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政治经济学论文应该如何写作?相信现在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感到特别苦恼的吧,特别是很多初次写作的作者,更是会显得束手无策,本论文分类为经济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政治经济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经济学论文4800字(一):打开中国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的“黑箱”论文
摘要: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国经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应运而生,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01-03
经济危机这一热门话题被全世界所关注,这不仅因为它的范围广、破坏性大,更是因为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正确理解和分析经济危机有助于促进本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同样,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發展。
一、经济危机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发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他还曾提到,虽然简单商品生产中产生了经济危机的萌芽,但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形态中,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生产不足,而不是生产的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相对过剩才成为一种经常的规律性现象,才表现出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及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总是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一种自然和理想的经济组织形式,因而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是偶然性的昙花一现,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止境的追求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而,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全社会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再加上没有政府的干预,这就客观导致了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资本家的私人劳动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性或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资本高度发展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这种危机突出表现为虚拟经济远远脱离实体经济。大量剩余资本因实体经济衰落,制造业利润的下降,如脱缰野马般涌入金融部门。以美国为例,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金融资产流量相对GDP的比例在1952~1979年平均为0.257倍,而1980~2007年迅速增加到0.418倍。非金融公司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比,在20世纪70年代为40%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接近90%,20世纪70年代金融部门所获得的利润还是非金融部门的1/5,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70%左右。金融化不断膨胀的结果必然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导致金融危机,进而引起和加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
当代全球社会出现了各种经济乱象,如果我们回头看20世纪,或许对我们当下有所启示。20世纪是个不安全的世纪,20世纪的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而20世纪的下半叶世界由热战转变成了冷战,而冷战中也发生了局部战争和区域冲突。这是为什么?我们从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中可以看出,西方先后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内生性的经济危机也随着而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如果不能够在本国化解,那么想要缓解危机就要从本国转移出去,帝国主义选择以战争的方式转移国内危机,因此就挑起了世界大战,掀起了瓜分世界市场的狂潮。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这些客观上都是因为自由市场不能挽救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中大规模的失业,导致失业工人和破产的中小资本家把火撒在黑人头上,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各种暴力充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有些国家选择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道路,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自己称这是新国家主义,而美国的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罗斯福社会主义,不管什么主义他采取的都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因为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永远都会是顺应经济周期的发展,而国家干预是要用行政手段作为经济的逆周期调整,因此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经济危机平稳的着陆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形成了冷战格局。冷战格局的形成,实质上也是美苏两个国家在世界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市场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冷战还是热战,战争的背后都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每次危机都使生产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为世界带来莫大的灾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危机不再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噩梦,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转嫁危机与反转嫁危机的矛盾;加剧了国家相互之间的争夺商品市场和输出危机的矛盾。总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的各种矛盾,它是世界动乱的重要经济根源之一。
三、经济危机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任何国家都不会是经济危机的“守夜者”和“局外人”,经济危机导致的后果是经济衰退,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要对上层建筑做调整,这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的外部条件。
自2008年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后,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直至今日,全球经济仍然没有走出低迷,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由此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经济全球化开始流行起来,自由贸易秩序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更加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而中国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提出了拥抱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互利共赢的主张,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国际社会深刻变革和经济危机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这些倡议和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政治经济学。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从国际背景看,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层次调整之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复杂的局势,西欧北美缓慢复苏,发展中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发展缓慢。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将对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地理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国际格局和力量的对比,全球正处于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区域之间、国家之间联系愈加紧密,大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围绕地缘政治、经贸秩序、国际规则制定等展开激烈角逐。而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中国因素也越来越重要。
从国内背景看,中国的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的外需下降,而我国又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从客观上导致了我们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产品滞留,与此同时,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应当保持在85%以上才能算是健康的企业。而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1年中国全部产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达不到65%,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客观地说,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为了解决民营企业的困境,为了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和国际的新局势,在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经济共同体、贸易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力图与参与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带一路”不仅是单纯的区域规划,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更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体现,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内涵,是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践而产生的新理论。
(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
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并没有人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由产能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办公厂、开拓市场、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的资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日益威胁着环境和生态的平衡,破坏着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基于这一点的考虑,资本主义国家将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接收了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成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工业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些都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我们向世界碳排放的贡献度最大,我们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也是世界最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很严峻,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提出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直延续下来靠的就是生态的多样性和延续性,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答案不应该从工业本身去寻找,而应该转向农业也就是乡土社会,中国的农村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文明形式,环境污染没有那么严重,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全覆盖,这些因素为工人返乡,企业下乡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和乡土社会的发展。
