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生态补偿措施分析

2015-11-05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建筑设计中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在城市化条件下,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修复和补偿,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从绿地系统、建筑立体绿化、城市水系统、景观视觉系统几个角度讨论建筑设计中的景观生态补偿措施,以进一步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关键词:生态补偿;建筑;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生态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体系一直存在着无视环境承载力、过度开发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环境的危机正是一种设计的危机,设计师势必要通过设计活动,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机制,景观生态补偿即是其中之一。建筑设计中的景观生态补偿,即在建筑设计中,通过适宜的景观设计途径,尽最大可能减少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以增强建筑的补偿功能。本文将对建筑设计时的绿地系统、建筑立体绿化、城市水系统、景观视觉系统等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补偿设计。
一、绿地系统补偿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非生物要素不可避免地要处于增加状态,传统的城市规划有严格的规划区边界,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规划区外被看成是“空白”,这种规划显然忽视了区域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景观格局急需补偿与修复。建筑设计则可以通过增加绿量与绿地面积,不断地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来进行生态补偿:
  (1)绿地系统的布局与水系统、地形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城市景观格局,因此必须要正确地把握绿地和其它景观要素间的关系,让他们彼此限制又能互相激发。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破坏,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把建筑绿地与市内外的自然植被、水体空间连接成一体,形成生态格局景观,也就修复和补偿了城市景观格局。
  (2)引入较为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将城市植物群落的栖息地明确区分,以此促进绿地的自我维持和更新,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筑立体绿化
  建筑外表面是除地表面外最影响城市区域大气状况的第二热力面。我们通过建筑的立体绿化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周边的环境温度、提高建筑的冬夏热工性能,缓解当前比较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和降低能耗负荷,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助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立体绿化主要分为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两项,由于立体绿化不仅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其它生态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如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楼的屋面绿化,其覆土约5-10cm,上面种植有十余种植物,即达到了隔热保温功能,又发挥了景观生态效应;再如伦敦的象堡生态园,以空中庭院的方式将绿化从建筑底层向上延伸,空中中庭也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的方式进行绿化,这样就对景观生态做了很好的补偿。
三、水系统补偿
  建筑对城市有重要影响,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筑面积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大量不透水地面的出现;污水、废水的产生不断增多;建筑使得地表植被越来越少,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收集、建筑设计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来对生态进行补偿。
  我国雨水资源较丰富,雨水也是城市重要的淡水资源,但却有大量的雨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就直接排放,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是利用建筑中的不透水地面收集雨水,雨水收集以后,经过毛管渗滤和人工湿地的处理,可作为景观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植被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能,并且对雨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截流和净化作用,收集到的雨水径流水质相对较好。(1)屋顶花园:屋顶花园是指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进行绿化的统称。通过科学的屋顶花园设计,它是美化城市和消减城市雨水径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植被能截留雨水,种植层能吸纳雨水,这样就可以降低雨水径流量,仅在遇到暴雨时形成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2)下凹绿地:下凹绿地是指低于周围地面适当深度,能够接受周边地面雨水径流的绿地。相关研究指出,若草坪低于周围路面0.1—0.2m,其入渗量将提高3-4倍,因此可在建筑设计中将普通绿地设计改造成下凹绿地,不仅可以减少绿化用水,而且强化了地下水补给。同时,通过湿地的水生生物、细菌自然过程净化污废水,也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用,增加用水效益。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考虑保护建筑广域环境中的原生态资源,以涵养水源,增进水循环,改善城市内部生态质量。
四、景观视觉补偿
  绿视率是衡量景观的重要指标,所谓绿视率就是指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例,相关研究指出,绿视率达到25%以上时就会使人的精神和心理处于舒适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人工要素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必须要增加绿视率来补偿景观视觉。
  (1)提高绿视率的有效方法就是加深视觉空间,透漏更多的绿色。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安排绿化位置,并将绿化和休闲设计结合,如在人行走廊、楼梯、休息区人群比较密集的室内外空间中设置不同层次的绿化,包括草地、花池等,从而加深视觉空间,营造出较好的绿视率。
  (2)加强细部处理。建筑的边角如果能充分的得到利用,种植上各种绿色植物也可以提高绿视率,对于带状绿化池,减少护栏的使用,可以让树下空间开阔,通过这些细部处理,就可以让建筑设计从微观上得到更多的生态补偿,并且能突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景观与生态的结合。
  (3)当建筑与公园、广场等相连时,宜采用近低远高的方式种植植物,远处采用高大乔木的方法,近处采用草地、花池,这样大大增加了景观深度和景观面,从而获得了较高的绿视率。
小结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及为紧迫的课题,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了一部分设计师转向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设计领域,生态补偿设计就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化的一种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进行景观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就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城市景观格局普遍存在着结构不 合理和功能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面广泛实施景观生态补偿建设,只有这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才能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才能逐渐改善。当然,建筑设计中的生态补偿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但它是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的,所以应该坚持下去,而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和努力的工作,推动更有利于生态化的人居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正旺,王富平,栗德祥.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2008(9):84—88.
[2]张洪军.生态规划——尺度、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叶敏青,姜立,张雷等.绿色建筑技术中的生态绿化——绿色建筑中的植物配置及计算机模拟[J].2010.
[4]李学伟.生态补偿设计思想的实践——以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及北京门头沟区大沙坑环境整治为例[J].中国园林,2008(10):48—52.
[5]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杨英书,彭尽晖,粟德琼等.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5):193-19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