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探讨

2015-12-15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正是对我国现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拓展,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否定。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受到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或多或少的均有表象。构建“宜居”重庆在实践中,符合和谐重庆的内在要求;和谐重庆的构建,又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实践“宜居”重庆的形成,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低碳经济;“宜居”重庆;构建;路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考察其概念的历史逻辑,发现:它本质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了一种朴素的内在规定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正是对我国现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拓展,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否定。其中包括: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时,所形成的非理性行为;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异化特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导向,便是从整体上试图纠正上述两个方面的偏差。
  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受到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方面中,或多或少的均有表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重庆作为山城,客观的地理环境,促使人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而在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在重庆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推进的现实中,若无法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将无法实现重庆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逐渐从以血亲关系为纽带,走向了以“市民”的形态为主体、以市场交换为形式的存在方式。这种不断演化中的存在方式,此时,已经从另一面表现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特征。由此可见,现阶段在构建和谐重庆的实践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则是构建起“宜居”重庆。或者说,“宜居”重庆的构建符合和谐重庆内在的要求之一。
  考察“宜居”重庆又能发现,其在具体的构建中体现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构建。然而,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仍然存在着自身在实践中的逻辑起点。即,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而实现上述构建的可能。因此,这里提出,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应建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完成。
  综上所述,构建“宜居”重庆在实践中,符合和谐重庆的内在要求;和谐重庆的构建,又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实践“宜居”重庆的形成,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二、“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
  在具体构建“宜居”重庆时,应充分把握其内涵与要求。二者作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本身的规律性。
  (一)“宜居”重庆的内涵
  所谓“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然而,对居住感到满意则体现为居民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知:居民的主观体验,便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观念上的反映。因此,在考察“宜居”重庆的内涵时,应植根于当地居民所处的现实物质生产与生活中。
  1.现实的物质生产。可以进一步被具体化为:就业与工资收入水平。重庆在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中,一直走在西部省市的前列。在不断深化城乡统筹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在劳动力就业与工资收入分配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这些一并构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拓展的今天,重庆与其他省市一样都共同面临着,由于资源的不断耗费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如,空气质量下降、酸雨的形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也作为客观物质存在,在居民的观念中得到反映;从而,在他们的主观体验下,就弱化了对重庆“宜居”的认可。因此,现实的物质生产,应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
  2.现实的物质生活。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是主体,而消费又作为生产的规定性而存在。由此可知: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所形成的主观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态度。目前,由于受到商品房价格虚高,以及生活日用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使得重庆市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样,就在居民的观念中、在居民的主观体验中,弱化了重庆作为宜居城市的地位。
  (二)“宜居”重庆的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居民的这种体验,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第一位的;同样可以获知:“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也只有从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寻找根据。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物质生产领域体现为:生产资料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通过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在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则体现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源的节约,以及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因此,“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其根源就在于:对上述物质生产与生活要求的实现。只有这样,作用于居民主观体验上的感受才能与重庆的“宜居”内涵吻合。
三、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分析
  上文已经阐述了,“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下,考察了二者所建立的物质基础。同样,在对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时,也应在该逻辑起点上进行考察。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由于资本的驱利性本质,使得资本的人格化替身—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通过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下,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设备,试图在竞争中,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工厂生产设备的不断改进,造成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使得大量工人被机器所排斥;工人的大量失业,使得商品消费的绝对量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完全吸纳由于资本驱利性而无限增长的产品生产量。最终,自然资源在大量耗费的同时;包括:工人生产、生活质量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商品被大量浪费的现实,便一并发生了。舍像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与历史性,关乎上述商品的“生产一般”而言 ,仍然对我国具有警示作用。
  因此,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规避上述风险,自然就成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
  (一)低碳经济能改善人的物质生产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来考察低碳经济可知:建立在集约化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工业,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由于技术的提升而被节约;同时,也应技术的提升而被替代。这样一来,自然资源的代际传承才成为可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企业外部之间的和谐性相统一,有效避免了由于资本的驱利性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社会总劳动时间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劳动部门。这样,就能克服因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带来了“马克思就业陷阱”。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开展:首先,满足了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在自然资源代际传承上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又在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下,实现了就业环境的优化。
  (二)低碳经济能优化人的物质生活
  同样,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可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却是生产的内在规定。上文,论述了低碳经济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要求;同时,该要求自然就决定着现实的物质消费。当然,物质消费对低碳的要求,又推动着生产的绿色演进。伴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绿色生活理念的推广。现实的生活状态,必然从观念上引起人们在内心世界的愉悦;内心世界的愉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有能通过群体间的互动,逐渐演化为总体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规定生产的内部矛盾作用下,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就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得到了内在规定。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
  根据上述逻辑,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且,本文也已从:人的物质生产与人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因此,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也就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集约化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实现。根据《资本论》第一卷所论述的:将产品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部分进行划分,将其集中在一定的工作范围进行分工、协作。此时,由于集中使用统一的生产资料,而促进了生产资料的节约。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可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加工过程中的节约。
  因此,重庆在建构“宜居”城市时,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在关联产业间,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产业集聚的内在需要。重庆市拥有诸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在内的众多知名院校。由此,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
  (二)积极的就业引导
  随着重庆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造成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一方面,通过单位劳动力推动更多的机器设备,而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就业陷阱”逐渐显现。因此,重庆市有关部门应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契机,大力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即,服务业。由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可知:失业所造成消费能力的限制,将极大的影响重庆市居民在观念上对“宜居”的体验;并且,消费的限制又作为生产的内在规定性,制约着重庆市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决定着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从观念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重庆市在推动集约化生产模式,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结果,也将极大的推进居民在生活质量提升上的努力。然而,只是依赖上述自然的逻辑过程,时间将会漫长。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合理运用公权利,在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方式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小结
  在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进行探讨,首先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现实的经济环境寻找问题探讨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物质层面逻辑起点的深入分析,才能在观念上形成重庆市居民“宜居”的主观体验。
  本文抽象出: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这两个要素来展开论述。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决定商品的消费;同时,商品消费作为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定性,而影响生产。在商品生产方面,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了: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构建,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开展。通过这一系列在生产领域的优化,最终就促进了重庆市居民对实现低碳生活的要求。并且,通过重庆市政府,在公权利上对实现上述生活的合理引导,最终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最后,在物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和谐发展,便在客观上形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在居民观念上的反映,自然也就形成了“宜居”重庆的主观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奕凌.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张凯兰.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2).
[3]沈小妮.推动深圳创建宜居城市[N]. 深圳商报,2011.2
[4]尹发能.湖北省黄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