退化防治技术等应用性研究与实践模式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⑥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地方专家和农村能人的作用,确保项目的技术支撑;⑦采用参与式规划等工具,提高项目实施的参与性、操作性和成效性;⑧多项目多活动内容捆绑一揽子实施,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效果。
2011年6月,伙伴关系项目在北京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荒漠化防治高级研修班”,向非洲国家推广项目建设成果,为伙伴关系项目中的成功模式在非洲国家应用,并产生全球环境效应做出了贡献。通过互访,举办IEM等相关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参加WOCAT(World Overview of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年会、UNCCD(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履约大会等国际会议,展示和传播了伙伴关系建设成效与经验,并成功接待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代表团的来访,加强了同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也促进了上述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