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等温室气体排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便是广受争论的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根据《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只有附件一国家(大多数为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而中国并不在其中。但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要实现“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公约最终目标,必须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实施大量减排措施为先决条件,这类观点在近几次气候大会的决议草案中都得到了体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即便如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监督下承担强制减排责任。
国际贸易分工是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全球福利的基本手段。但贸易分工必然引发碳转移排放。随着发达经济体日渐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其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制造品越来越依靠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这种分工格局必然引发“发展中生产国通过出口贸易承担发达消费国的能耗和环境污染”的碳转移排放问题。目前国际社会采用的以“生产排放”为基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没有反映碳转移排放的事实,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使得发达国家缺乏减排及转让减排技术的激励,不利于全球减排的终极目标。准确计量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是融入“消费排放”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条件。本文以中英货物贸易为例,准确测度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在分析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同时,试图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碳排放与碳减排核算框架。
二、文献综述
源自贸易全球化对世界环境影响问题的关注,国外一些学者较早就意识到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重要性。Wyckoff,A.W. and Roop,J.M.(1994)通过评估1984~1986年OECD最大的6个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隐含碳,得出了“如果进口货物占国内产品消费的比重很大,那么仅仅针对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将会大打折扣”的结论。Schaeffer,R.and Leal de Sa',A.(1996)分析了1970~1992年巴西进出口货物情况,认为发达国家正通过离岸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碳排放。Munksgard,J. and PederSen,K. A.(2001)提出了究竟是产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应该为碳排放负责。Ferng,J. J.(2003)则建议用受益原则来分配因为产品消费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的责任。Ahmad,N. and Wyckoff,A.(2003)计算了24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并且探究了贸易引发的全球碳排放的地理转移趋势。张晓平(2009)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产生的排放转移效应,并指出中国出口商品内涵排放量在2000~2009年处于上升态势。
近几年,随着气候和碳排放问题的升温和研究的深入,从双边贸易角度研究隐含碳和碳排放的文献开始出现。Shui,B. and Harriss,R.C.(2006)估算得出中国对美国出口而产生的占每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14%。同时,由于中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并且制造技术缺乏效率,中美贸易在1997~2003年间使全球多排放了720百万吨。You Li. and Hewitt C. N.(2008)估算了2004年中英双边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结果显示,通过中英贸易,英国避免了11%的碳排放。尹显萍、程茗(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进行了测算,发现2000~2008年中国对美国内涵碳的年净出口量高达1.42~6.73亿公吨,占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4.7%~10.9%。尹显萍等(2010)从国家、部门和重点行业三个层次定量研究了中日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问题,结果表明,对比日本同类部门,中国的生产部门倾向于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和对高能耗部门的依赖,间接反映出由生产技术特征决定的投入结构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些部门在出口产品时也为日本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责任。陈红蕾、翟婷婷(2013)分别采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澳贸易的隐含碳排放,发现2007年以来中国在中澳贸易中为隐含碳净进口国,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
当前,绝大多数文献仅仅采用“出口隐含碳”一个概念来分析或计算贸易转移排放,进口隐含碳则以贸易伙伴的出口隐含碳来代替,并以此研究贸易对各国和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从“消费排放”的角度,进口隐含碳应该指如果进口品完全由本国生产(消费)所排放的,即“通过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这样,一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减去出口隐含碳加上进口隐含碳才会等于该国消费的碳排放量,一国出口隐含碳减去其贸易伙伴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也才能反映该国出口对世界环境的净影响。因此,与已有的文献不同,本文引入“通过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这一概念,准确测度中英货物贸易中的隐含碳及贸易引发的碳转移排放,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中英双边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
三、出口隐含碳和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一)中国向英国出口的隐含碳计算
计算出口隐含碳的最基本方法是叠加本国不同货物的出口额与该货物每产值消耗的的乘积。但是,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复杂的投入一产出关系,一种货物所隐含的排放量并不等于生产该货物的部门排放的(因为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品也隐含,原材料、零部件又有其投入,投入又隐含……),必须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才能计算每种货物所隐含的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强度矩阵来阐释产品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测度货物隐含的碳排放的最佳选择。但中国官方目前尚未公布环境投入产出表,因此本文借鉴张晓平(2009)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方法,根据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来推算每种产品所消耗的,并进一步计算中国向英国出口货物的隐含碳。
A、B矩阵是根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得出的17个部门间的投入产出矩阵①,假定研究期间部门间投入产出矩阵不变,即部门间的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保持不变。
其中的数据由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中国第k年向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总量为:
(二)英国向中国出口的隐含碳计算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采用环境投入产出表来估算产品生产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英国便是其中之一。英国官方最近一次公布环境投入产出表是在1993年。1993年环境投入产出表直接测算了英国91个产品部门直接和间接的排放量。因此本文依据该表计算英国向中国出口的隐含碳。
