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省经济发展仍主要依赖于工业发展。文章基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12年的相关经济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从工业产值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的两个角度,即工业技术实力与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潜力两方面出发,诠释工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安徽省工业技术竞争力现状,提出安徽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相关规划。
关键词:技术竞争力;数据包络分析;工业产值效率;技术创新效率
一、安徽省工业技术竞争力现有实力分析
效率是评价经济发展现状和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政府决策者的注意力已经从单一的GPD增长指标转向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一)指标的设定和运行结果
本文参考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安徽省33个工业产业的经济数据。投入指标:职工人数、利润总额和固定资产;产出指标: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总值增加值,利润总额;输入数据后投入产出的效率如表1所示。
(二)运行结果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是由两部分组成,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安徽省工业的技术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达到了DEA有效,但是其规模效率却远远不足,这说明安徽省的工业水平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
1.各类自然资源开采产业的纯技术效率是安徽省各产业中最低的,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入量巨大冗余和相对一般的利润率。迫切需要提供其技术水平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各类装备制造业较为成熟,仪器仪表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等均实现了DEA有效,装备制造业中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效率也较高,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安徽省的重要优势产业,其优势与高效要继续保持,形成产业集聚。
3.其他的轻工业如木材加工,各类纺织,食品、饮料制造、医药制造等产业也存在劣势,与国内其他省相比也难以竞争,属于安徽省的较不发达工业。烟草产业虽然达到了DEA有效,但这也是依赖其高利润而实现的,然后其社会负面效果是无法从上述的数据指标中体现的,为了减少对烟草产业的依赖,应该适当加大对烟草产业的限制。
4.化工类产业中仅有化学纤维制造产业和化工原料制造的纯技术效率为1外,其他的都较低,说明化工类产业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还较低,需要更深入的技术创新。
总的来说,安徽省工业技术效率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生产力不足,缺乏特别突出的优势产业。
二、安徽省各市工业技术竞争力发展潜力分析
在评价安徽省工业竞争力发展潜力方面主要从技术创新效率方面进行研究。投入的创新资源通过一定的创新机制转化为创新产出。
(一)指标的设定和运行结果
投入指标分为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两个部分。(为了兼顾创新投入资源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从而对技术自主创新效率做出合适的评价,本文选择了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作为投入上的绝对指标)产出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技术自主创新效率评价的产出指标。
从安徽省年鉴(2012)中选取了安徽省16个市的创新技术投入产出情况。其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二)运行结果的分析
从表2所示结果可以看出,从总量来说,安徽省实现了创新技术的DEA有效。从各市的创新表现可以看出,以合肥市为中心的创新集群有较好的创新效率,其效率最高。其周边城市,滁州,宣城,马鞍山,六安,芜湖市创新效率也都达到了技术有效,其DEA值均为1。而位于偏南,偏北地区的城市,如淮南淮北蚌埠等皖北的城市以及池州市等地区技术效率较低。
三、安徽省工业技术竞争力现状及规划
一个区域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自身的合理性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可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发展作以下总结。
(一)合肥经济圈工业技术竞争力
1.区域规划。合肥市是合肥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六安市是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是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桐城市是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等。
2.工业现有的投入产出效率。运输装备制造业是合肥经济圈的主导产业,分析结果表明它的纯技术效率为0.864,规模效率为0.923,在总资产贡献率与工业增加值的产出上不足部分较低。
3.地区技术创新潜力。在2011年的区域数据分析结果中,合肥市的纯技术效率为1,且其规模效率也为1,可以认定,在安徽省内部,合肥市的创新系统已较为成熟,无论其规模,投入、产出都较为合理,没有出现不足或者冗余情况。
4.工业技术竞争力发展规划。合肥市的创新效率达到了DEA有效,在高效率的同时,应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结合汽车工业的优势产业的需要,加强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工业转化。桐城属于安庆地区,其纯技术效率和技术的规模效率都较高,接近有效;六安市无论是纯技术效率和技术的规模效率都达到有效。总的来说合肥经济圈的工业实力和技术发展潜力在安徽省是较强的,能较好的发挥产业承接的龙头作用。
(二)皖北地区工业技术竞争力
