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

广东邮电业发展的需求效应分析

2016-07-07 17: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邮电业的高速成长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广东省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对邮电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各经济社会变量对邮电业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区域开放度对邮电业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最大。

 

因此,建议各地在培育和支持邮电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开放。

 

  一、广东邮电业发展基本情况

 

10余年来,广东省邮电业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增长速度,从2000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6.04亿元到201152673.59亿元,GDP年均增长率为16.66%,而在此期间的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9.72%2001年之前的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范围涵盖了函件、报刊、电报、电话等类型,2001以后电报业务被淘汰,而特快专递、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新型业务开始发展且增长迅速,如互联网用户从2000年的216.41万户增长到2011年的3154.36万户,年均增长率达到27.3%,成为邮电通信业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业务结构的变化,广东省的邮电通信业务总量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757.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596.54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9.7%以上,增长最快的年份2004年超过了40%。曹小曙、李琳娜(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邮电通信业务量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以广州为单中心,90年代初的广州、深圳双中心,再到90年代中以来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两主两副四中心,以及现在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就广东省地域分布比的集中程度来看,自2000年以来,邮电业务量前四位的城市累计占全省比重,从2000年的60.84%上升到2011年的64.06%,总体呈集中趋势并越来越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两大城市处于无可替代的领头地位,形成了两个主要中心,东莞与佛山居于其次,构成了两个副中心。

 

  二、实证分析

 

  ()模型设计

 

  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得性,且不失分析的有效性,本文重点考虑以下指标对广东省邮电业务的影响:

 

  出口额(Exp),用各城市的出口额反映对外开放的程度;

 

  人均可支配收入(Ine),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人们的收入增长为前提的,因此居民收入的提高是邮电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产业比重(Pro),用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该指标常被量化,作为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服务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人口规模(Num),邮电通讯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其发展以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为依托,本文以常住人口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nv),早在1938年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已经证明该指标是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本文重点分析其对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

 广东邮电业发展的需求效应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1年深圳、广州、东莞以及佛山四个城市的经济数据,建立对数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LnYit=β0+β1LnNumit+β2LnProit+β3LnIncit+β4LnExpit+β5LnInvit+μit

 

  μit=εi+υit (1)

 

  其中,i的值分别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t∈(20002011)。合成的误差项μit包括两个部分:εituit前者是横截面或特定个体误差部分,该随机误差项均值为零,方差为σ2ε;后者则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混合误差部分,均值为零,方差为σ2u

 

  各变量的经济学含义解释及系数预期符号见表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201112年间深圳、广州、东莞以及佛山四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模型分析。在数据的选择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邮电业务总额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年鉴,常住人口数量、各城市的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出口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各项数据来源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相应年份统计年鉴。其中2011年的数据均从各市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获取;

 

由于年鉴与公报中无法获得广州市20012004年与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据,根据广州市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05年广州市与全国同步进行的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因外来务工居住半年以上人口减少,在此5年间常住人口减少了45万,即平均每年减少9万人,从而得到了修正的20012004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对2011年的数值使用了预测值代替;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区分了城镇与农村两个概念,因此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加权处理:深圳市在2004年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因此2004年以前的数据是根据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进行加权而得,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人口/常住人口,广州市、东莞市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依据该方法算得的加权平均数。

 

  ()计量结果与分析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由于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与截面混合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2(20002011),每个时间截面上有4个城市,因此使用固定系数效应方法对该面板数据模型的各系数进行估计。

 

  从实证结果看,R2值为0.9886,调整后的R20.9862;T检验值显示,除了常住人口,其余各变量的系数检验值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LnInc)项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为1%,说明这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在模型中效果显著,该模型的拟合度高,通过了假设检验。另外D-W统计量的值为1.87,还表明模型中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

 

  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邮电业务市场需求具有以下几种效应:

 

  1 需求的产业结构效应。第三产业的比重(InPro)与邮电业务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即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邮电业务收入相应地增加0.84%,说明广东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邮电运营收入的增长产生显著正效应,这主要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电信服务业的活跃度有很大提升作用。

 

  2 需求的经济开放度效应。出口额(InExp)与邮电业务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表明出口额每增加1%,会引起邮电业务总额0.79%的增长。由于出口额是城市开放度的核心指标,由此说明城市的开放度积极促进了该地区的邮电业务发展。

 

  3 需求的投资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nInv)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固定资产投资对邮电业务额也产生重要影响(系数值为0.29),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增加会带来0.29%的邮电业务总量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当年的投资需要等到下一年或者若干年之后才会产生实质影响。因此,用当期投资额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可能会低估了投资效应。

 

  4 需求的收入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InInc)的系数为0.17,并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广东邮电业市场需求的收入弹性是0.17。表明在广东地区,邮电业务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介于01之间,属于正常商品范畴。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邮电业务(主要是电信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化的商品,是广东市民生活的基本消费品。

 

  5 需求的人口规模效应。常住人口数量在模型中的系数虽为正但是值很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20002011年期间,邮电业务的增长对人口规模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其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其他经济因素所引起的。

 

  三、结论与建议

 

  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邮电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是支撑邮电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源动力。影响邮电业务发展的经济因素按作用大小排序依次为:第三产业比重、出口贸易额、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规模,且均对邮电通信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总的来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开放程度,是促进广东省邮电业务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经济社会因素,两者从需求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业的发展。

 

  因此,要促进邮电业的增长,尤其需要考虑的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首先,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深入推进服务业领域各项改革以提高邮电业的活跃度,使产业结构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努力形成从经济特区到全省、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促进人、财、物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拉动对邮电业务的需求;再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加邮电业务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力量,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最后,政府还需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并加强监督与管理,正确评估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以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

 

  作者:郭艳春 刘斐 来源:开放导报 20124

 

  更多论文请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