由于部门间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变化、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变化等原因,英国各个产品部门排放量并非一成不变。借鉴You Li和Hewitt(2008),本文根据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对英国1993年的环境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以获得其它年份各个产品部门的排放量。
(三)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的计算
由于受到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影响,用同等价值的金钱在中英两国分别购买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将会得到不同的数量。中国从英国进口某类产品的进口额并不等于由中国自己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内价值。因此必须先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来自英国的产品的国内价值,然后计算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
相对购买力平价(RPPP)等于两国货币的汇率(E)与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PPP)的比值,这里是人民币/英镑的汇率与中国/英国购买力平价的比值。由于人民币和英镑之间没有直接的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因此我们以美元为中介来计算人民币和英镑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⑤。即:
计算结果见表1。
经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第k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为:
(四)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的计算
同理,计算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碳排放时,必须运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来自中国的货物的英国价值进行调整。这里,英镑对人民币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刚好是表1中人民币对英镑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倒数。因此,经过相对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第k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为:
式(9)中,的含义及数据同式(6)。
在中英双边贸易中,如果排除统计口径、方法、误差等因素,中国对英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就分别等于英国对中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因此,本文采用由中国商务部公布的贸易数据⑥。在计算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以及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时,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行业产值及能源消费额,以及历年中英贸易数据作为计算依据。由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产品HS海关分类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和能源消耗分类都不尽相同,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归并整理,最后得到17个产品部门的数据。在计算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以及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时,本文利用英国1993年环境投入产出表和中英贸易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在数据归并整理时,中英贸易数据按照环境投入产出表的91个产品部门进行了归并划分。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讨论
(一)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的计算分析
1.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的总体情况
根据前述方法,本文计算了历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如图1、图2所示,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介于76.17百万~112.32百万吨之间,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介于1.55百万~4.08百万吨之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以2006年为顶点,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要小得多,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以上两图得到的结论说明,在中英双边贸易中,中国是隐含碳的净进口国,并且差额巨大。巨大的隐含碳差额一般都有巨大的贸易差额作支撑,因此我们把中国对英国贸易净出口和中国对英国隐含碳净出口进行对比,见图3。图3显示,中国对英国隐含碳净出口除了在2005年有小幅上升外,之后的年份呈持平下降趋势,而中国对英国贸易净出口则一直稳步上升到2008年,2009年才有所下降。两者变化趋势的不吻合说明,除了贸易差额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出口隐含碳的变化。
图4显示,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占当年中国总排放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1.35%上升至2007年的1.71%后又下降至2009年1.44%,同样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中的隐含碳占当年英国总排放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0.33%一路上升到2009年的0.75%。
图3和图4表明,2004~2009年中英双边贸易中,中国一直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六年间累计达到581.75百万吨。并且,中国因中英贸易而产生的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重较高。这说明中国生产排放的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因此,不考虑碳排放转移,按照现行的“生产排放”基准把这部分排放的责任推给中国是有失公允的。
2.影响中英双边贸易隐含碳变化趋势的因素
一般来说,出口隐含碳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出口额、出口货物结构以及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出口货物所消耗的能源。由于出口货物种类过多,不便于计算,因此本文用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即能耗强度,来代替出口国每生产1单位出口货物所消耗的能源。
(1)影响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因素
观察图5可知,与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相似,中国对英国出口额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两者达到峰值的年份不同,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因此可以推断,中国对英国货物出口额并非是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趋势的唯一影响因素。
图6反映了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各行业出口额的走势与中国对英国总出口额走势基本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并非是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表2反映出2004~2009年中国的能耗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一点直接解释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向下变化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对英国出口额的逐年攀升为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而中国逐年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则给出口隐含碳向下的压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呈现了以2006年为顶点,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影响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隐含碳的因素
图7显示,2004~2009年英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和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两者在
2008年以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和出口隐含碳相对平稳或略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断,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出口额的影响。
