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浅析城市公园敞园改造中的规划建设理论

2015-10-05 14: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功能、交通、景观和文化等方面在规划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城市公园敞园改造中应遵循的规划和建设理论, 为城市公园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改建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浅析,城市公园,改造,规划建设理论
城市封闭式公园敞园改造的规划及建设理论应当以传统公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放式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开放式公园功能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出新的适合我国开放式公园特点的规划建设理论及方法。以实现城市开放式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广泛便捷服务的规划设计目的,较好地解决城市公园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开放式公园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一、功能规划科学合理
  为更好的服务于公园使用者,开放式城市公园应在继承传统封闭式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满足公园开放后公园使用者更多的希望和要求。
  (一)、开放式公园传统功能的体现
  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公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除应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应具备的功能如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居民开展娱乐、文化教育、休息提供场所条件外,还应更多地承担公众户外游憩活动的功能[1]。
  (二)、开放式公园功能的完善和转变
  与封闭式公园相比,公园的开放性对开放式公园提出更多的功能要求,为满足这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开放式公园需规划建设一些新的功能分区如:防灾避灾功能的规划建设、隔离区的规划建设、外部通行区及商业购物区的规划建设等等。
  (三)、开放式公园服务对象的变化
  城市公园由封闭式改造为开放式后,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2,3],如城市公园封闭式经营时,公园的服务对象仅仅为内部游人,十分单纯,这些游人根据时段、公园的场地、设施或者提供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公园开放后,游人及其进园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园只是为通行而不是游园的人群[4]大量增加,会给公园交通组织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开放式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对这部分人及由此产生的交通要求予以充分重视,以免交通压力陡然增加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5]。
   二、交通规划畅通完善
  城市公园由封闭式改造为开放式后,不仅会导致交通量增加,而且会使内部交通系统与外部交通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对公园的交通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规划设计建设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园出入口的处理:公园出入口不仅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景观视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公园开放后需要更多的出入口满足陡然增加的游人需求,因此,公园出入口数量和位置的确定,除考虑公园出入口设计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出入口数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外部通行型人群和穿越型人群的需要;二是出入口位置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周边居民的需要,必要时可考虑在局部将边界完全敞开;三是出入口景观要充分体现“开放”特色,并注意与周边景观的有机融合。
  (二)、道路系统的组织:封闭式城市公园由于主次入口数量较少,公园内部的步行系统为独立体系,不与外部交通产生关系。而开放后的城市公园由于拆除了原有围墙,使得进入公园的步行系统由点状变为线状,变得更加随机和丰富,道路的使用对象除游人外,还增加了外部通行人群尤其是穿越型人群,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公园的交通量,给公园原有的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一是在现场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流的数量、流向、不同通行目的人流的比例,主要通行的路线等,进而进行道路系统的调整和完善,二是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对穿越型人群进行适当引导,尽可能减少这类人群的通行量[6],三是在财力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考虑通过天桥与地下通道两种立体交通解决穿越型交通问题[7]。
   三、景观建设生态自然
  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应符合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生态、自然。开放式公园也不例外,其景观规划建设时同样应在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指导下,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构筑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富有当地自然特色的景观。随着公园边界线的敞开,开放式公园相应产生了新的景观问题,对此应采取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手段,以全面提升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品质,为市民打造一个满意的绿色生态活动空间。
  (一)、提升边界景观质量
  城市公园的开放,会极大地改善周边环境,所在区域往往会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竞相开发的首选,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建筑包围了这片绿色空间[8],公园沦为水泥建筑群包围中可怜的一抹绿色,而不再是个视野广阔、远离喧嚣的理想活动空间,公园景观质量显著降低,公园使用者的个人感受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公园边界景观及其周边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弱化公园边界地带的公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冲突,突出、强调有利的公园景观,回避、消除不利的城市景观[9]。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地形处理,如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结合绿化栽植,对公园边界相邻的快速交通、城市高层建筑、停车场等不利的景观因素的干扰进行屏蔽,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和集中于公园内部,从而忽略外部景观造成的不协调感受。
  (二)、完善景观基础设施
  与传统城市公园相比,开放式城市公园中游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对公园的配套设施在数量和服务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配套设施显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根据游人数量和控制指标,测算景观设施的数量,如公厕、休闲座椅、垃圾桶的数量等;二是根据游人的游园规律和空间分布,对景观设施的安放外置做出相应调整;三是根据景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材质、色彩和尺寸[10]。当永久性景观设施满足不了游园高峰期游人的需要时,可考虑增加一些可移动的,临时的,可拆卸的设施,以解决平时和高峰期时段对设施需求的矛盾。
  (三)、边界空间分类处理
  开放式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公园边界区域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功能类型等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处理,以充分发挥公园边界区域妥善完成空间转换与空间联系的双重功能 [11,12]。在对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进行分类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公园周边景观特征[13,14]。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公园与外部的绿地系统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也为确定公园边界空间的景观特征提供了依据;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往往能决定公园的服务对象,进而决定了公园边界区域可能进行的活动类型,据此可确定该边界空间应该具备的相应功能;公园周边的景观特征决定了公园边界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15]。不同类型的边界空间,功能和景观要求不同,规划设计时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如:商业活动类边界空间、居民活动类边界空间、自然生态类边界空间和封闭隔离类边界空间应根据不同的边界空间情况采取具体的规划建设处理措施。
  (四)、文化设计彰显特色
  城市公园自产生那天起,就蕴含一定的人文属性,即将大众文化中贴近群众的部分萃取出来,以观赏、游览等多种方式,为人们提供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休闲娱乐享受。城市公园敞园开放后,进一步增强了公园空间与城市周边环境空间各个层面的融会交流,公园将和其他城市载体一样,进一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使命。因此,开放式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文化的承载形式上,既要通过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来体现文化的表达,还要将留存的历史信息加以吸收、提炼和融合,以寻求到更新的含义或更新的视觉形象,使公园的设计方案既合理而又充满时代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布置手法,选用适宜表现的具体材料,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如园林雕塑、建筑小品等,作为文化承载的要素符号表达,或在现代园林中穿插部分独具特色的传统表达形式,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表现效果。同时,城市开放式公园作为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活动形式体现最多的文化类型,还多是市民文化形式,其所展现的是大众的和当前的市民生活形态,因此,进行公园活动空间设计时,还应从体现地方特点和生活气息出发,为市民的日常活动场地与配套设施提供更多空间支持。
  四、结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公园逐步回归“公共园林”的本源是大势所趋,城市公园改造为开敞式公园已成为各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因此,城市公园的敞园改造必须注重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休闲娱乐期望,并遵循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理论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8)
[2]杨玉梅.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岳艳萍,王策.开放式公园绿地游人行为探析——以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08(3)
[4]栾春凤.中国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功能变迁研究[D].郑州:郑州工业大学,2004
[5]赵鹏,李永红.归位城市进入生活——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中国园林,2005,8(6)
[6]赵荥棵.现代城市公园休闲空间人性化构建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05
[7]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
[8]章文姣,王飞,张涛,段大娟,李俊魁,张红艳.城市开放式公园社会向心空间使用状况评价——以保定市竞秀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5(36)
[9]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8)
[10]刘辉等.创造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的解决方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2):700-703
[11]白丹.初探城市公园中的灰色空间[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2]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2
[13]郭竹梅.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0
[14]何小弟,朱勇.园林空间的构成和类型[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4,(10)
[15]宁艳,胡汉林.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城市绿地结构[J].中国园林,2006,6(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