1.区域规划。皖北地区包括淮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加快皖北地区崛起发展对加快推进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2.工业现有的投入产出效率。总的来说资源型产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然后从原煤,金属,非金属开采等行业的DEA数据分析来看,其生产行业效率很低。其效率低下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1)资源开采与初加工,为外地提供原料与能源供应的产业模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市4市的第二产业比率均不高,平均只有38%,离合肥市的55%有很大差距,这表现了该地区工业化程度不足。(3)皖北地区的大多数城市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薄弱,城市化水平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大。整个皖北地区缺乏有前景的大城市带动,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聚集和辐射。
3.地区技术创新潜力。淮北市的技术创新效率为0.465,规模效率为0.489,显然是一个创新系统仍在起步阶段的城市,需要更大的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R&D机构效率低下,应着手抓质量而不是增加科研结构的数量。亳州市的技术效率为0.465,规模效率为0.489,亳州市的投入与产出稳定,需要的是提高创新主体的质量,以实现DEA有效。宿州市的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为0.531,存在着规模效率递增,需要扩大创新主体规模效应;投入与产出均合理,创新资源投入得到合理运用。蚌埠市的技术效率为0.466,规模效率为0.852。其R&D资金投入以及其占GDP比重相对过多,其机构数存在着冗余,建议合并加强创新机构效率与质量。阜阳市的技术效率为0.831,规模效率为0.440,其创新效率较好,但仍需要加大规模投入;其中R&D经费约有相对冗余,机构设置数量设置稍多,R&D经费占GPD比重稍高,若改进得当,有望实现技术效率达到1。淮南市的技术效率为0.772,规模效率为0.458。在创新产出中,新产品销售出现产出不足,R&D经费投入相对存在冗余,科研机构数量相对稍多。滁州市的技术效率为0.856,规模效率为0.966,属于规模递减型,需要适当缩小创新系统的规模。R&D经费支出有冗余,其R&D机构的效率比较低。
4.工业技术竞争力发展规划。在创新效率的分析中,皖北地区仅有亳州市与宿州市的纯技术效率为1,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需要加大创新资源的有效投入。在工业发展上,皖北地区应继续深化传统资源产业的区位优势,将资源的优势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整体工业产业布局上,建设采集原料供给,冶炼加工,增值延伸的完整产业体系,结合其他地区的能源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等行业,建设工业园区,形成资源型产业集群式发展。根据规划建议蚌埠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成为带动皖北地区工业崛起重要增长极。建议阜阳打造新兴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北发展的城市。淮南将推进合淮同城化,打造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电化和矿山机械制造基地。淮北将打造煤电化、矿山机械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亳州将打造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宿州地区打造煤电化产业、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圈,建设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无论从工业现有实力和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来说,皖北地区都需要加强其工业技术竞争能力。
(三)皖江城市带工业技术竞争力
1.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拥有马鞍山马钢、芜湖奇瑞汽车、合肥江淮汽车、马鞍山星马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芜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一区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等优势产业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2.工业现有的投入产出效率。从工业DEA分析结果来看,该区域通用、专用、交通运输、电气设备、通信设备装备制造业的纯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522,大部分产业并未达到最优仍需要改进。该区域装备制造业在近两年的迅猛发展但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3.地区技术创新潜力。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64%上升到72%。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已在安徽居主导地位,成为带动安徽经济的“发动机”。观察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市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的技术效率均为1,不存在经费投入的冗余与R&D产出的不足,达到DEA有效。而池州,安庆,黄山规模效率低,需要扩大创新系统的规模。在技术创新的效率分析结果中,六安、马鞍山、芜湖、安庆、宣城的技术创新效率达到了DEA有效,整体的创新效率很高,主要体现了合肥市技术外溢带动以及政府的合理的创新资源投入,说明该区域的工业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
4.工业技术竞争力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的进一步发展应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重点加快产业承接的重点示范区建设,努力寻求新兴产业,新产业布局,加快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尽快推出全国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