图8显示的是英国对中国出口货物的分行业(按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数据。经过计算,2004~2009年英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对中国的出口额占英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6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英国对中国出口是由英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所主导的。同时,其他行业出口额的变化趋势与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额变化趋势相似,因此英国出口货物结构变化并未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表3描述英国的能耗强度。由于英国的能源利用率已经很高,所以其能耗强度下降缓慢,2009年的能耗强度甚至和2008年持平。因此,能耗强度的变化对英国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影响不大。
(二)中英双边贸易中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及其影响
1.中英双边贸易中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1)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8),经过计算,我们得到图9和表4。
由图9得知,2004~200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量介于6.38百万~8.65百万吨之间,并且总体处于上升态势。
由表4得知,2004~2009年,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当年本国总排放的比重很低,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通过从英国进口货物而不是由本国自己生产进口货物,中国减少相当于本国总排放量0.09%~0.16%的碳排放。
(2)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
根据公式(9)以及相关数据,我们得到下页图10和表5。
由图10得知,2004~2009年的中英双边贸易中,英国所避免的碳排放量大大高于中国所避免的碳排放量,从2004年的18.77百万吨上升至2007年的35.98百万吨后开始一路下降至2009年的27.22百万吨。
由表5得知,在研究期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当年英国总排放的比重从2004年的4.03%上升到2007的6.62%,此后开始下降,到2009年为4.99%。相比于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比重,英国所对应的比重明显较高。
2.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1)中国对英国出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如果进口国通过进口货物所避免的碳排放量小于出口国出口该货物的隐含碳,就说明该贸易行为会造成额外的碳排放。英国从中国进口货物的贸易很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用研究区间内各年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减去当年英国从中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对英国的出口贸易将会多造成多少碳排放(即多余的环境负荷),如图11所示。
通过从中国进口货物,英国为本国节约了18.77至35.98百万吨的排放。但是由于中国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对英国出口这一贸易行为使得世界上多产生了相当于英国节约碳排放4.3倍到1.8倍的。而英国消费者则应为这些多产生的负责。如果这部分碳排放被划归于英国,英国不同年份的碳排放将会增加8.97%到17.37%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逐渐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对英国出口多产生的碳排放在2006年之后开始逐步下降。
(2)英国对中国出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由于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小于中国从英国进口所避免的碳排放,因此英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会减少全球排放,对环境有正面影响,如图12所示。英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使全球少承担的碳排放在2004~2009年之间比较稳定,浮动于4.11百万~5.21百万吨之间。
(3)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
将中国对英国出口对环境的影响与英国对中国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加和,我们可以得到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净影响。图13显示,中英贸易在2004~2009年对全球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多产生的排放量介于44.38百万~84.89百万吨之间。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种负面影响在逐年减小。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中英双边贸易中隐含碳不平衡,英国存在通过贸易向中国转移碳排放的现象
2004~200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隐含碳介于76.17百万~112.32百万吨之间,占中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35%~1.71%。与此同时,占英国当年碳排放总量的0.33%~0.75%的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仅为1.55百万~4.08百万吨,远远小于中国对英国出口商品的隐含碳。由此可见,英国通过国际贸易向中国转移了大量的碳排放。而这部分实际上在英国消费的碳排放,应该由英国承担责任。《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以生产者为碳排放核算基础的原则并不反映碳排放转移,当然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配碳排放责任。
2.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和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以2006年为顶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以前,中国对英国出口额的增加主导了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向上变动的趋势;2006年以后,以能耗强度降低为代表的技术效应抵消了贸易规模扩大的规模效应,中国对英国出口的隐含碳开始下降。由于中国对英国出口货物的结构在研究区间内并有明显变化,因此结构效应不明显。
英国对中国出口的隐含碳在2004~2009年呈持续上升态势。在英国能耗强度和对中国出口货物结构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英国对中国出口额的增加主导了出口隐含碳的上升趋势。
3.中英贸易对全球环境有着负面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逐步变小。
存在贸易的中英两国将比不存在贸易的中英两国给地球带来更多的排放。多产生的排放量介于4438百万~84.89百万吨之间。但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不断减小,2006年之后的中英贸易给地球带来的环境负荷正在不断减小。
(二)启示
1.重视碳排放转移,争取将其纳入国际碳排放核算框架
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今天,以中国为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却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发展中国家承担碳排放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通过本文关于中英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通过出口产品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发达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所应承担的不仅仅是历史责任,而且还有作为碳最终消费者的责任。目前关于碳减排的国际准则仅仅关注的实际产生地,并不重视碳排放转移。这实质上把碳减排责任推向发展中国家,导致发达国家缺乏减排及转让减排技术的激励,不利于整个世界的温室气体减排。因此,融入“消费排放”基准,将贸易分工引发的碳排放转移纳入国际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框架,应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发达国家认可的基本准则,也是新气候公约改进的重要方向。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贸易结构
通过中国对英国出口隐含碳变化趋势分析,我们看到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虽然中国的能耗强度在逐年递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强度依然过高。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是减少中国出口隐含碳,避免为它国消费承担碳排放责任,并最终实现全面减排目标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