“生态文明”战略是植根于中国的国情,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产生的伟大战略,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人與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只是今天的发展理念,恩格斯早在两个世纪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行自然规律。”深感于此,更能理解“生态文明”伟大战略的意义,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生态问题,就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倡议运用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并对中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大倡议的提出和运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同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简介:华瑞,内蒙古工业大学。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思考论文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思考不仅是历史时代的需要,也是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梳理了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121-03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这种说法是武断的,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部分学科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状况。同时,他也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求重新确立起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专业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当然,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也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再到结合了各种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兴理论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相对不同于目前所谓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独特的视角,理应作为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受到更多关注。
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国内外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政治经济学本身发展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但是有关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尤其是国外。
国内关于政治经济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最多;二是专门针对政治经济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CSCL模式研究、参与式教学、探究式教学、PBL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法以及基于各种平台的B-learning方式等;三是主要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教材内容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沿革的一些思考,这些文献多数认为政治经济学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理论和课程的内容。国外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研究,国外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问题。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了两个方向:一是主要集中在对于马克思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探讨和发展;另一个是指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可见,国内就政治经济学课程目前存在的困境做了很多分析,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但是总体来说,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现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加上国内研究尤其缺乏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探讨,也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虽然是直接针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展开的,但由于受到国外主流以及其他经济学流派发展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探索,导致缺乏理论的传承性和体系性,多数往新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发展,很多高校甚至将这个课主要对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与国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已经不是同一问题。因此,改观国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升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也一直继续着,但成果有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根本改观。近些年来,我國高校经济学教学科研中却出现了“西化”倾向,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教材陈旧、教师队伍弱化、学校不重视、学生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一)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教师队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授课的质量和课程最终的发展高度。然而目前,政治经济学的师资队伍日益萎缩,老一辈的政治经济学教师陆续退休,年轻教师多数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热忱,不愿意上政治经济学,甚至有些年轻教师自己都从内心排斥政治经济学,觉得这门课是多余的。在教师团体中,一些政治经济学的任课教师甚至会觉得与西方经济学任课同事之间缺乏一种学科的自信感。教师队伍显得单薄,“青黄不接”的现象在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中十分明显。
(二)学校组织重视不够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一些高校中曾经被取消过,之后随着国家各界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重要性的呼吁,恢复了部分,但依然存在有些之前开设过这门课的专业没有恢复,即使恢复了课程学时也存在被压缩的情况。此外,在一些高等院校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性质,变成了专业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三)学生上课热情不足
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热情不足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学生高中时接触到过一些思想政治课程知识,觉得大学再学就是浪费时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就是马克思经济学或者就是学习《资本论》,认为这些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经济的很多问题,不是主流经济学,因此学了也没有用,普遍存在“轻政经、重西经”的现象。
(四)教材结构内容陈旧
政治经济学教材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高质量的教材,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维度去构造整个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有一些教材编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对教材编排进行了调整,按照从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再到经济具体运行,最后再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逻辑思路展开,虽然形式上跟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大改进,但实质内容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部分未能推陈出新,而后面的经济具体运行和经济增长发展部分又主要是对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堆砌。现在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结构安排不合理、逻辑不严谨等问题。这一方面未能体现政治经济学现代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学科发展的独立性,使得政治经济学陷入了目前有些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上述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观政治经济学课程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中的地位,无疑有很多角度可以思考,学校层面应该在专业培养计划制订时就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增加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力度,组织或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讨会或论坛,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接触和了解课程内容的重要渠道。但是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的教材往往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也是学生对政治经济学产生厌恶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和思考就是针对政治经济学教材和教案的改革。
政治经济学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研究持开放态度,可以学习包括国外调节学派、社会结构学派等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像《21世纪资本论》等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思考成果,同时,结合国内孟捷、王艺明、荣兆梓等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思考,梳理出政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重新审视不断发展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所带来的新的理解。比如对现在资本主义内部劳资矛盾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自我调整并趋于稳定的能力、资本主义多样性、“新经济”现象、资本主义危机等的认识;更要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和前沿发展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解释和探讨,实现理论的一脉相承,从而增强政治经济学在现实中的解释力,共同推进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创新和发展,这无疑是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思考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是主导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窗口,因此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以及科研水平是重要环节。首先,我们要加大对政治经济学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水平,结合实际情况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进行访问讲学,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力建设和研发积极性,防止与改变教授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的局面。
其次,我们要改进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以分小组或不分组,有主题(或无主题)地布置一些课题,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备课,再上台讲课,最后用其他学生提问和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潜力。
四、结语
政治经济学課程作为高校经济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中虽然被完全边缘化的风险有所降低,但其地位依旧较为尴尬,这不仅与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有较大关系,也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政治经济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内容的发展,注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承性和体系性,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启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也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