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危机背景下教育的科学人文主义取向

2016-09-28 16: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及其时代性

 

  1.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表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所谓教育价值选择,是指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所做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态度[1]。

 

  教育价值观念是隐在教育目的中的价值判断,体现为教育目的取向。教育目的取向虽可算是“应然的”教育目的,仍有别于成文或不成文的“正式”的教育目的,即规范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的规范”。这是由于某种教育目的取向即使指向当然状态(即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它未必能够实现,故须经过可能性论证,作出恰当的选择;某种“应然的”教育目的,即使在理论上存在实现的可能性,只有具备充分的条件才具有可行性。故又须基于对各种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分析,作出可行性论证,只采纳有可行性的教育目的取向,并从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形成“教育目的规范”[2]。根据陈桂生先生的论述,在面临环境危机的时代处境中,我们在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应然”教育目的取向时,要根据客观条件,采用可行的“规范”实现之。

 

  价值问题不同于事实问题。事实问题只要遵循客观尺度,服从于真理一元化原则即可;但是价值问题在客观尺度上又引入了主观尺度,因而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3]。基于价值所具有的多元性,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对同一价值客体就会有不同价值反应和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历史上何以出现各种不同教育目的取向的原因。

 

  教育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因而教育活动是一个蕴含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整体。由此,教育主体也面对着一系列的教育价值选择。作为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而且要追求某种需要的教育的价值。在遵循规律的同时,教育活动还要满足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2.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它具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特征[4]。历史证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就要求其具有时代性。这种取向并不是对时代的被动适应,而是要求教育发挥它固有的时代“寒暑表”的功能,这不仅是教育理论在教育中的反映,同时也是教育价值取向能够实现的保证。合理的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一定要充分体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在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上取得的统一。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对人的要求,并反映和落实这种要求。在技术已经危害和破坏着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平衡状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教育价值的时代性取向以哪种形式表征,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某一种教育理论意义的生成而言,它既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与该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历史局限性[5]。教育的时代性价值取向就像三维空间中的时间一样,将这一存在物连同它的空间一起向无限推进,这样,整个教育价值取向才会栩栩如生,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

 

环境危机背景下教育的科学人文主义取向


  二、环境危机的时代背景

 

  由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的环境意识薄弱,没有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因人口压力过度地向环境索取资源,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质;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经常不适当地扩大干预自然的规模和强度,导致局部和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及环境质量下降等。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告诫了世人,DDT等化学药品及农药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梅萨罗维克和威斯特尔在给罗马俱乐部的第二个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中写道:造成现代的许多危机的根源是出于人类最善良的愿望所采取的行动和结果。例如,为减轻人类的劳动而利用自然界的非人力能源本来是一项不容争辩的目标,然而却导致了目前的能源危机;为了加强群众——不论是国家、社区或家庭——的力量而多子多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它却导致了人口危机;为减轻人类痛苦,延长人类寿命而征服疾病,无疑是一个高尚的目标,然而它却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如修建公路、水坝和运河,发展农业、砍伐森林、打猎和畜牧、开矿和工业工程等等,直接导致了对生态的破坏[6]。换言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自然环境——是人类“驯服”自然界的方式,但是却导致了环境危机。

 

  地球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化,才形成今天这种适于人类居住的环境。在]化过程中,顺应它的物种被保留了下来。大自然]化中的无数事实证明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然而,我们人类总是固执地把自己看成与其它物种本质上有别而且高于其它物种的理性存在。正是这种妄自尊大和自命不凡,使我们忘记了自己依然是这生物圈共同体中的一员,天真地以为只要“通过我们的各种机器,我们至少已经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了”[7]。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明如果是自然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我们人类自己的只能是荒漠。处于危害中的环境再一次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生物圈供养着人们,并支持着他们所做的一切;任何不适应生物圈的事物都是对生物圈完美稳定的领域的威胁。

 

  三、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

 

  我们处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引起了环境的恶化,我们面临这种生态紊乱扩展的后果——危及人类的统一和它的前途,也正在危及人类特有的统一性。在这种形势所产生的危险中,不仅有冲突与其它灾难的危险,而且还有非人化的根本危险,这种危险既影响着有特权地位的人们,也影响着受压迫的人们。因为对人类本性所造成的伤害,也会伤害所有的人们。由此我们提倡人文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未来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同时,未来教育又必须以人文教育为社会价值取向,科学只有与人文相结合,并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够而且必须融合,这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方向的教育价值观。它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8]。科学人文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人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基础。怀特海说过: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9]。《学会生存》中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所指的人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他要依靠客观知识,而这种客观知识本质上必定会导致行动,并且主要为人类本身而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使命是发展人性。倡导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并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10]。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适合的关系。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同样要求培养完善的人。在智力方面,完善的人除了应该掌握知识以外,还要发展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表达自己意见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怀疑的能力;不断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在感情方面,要注意培养人际关系的感情品质,与人合作;培养对美的兴趣和能力,在美感活动中涵养人格。此外,要拥有健康的身体,通过训练和练习来增强体质。

 

  拉塞克和维迪努在谈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趋势是兴奋地指出:对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以及教育内容的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依存表现出更清楚的意识,这是现代学校政策最令人感兴趣的特征之一[11]。最后要强调的一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绝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和机械拼凑,也不是一个二者之间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都需要充分重视,但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者牺牲对方为代价。

 

  作者:杨 雪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