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

2015-06-24 0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过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致。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改变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城市是二氧化碳高排放的地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按照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建设低碳城市,正在日益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

  江山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赣铁路沿线,是浙(江)闽(福建)赣(江西)三省交界处。东连衢县、遂昌,西邻江西广丰、玉山,南毗福建浦城,北接常山,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9万余。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万左右。浙赣电气化铁路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5国道、48省道、46省道及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省城杭州275 公里,离上海港500公里、宁波港4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005年,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省上下形成加快生态省建设的合力。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低碳江山”建设模式,实现江山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省、推进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有利于凝聚共识,统筹城乡共同繁荣。

  一、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在国外,英国政府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欲借此摆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之后,欧盟、日本、美国等纷纷将低碳理念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很多国际大都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在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一种风尚,上海和保定先行,贵阳紧随其后。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life?Found)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根据该计划,将推动上海大型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试点建设和保定“太阳能示范城”与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制造基地建设。贵阳积极申请加入气候组织(The?Climate?Group)在中国推动的“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国际“生态文明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

  此外,低碳城市开始受到国内各大中城市热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已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的方向,纷纷建设低碳示范区和碳零排放区,以期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主动。在2008年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低碳城市”首次成为国内高规格会议的主题,杭州、大连、成都、青岛、珠海、吉林、黄山、烟台、南昌、赣州、无锡等城市高度重视“低碳城市”新理念。随后,珠海、吉林率先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建设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二、江山低碳城市建设构想

  江山市青山相依、碧水穿城,山水交相辉映成趣,素有江城美誉。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境内流长105公里,穿城而过。境内溪流纵横,旅游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迅速拓展与经济增长的片面要求,使得山水生态资源保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2004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9平方米。城市生态保护压力加大,水域、耕地、森林等生态资源遭受蚕食。此外,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突出。城市绿化覆盖率45%左右。当前,江山城市空间发展正处于拉开城市骨架、构建空间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着力推进新型能源推广应用与建筑节能减排,探索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主要标志的一种低碳发展模式,合理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低碳城市,是符合江山现状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规划思路

  1.构建城市风道控制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廊道

  规划提出以江山江为轴,多公园、多水系贯穿其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贯通城市建设区的多向生态框架和城市风道。

  生态框架构成要素:4大绿色公园、4条水系绿化带、7条绿色长廊、1批城市绿化节点等。

  2.以气候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绿地系统

  在建设密集的主城区重点控制有利于气流交换的生态型开放空间及垂江干道建设,将外围优质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区,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通过区域水系连通,构筑动态水网,整体实施水体生态修复。沿4条水系两侧形成滨江开放的绿色空间。

  3. 以社区建设为核心的宜居城市创建

  通过高就业产业布局、住房保障计划、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鼓励城市居民就业、居住相对均衡分布,减少通勤出行,降低碳量排放。

  4. 实施“退二进三”策略的城市发展需求

  江山市经济开发区城南区块企业种类多、多种功能用地相互交织、交通紊乱、居住生活环境较差。规划实施“退二进三”策略,将有效提升城南区的环境质量,进而提升整个江山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强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式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大气、噪音等污染进行预防和全面治理,至2020年,达到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标准。

  (2)规划与建设实践

  示例1:江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江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江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为: “一廊二片,一带六园” 。一廊:江山港滨水生态绿廊,是城区相当重要的自然廊道,对城区引入自然风、联系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二片:指带形城市东西外围大面积的生态林地及风景林地,其是城市的氧源、生态调节库和生态屏 障。一带:由城市组团(须江组团与上余组团)间城市绿地及生态防护绿地组成的城市生态保护带。六园:指分布于城区大小不同的6个综合公园——乌木山公园(含须江公园)、西山公园、虎山公园、双塔公园、城南公园、上余生态观光园,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最能体现城市绿化风貌。

  规划中近期目标: 2005~2010年,达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 m2/人,城市绿地率43.7%。近期建设以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提高已建公园的绿化质量和园艺水平,优先发展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形成绿地系统基本框架,为城市远期绿化的合理布局打下基础。(注:2008年,江山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0年正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规划中远期目标: 2011-2020年,达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 m2/人,城市绿地率46.1%。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地,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风貌,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调节功能,创造人与自然共生的人居环境。

  示例2:江山市经济开发区城南区退二进三规划方案

  江山市经济开发区城南区退二进三规划中城南区的功能布局结构为“一心三轴五片”。“一心”是指商业核心: 规划在金三角区域结合园区管委会设置城南区块公共服务中心,内部功能包括管理办公、金融咨询、大型商业设施、服务业设施等。“三轴”指:江贺公路交通发展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住宅、市场等功能,形成较为鲜明的城市形象,同时与周边城市组团良好衔接;核心商业发展主轴:规划中商业中心沿此轴线展开,沿线并分别设置广场、绿地以及标志性建筑等;东岳路商业发展次轴:由于东岳路两侧以居住功能为主,且贯穿了整个区块,服务范围较广,因此适宜形成以居民生活为主的商业性道路。 “五片”指:虎山高档居住休闲发展片区、中部居住商业混合发展片区、西部市场发展片区、企业办公与居住综合发展片区、都市产业居住综合发展片区。

  通过实施“退二进三”策略,从宏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可通过大量污染企业的搬迁,消除各企业对城南区块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可对现有各项景观资源进行组织与利用,提升整个城南区的环境质量。从微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可对现有各项景观资源,如虎山、三桥溪以及一些绿化山体等进行保护,避免乱挖乱建等破坏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拆除形象较差的破旧建筑,对保留建筑与主要道路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区域环境形象,使整个城南区块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探索与展望

  (1)研究意义

  1.城市依靠自然循环的生态保护方式

  在社会经济、技术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方式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2.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

  “热岛效应”是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热岛效应”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到城市发展和人类健康。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探索小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出路

  小城市普遍存在发展不足、污染企业多、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尤其是空气保护的协调难度较大。

  (2)远景展望

  低碳城市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的能源生态体系 。就江山而言,山水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禀赋好,但同时环境污染大、资源自给率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日益凸显。因此,建设“低碳江山”,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路,也是倡导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江山,浙西地区中心城市,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上去,为浙西地区乃至全省提供示范和方向,并在同等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1) :70.

  2 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2008(3) .

  3 王利飞. 建设低碳城市,统筹城乡发展 [N]. 中国当红网,2009(4).

  4南斌峰,杨若愚等.中国打造“低碳城市”城市发展新概念被广为接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0).

  5 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Z].2002.

  6江山市人民政府.江山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Z].20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