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迫使我们无可避免的要大力发展水利水电等清洁能源。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发展水利水电时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形,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水电发展的必要性、水电发展引起的环境破坏等事实,提出了在水电大发展的今天可以同时保护环境,以达到水利水电科学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水利水电 经济 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6.5亿t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1]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电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寻求一条亲善环境的水电科学发展之路。
一、水利水电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水利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共3886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年电量为60829亿千瓦时,平均功率为6944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164万千瓦,年发电量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18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4亿千瓦时。[2]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啊,对于老天的恩赐,我们切不能暴殄天物。
我国实施水电开发的必要性。
1.2.1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
我国常规能源以煤炭和水力资源为主,但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不可再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水力资源在我国却有巨大优势:我国水力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一;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低,适合大力发展;水电所占国家能源比重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1.2.2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决定。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和降雨集中,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及其有限,进而导致我国四大水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流失和水污染严重。通过修建大坝,能有效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通过引水工程,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1.2.3 与其它能源相比,优势巨大。
水电实际上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相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其它可再生的能源来说,水电成本是最低的,也是最现实的选择。而中国拥有独一无二的水电资源,必须充分利用。
1.2.4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要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水电开发,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既发挥了西部水资源的优势,又带动了西部落后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
1.2.5 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发展政策是:大力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3]把水电排在第一位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制订的一贯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对中国来说,开发水电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选择。
二、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环境破坏。
2.1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1.1 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使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如水温变化导致的鱼类繁殖期紊乱,水速下降导致河流自净能力的下降,库区雨水发生明显的变化等。[4]
2.2.2 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同时,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往往要毁坏树木、草丛,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迫使大量动物外迁。
2.2.3 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气候变化。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等自然灾害,[5]世界上至少有70座水库产生诱发地震,通常是由超过100m高的水坝,库容超过10亿m3的水库造成的。我国有14座水库诱发地震,最大的是1962年3月19日广东新丰江水库的6.1级地震,坝区地震烈度8度,周围200多Km范围内的20多个县市遭受破坏,房屋毁坏2万余间,倒塌1800多间,死亡85人。同时,大坝库区由于河水表面积大增,形成的局部小气候有可能对周围的气象条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等。
2.2.4 水坝拆除。
水坝是有工作年限的,一般水坝寿命在50-100年左右,由于我国水电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水坝拆除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过,因此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比较少。一般来说,水坝拆除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再次破坏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形成坝区二次破坏。[6]
2.2 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2.2.1 水电建设导致大量移民。
由于水坝蓄水后河流高度增加,淹没的城镇、村落必须移民,而且为保证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保护,移民不能原地后撤,而是要举家迁到千里之外的移民安置点。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因水电建设而移民的人数有1500万人,仅三峡大坝就移民超过100万。这些移民很多都生活贫困,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7]
2.2.2 耕地退化。
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是由于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导致耕地面积急剧减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大威胁。
2.2.3 加剧疾病传播。
在水电工程建设区域,气候会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同时,移民和动物迁出库区也会造成疾病传播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2.2.4 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对库区文物和景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亟待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吴应.水电发展的中国路径.电气中国,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