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环境科学论文

简析城市园林建设改造中植物的配置方法

2015-11-05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美丽、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熟悉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植物配置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园林; 功能; 生态; 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不但要求城市绿起来,而且要美观,因而绿化植物的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要统一,又要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进行构图,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熟悉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植物配置的意义所在。
一、城市园林的功能
  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美丽、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2.美化市容: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
更漂亮,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
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美好的市容风貌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二、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治理成本。
  1.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同时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在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2.按照城市的气候特点和环境选择适地适树的树种: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因此,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反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
三、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1.配置原则:
  ⑴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区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⑵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⑶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⑷文化原则: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布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2.配置方法:
  ⑴近自然式配置: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洁 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如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⑵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黄宝龙.江苏森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李文华,李飞.中国森林资源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5]徐国祯,黄山如.林业系统工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6]赵君,夏宜平.彩叶地被植物在杭州园林绿地中的配置应用,2007(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