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也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AHP和GIS等相关技术手段,在生态资源空间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惠州市绿道网的空间布局,并对绿道网建设中生态性、系统性、地域性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绿道;惠州市
一、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二、生态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AHP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为:首先找出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按照关联.隶属关系构成阶梯层次模型,通过各个层次中因素的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进行综合排序,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力程度。
规划选取对绿道选线影响较大的资源作为系统要素,通过各种要素内指标因子的筛选,得出综合评价因子。指标因子选取原则如下:
1.代表性:指标对所描述的资料具有代表性;
2.方便性:资料取得容易,能够直接或间接取得;
3.应用性:评估因子可适用于进行评估的城市环境;
4.独立性:因子的选择避免重估评估的情形发生;
5.可量测性:能够利用现有资料,针对各项因子特定质化或量化的准则;
6.易操作性:使用简单.方便,便于规划者与决策者使用。
三、生态资源评价分析
将评价资源划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城市公园.河流水系.人文景点等六类。其次利用GIS的distance空间分析功能计算规划区内各点到各类资源的距离,得出六类资源的影响分布图。最后将以上六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加权叠加分析,生成区域生态资源影响分布图。
生态资源影响值由下式来计算:
其中,为影响源与各像元的距离,为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呈反距离递减。
通过对惠州市区生态资源的综合影响分析,并结合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可见,规划区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呈现明显的轴向分布特征。主要包括:
(1)横一轴:沿东江经惠城中心区至北部山区次组团的东西向轴线。该轴线涵盖了以西湖为中心的历史人文景点集聚区,以“两江四岸”为核心的景观带,以及以黄沙洞自然保护区.惠林汤泉为代表的北部山区风貌。
(2)横二轴:中部连接陈江—仲恺组团与惠阳组团至惠东的东西向轴线。该轴线上的主要节点资源包括白云嶂自然保护区.黄巢嶂自然保护区.大坑自然保护区.金桔自然保护区,以及惠阳区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该轴线也是惠城组团与惠阳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屏障。
(3)横三轴:南部滨海轴线。依托大亚湾海滨,包含笔架山森林公园.猴仔湾.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铁炉嶂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
(4)纵一轴:南北向水轴线。依托西枝江(新开河).淡水河.淡澳河等河流廊道,形成以水体景观为核心,以历史人文资源为补充的南北向河流景观轴线。
(5)纵二轴:南北向山体景观轴线。依托红花嶂.白云嶂.笔架山.铁炉嶂,共同构成的南北向山体景观轴线。该轴线纵向联接惠城组团.陈江—仲恺组团和惠阳地区,不仅是市区内部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惠州联系深圳.东莞等地区的重要绿色走廊。
四、绿道系统规划
结合AHP和GIS的评价结果,结合惠市的地形地貌及现状建设情况,规划确定惠州市区绿道网空间布局为:“三横两纵”的主线结构和环形网络状的支线结构。
1.城市1号绿道
城市1号绿道全长约51.4公里,以东江风情.人文古邑为特色,主要依托东江及其沿岸的湿地公园和历史人文景点。规划线路为: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梅湖滨江湿地公园——合生大桥——西湖风景名胜区——东江沙公园——东江大桥——中信大桥——望江滨江公园(规划)——广惠高速——庙滩自然保护区。
2.城市2号绿道
城市2号绿道全长约60.5公里,以湿地休闲.山水风光为特色,主要依托潼湖涌.马过渡河.村道.西枝江等自然和人工廊道。规划线路为:潼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潼侨镇——惠环街道办事处——黄沙水库——莲塘布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瓦窑岭窑址——平潭镇。
3.城市3号绿道
城市3号绿道全长约50.0公里,以山林景观.人文风情为特色。规划线路为:沥林森林公园——惠阳镇隆围屋——白云嶂自然保护区——叶挺森林公园——叶挺故居——沙田温泉旅游区——金桔自然保护区——世外梅园生态旅游度假区。
4.城市4号绿道
城市4号绿道全长约43.0公里,以自然生态景观和现代工业景观为特色,主要依托规划四环路.红花嶂山脊线.205国道等廊道。规划线路为:梅湖滨江湿地公园——红花湖风景区(红花湖生态绿道)——红旗森林公园——镇隆镇——佛祖坳森林公园——白云嶂自然保护区——新墟镇。
5.城市5号绿道
城市5号绿道全长约64.6公里,以河流景观和城市景观为特色,主要依托西枝江.新开河.淡水河.淡澳河等河流廊道。规划线路为:东平——金山湖——瓦窑岭窑址——邓演达故居——357省道——大坑自然保护区——惠阳经济开发区——红花寨森林公园——河口公园——亚公顶森林公园——虎头山公园——红树林公园——澳头老城风貌区。
6.城市绿道支线
充分利用现有村道和河流,连通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主线,形成环形网络状的支线结构。城市绿道支线全长共约215.2公里。
五、结论
1.生态性的首要地位
绿道本质为生态性廊道,其生态性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动植物的繁衍.迁徙提供廊道和生境。绿道建设要着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对原有景观造成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的绿道建设应利用生态性材质,通过多种建设类型,避免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干扰。
2.绿道网络的系统性
多条绿道串接成网络,并形成主线.支线等不同等级,才能形成绿道网络系统。绿道的系统性对于保证绿道畅通.维持生态格局至关重要。因此绿道网的规划设计不能只看重单条绿道的选线,更应从区域视角明确绿道的系统性,使绿道网络化.系统化。
3.与地域性要素相结合
历史.文化等地域性要素是绿道的重要支撑,也是决定绿道不同建设类型的依托。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人文资源,并以此带动旅游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绿道的吸引力和经济外延性的突出表现。
4.建立健全绿道法律体系
尽快建立健全绿道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主体和维护目标。加强对辖区内绿道各项配套设施的养护,定期对慢行道.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基础设施等绿道相关配套设施进行专项检查与安全维护,确保绿道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 北京:科学出版社,2OO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