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伦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5-06-24 09: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根据生态学揭示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应用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门学科[1]。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不断的涌现,现有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全国环境类院校唯一设置环境伦理学课程的单位,环境伦理学授课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存在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存在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时俱进,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使得学生真正的具有环境伦理学知识和思想,更好的服务社会。

  1环境伦理学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环境伦理学主要的知识体系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的工学特色,本着以环境伦理学基本思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环境保护研究者和实施者的环境伦理学的理念,使其在具备较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正确的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主要的知识体系包括:环境伦理学基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渊源;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学说;环境伦理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中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与清洁生产;环境伦理学与循环经济。主要以理论讲述和工程案例的相结合,是学生在实际工程施工和案例中深入了解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1.2环境伦理学过于理论-先天不足

  《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知识的体现在不断的完善当中,甚至有些观点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及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问题,这是先天的不足。由于《环境论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理论性、抽象性。目前使用的教材过于理论,基本上很少有应用,这可能是该门课程的特点,但是作为工科的学校,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的讲解,只是作为知识面简单的扩大,却无法和实际真正的结合,学生不会愿意买单。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将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变成应用的“科学技术”以适应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在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向上与教学实际存在着现实的矛盾。

  2环境伦理学教学体系的完善

  2.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

  环境伦理学在讲述的内容上看,半文半理,理论稍显突出。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教学内容多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较多,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互动环节缺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容易讲解与理解,很难把涉及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和环境保护中,无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课外的实习,及时实习也是走马观花也未必达到通过感官的认真,进行深层次的环境伦理理论的理解。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方式只是单纯的讲授,导致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而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缺乏与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和热烈、深入的讨论。

  2.2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环保意识在一些地区很淡薄,人们认识只是很浅的一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金钱”充斥人们的大脑,在现实面前经济的发展往往让位于环境的发展和治理。近几年,许多新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不断涌现,同时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探究其背后的环境伦理情怀对我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例如:环境经济观的伦理学基础,对“三鹿奶粉事件背后的伦理学”展开讨论,探讨企业的责任,社会的良知以及名族品牌的讨论。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道德、诚信及体制机制的缺失问题;指出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一个企业立足企业之林的保证,是人的内在素质,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软实力。结合工程实践,如何对三聚氰胺奶粉进行处置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这些工程方案背后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血液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不停地吸取和消化新的思想,提高知识的含量和客观合理的分析能力。同时必须投入较大的经历对网络、社会上的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视角。

  3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改革

  3.1基础理论结合案例教学

  基于环境伦理学课程的特征,讲述的核心思想是把环境伦理学的涉及的主要思想和理论通过环境保护为主的典型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不再是一门只是伦理学概念和理论的讲述,而是一门既具有文科特点,又体现工学的特色的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的方式,以环境领域典型的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结合教学者自身从事的科学研究以及最新的科学进展尽量对所学知识清晰的认识和领悟。同时在课堂留一个案例,让学生去查资料,交报告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再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实现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

  3.2教学相长-科研项目经验与环境理论结合

  人们场所教学相长,教学者在自己积累的科研经验和丰富的知识背景下,结合环境伦理学的课程内容,能够非常直接生动的有感触的将科研与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有机的巧妙的结合起来。学好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教学者结合环境伦理学讲述承担或者参与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涉及的环境伦理学知识就在身边,与课堂知识点的紧密联系、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对于科研及实际施工的基础性作用,比如笔者结合科研给学生讲述“大庆油田含油污泥处理项目”中讨论石油无害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伦理学,石油的处理中如何最大尺度的回收能源,降低能耗等。特别是针对油田含油污泥处理中,重点讲述在含油污泥对于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的影响等。使学生明白如何应用环境伦理学知识到实践中去。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伦理学课程知识体系凸显其不足,探讨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学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环境伦理学》课程设置,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多年来设置学时少,存在授课内容较多而学时少的矛盾。通过对《环境伦理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该门课程如何与时俱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整合、更新教材内容,将环境伦理学精神融入到环境工程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相长将科研内容与环境伦理学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和名家讲堂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不再采用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法,平时讨论与课后作业记入考试成绩;采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巩固教学成果,真正的实现环境伦理学思想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赫俊国,崔崇威,梁恒.市政工程专业《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0,(2):94~9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