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5-11-09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可持续发展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本文旨在说明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 可出续发展 社会 经济
  引言
  在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都在不断地提高。在国内,人们从当初的解决温饱问题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因而,更多的人开始考虑到精神层面的解放。人们开始追求好的居住环境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在这种形式下被提了出来。
  1、人居环境建设经营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可理解为:既能够满足现今生活的需求,又不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力和损害。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人类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是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以、环境要素以及三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价值可视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成果。人居环境实际上包括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历史问题,生态问题,民俗问题、地理问题等等在内的多方面学科。实际上涉及到围绕人的所关注的各种事情。我们的城市发展,建筑的健康程度,景观的优美程度,这些要素构成了我们今天人居环境研究的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综合的内容。为了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让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协调发展。为了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保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房展,我们应该将社会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等视为一种建设成本。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对环境要素以及社会要素的不重视,人居环境的建设已经出想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注重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虽然强调了经济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为此忽略了社会要素以及环境要素。这三者的不协调发展,已经为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埋下了隐患。
  2、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演化
  20世纪50年代,环境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环境经济理论假说。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图 1)。根据这一理论,作为人居环境建设要素的生态环境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经历了一个波动过程。

  2.1 第一阶段曲线分析
  在这个阶段,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于是,处于生活最低保障的人们迫切希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时候经济要素占主导地位,为了得到一定的经济发展,人们不惜大量消耗环境资源。
  2.2 第二阶段曲线分析
  在这个阶段,经济确实得到了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资源的大量消耗。
  2.3 第三阶段曲线分析
  这个阶段,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高度。此时,人们一方面希望经济的继续发展,一方面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质量。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某些措施以牺牲少量经济发展来改善生态环境资源。
  2.4 三要素分析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期间,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高于生态环境资源;第三阶段,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视以及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对于人类 的重要性高干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因素类似于环境因素,它与经济因素对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素也从开始的不受关注发展到一个被重视的水平。当经济不发达时,人之间为了追求更快速的经济发展,可能不惜打破和谐的社会关系。久而久之,当经济发展到某个程度是,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此时,人们不但希望经济能够继续发展,也渴望解决严峻的社会问题,从而获得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也是“以人为本”概念、“新都市主义”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这时人们愿意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来改善社会环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投入的“生态要素比重、社会要素比重与经济要素比重”交替变化的过程。
  3、人居环境的建设
  我们生活在大地自然环境中大地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生存条件,在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价值观下大家共同来探讨绿色生态问题。我们要强调四条原则:第一是关于人居环境的健康性;第二是对自然的环境的亲和性要创造条件尽量与阳光雨露更贴近;第三是对健康环境的保护不要把我们定位成人类的主宰不要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第四是保障我们的健康机体要形成健康保障的制度,通过管理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既保证生理健康,又体现心理健康。人类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住区长期的作用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居的主要任务应是积极探索中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认真思考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中国的人居环境事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人居的指导思想。
  在以往的快速城市化建设当中,往往因为快发展越快破坏性越大城市化特色丧失殆尽。如建筑形式的抄袭模仿,历史文脉的中断,“现代化”的借口使得城市逐渐丧失自身特色。另外就是不顾气候、文化、生活差异,直接“移植”的欧美风情小镇,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千城一面”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很多打着名族特色口号建设并没有真正使城市寻回民族特色。
  我们今天开发房地产最后的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提升城市的设施和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当然包括居住的功能,居住的性能和居住的品质和物业管理。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大气,水环境的质量噪音的控制,生态绿地等等水平。对城市生态环境态度的衡量,是人居环境的一个标志。
  4、人居环境建设经营的评价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利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能只是最求数字上的增长。我们应该合理配置可用资源,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倡导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应该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点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失业、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教育体制不完善、医疗体 系不健全等。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做到不滥用资源,不浪费资源。应该努力实现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自然资源,尤其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也不破坏环境。
  总之,人居环境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在做好三个基本因素的持续发展基础上,综合并平衡三者的发展程度,才能真正到达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情况。即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好,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生态效益差则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同样,经济效益好,就可有更好的条件治理污染,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反之经济效益不好就没有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可能降低生态效益。因此,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时,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三种 益之间的关系。
  结语
  我国的经济一直在持续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牺牲社会要素和环境要素得到的。为了经济的大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破坏,而且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便是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的共同发展。损害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得不偿失。只有综合考虑三要素,才能保护环境、改善社会状况、加速经济发展,才能做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祥荣.生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m].中国园林,1998,(2):14.
[3] 开彦. 人居环境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m]. 住宅科技,2004,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