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对比

2023-12-07 06: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是对经济学科学方法的研究,包涵对经济原理的理解。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体现经济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经济学方法论在概念上常会区分广义经济学方法论和狭义经济学方法论:从狭义视角来看,是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一种原则或标准;广义上的方法论则是包括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内涵,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的方法。哲学和经济学学科在当代的研究方法中仍存在交叉。本文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做了简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西方主流和非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除此以外,就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对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些启示作出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经济理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科


  现在谈论经济学方法论时,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经济学方法论是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一种原则或标准;广义上的方法论则是包括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内涵,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的方法。


  哈奇森Hutchison(1938)和布劳格Blaug(1980)认为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是由一组实践构成理论建议,这些理论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也为经济学家们作出最佳理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非主流经济学是指新古典经济学派之外的经济学派思想或方法论。Lawson认为非主流经济学包含多种经济学方法论及流派,如:无政府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随着经济学流派发展,不同流派运用侧重的方法论差异较大,本文主要就西方经济学演变历程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一些方法论进行论述。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在经济学研究中,方法论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本质和角色进行讨论,以及方法论如何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讨论。但是主流经济学对方法论本质和角色的理解一直在产生变化。尽管当前很多方法论学家的思想成果介于方法和实践之间,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主流经济学是独立于方法逻辑分析本身发展的。当代经济学主流方法论在沿着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这一主线展开。


  1.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方法论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威廉·配弟的归纳法,布阿吉尔贝尔的批判法,魁奈的演绎经济学方法论和休谟的经济学方法论。重商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摆脱传统封建主义伦理和宗教经典主义束缚,反映商业资本利益和运行规律。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经营实践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具有明显的归纳特征。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归纳法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重视搜集现实的经济材料,把握现实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动态,考察历史上的经济政策。


  其中,斯密以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方法论是早期的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和演绎是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经济理论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的两种基本方法论。归纳主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如何获取对经济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依靠经验总结还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推理。在推理的思维方向上,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2.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抽象演绎法和现象描述法。古典政治经济学注重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与抽象演绎并存。斯密的方法论具备二重性特征:一方面运用科学抽象法解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对现实进行初步的科学抽象;另一方面采取现象描述法把经验和现象联系起来。


  斯密的抽象步骤包含:一是以现实的经济问题为研究中心,兼顾经济过程的系统性;二是注意收集资料,通过比较、归纳来认识这些材料,运用分析或抽象找出其中本质性的因素;三是在运用演绎简历论述体系,注重经济史的探究,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斯密的现象描述法,是指纯粹描述经济现象之间的表面联系,不作深入本质的分析,把现象间的表面联系看成是最终的结论。斯密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力求对经济现象和本质作出分析。


  19世纪后全球贸易金融迅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为经济金融危机加剧。这一时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来支撑经济发展。主要理论贡献人大卫·李嘉图(1951)和HenryThornton(1802)从短期资本市场的视角出发分析货币问题。李嘉图尝试对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中隐含的经济运行本质进行分析,其经济学方法论包括:对斯密现象法的批判,李嘉图抽象法的实质。在同一时期发展的还有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他建立了分配论与实在论的理论体系。双方在论战过程中发展了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两者争论焦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马尔萨斯注重现象描述和现实,李嘉图注重长期影响更关注抽象演绎;二是马尔萨斯关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李嘉图偏爱简单模式的作用。


  3.边际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之争


  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逻辑演绎、心理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19世纪边际革命通过对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出清等特征试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最优选择。边际主义者将货币视作减少交易成本的工具。“一战”爆发前,欧洲发达资本主义者将精力集中在维持产权、保护金本位制方面。而战争爆发后,政府显露出调控经济发展的潜能。


  两个学派的代表人门格尔和施穆勒认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都重要,但门格尔偏重以假设为前提的理论逻辑分析。他认为除非理论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实证研究才能将纯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门格尔认为抽象演绎法是经济学实际运用的主要方法,而非历史归纳法。施穆勒及其学派的特点是承认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秩序,应用历史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处理经济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支持一元论,他们的立场为:好的技术科技标准应当应用于所有的学科。他们认为经济学如果想被认为是真正科学的学科,则在方法论上应当效仿物理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分析中直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和物理学中的弹性等分析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20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秉承了经济学早期的演绎方法,而同时期的德国历史学派强调归纳法。两个学派在争论过程中,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不断推进。其中边际效用学派运用大量高等数学知识,相当推崇运用数理知识进行经济分析。二是主流经济学方法论还受到源自科学哲学的影响,如受实证主义、逻辑主义等科学哲学的影响,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传统经济学方法论所依据的科技哲学基础被Caldwel(l1982)称为“逻辑经验主义”,他认为这是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产出。


  4.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战”促进了政府如何运用执政能力这一新经济理论发展。这一时期的学院派经济理论以边际经济学的“二分法”为基础,强调市场出清,因此对收入和就业波动没有实际指导意义。20世纪中期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对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意识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脆弱性,对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的“理性”提出质疑,并首次提出政府能对金融市场发挥管理能力。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凯恩斯经济的方法论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强调动态性,凯恩斯在生产和消费市场出清的背景下加上价格波动这一动态条件,他强调市场的动态性特征。凯恩斯清晰地得出金融市场价格和工资下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在他的论文中,这些更广泛的经济影响在分析中仅仅被视为金融市场变动带来的副作用。第二,凯恩斯在论文中采用的分析工具与马歇尔运用的供给需求分析架构是类似的。凯恩斯推动了一些关键金融变量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如:对金价锚定英镑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整,而非采取固定汇率的政策。他在分析中运用总量的分析方法更偏重总需求分析。


  5.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方法论


  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继承了波普尔的实证主义传统,他认为经济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取决于假设是否接受事实证据的检验。他认为对理论假设前提的检验是不必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假定的抽象带有某种虚假性,不可能“直面现实”;二是经济主体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三是一种理论的假设是更广意义上的理论应用,而理论应用是可加以检验的;四是实证分析对于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暂时的,但理论变化确是永恒的。两者争论的主要内容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方法是描述性和归纳性的,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学是实证科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应当独立于规范传统。


  二、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


  1.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不能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构建上


  主流经济学为表达其科学性过度重视运用数学或物理知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弗里德曼认为规范经济学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存在。他认为经济学作为一种实证科学,是一种暂时被接受的、关于经济现象的概括体系。他的观点主要包括: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并且能够作出良好预测的假说,以及假设能够被检验与其理论的现实性无关。


  非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理论应当是找出经济科学背后的逻辑体系而不仅仅只关注在数字关系或者变量关系。不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理论,都是一个所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逻辑体系。理论是来解释现象的,是对现象进行的一种抽象而不是现象本身。解释现象即由理论所揭示的因通过何种机制何种作用产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一个理论的科学性要具备两方面的一致性:一是理论内涵逻辑,二是理论外部解释逻辑。


  经济理论内部的内涵逻辑需要几个特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逻辑体系进行验证或检验,理论内部的逻辑要具备一致性,即经过抽象形成的理论模型所揭示的原因能够经过模型推导或逻辑机制得到所要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加入数学模型能够给经济理论注入严谨性。数学的作用是能够把部分问题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表达,但也存在缺陷,一方面经济理论和数学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丢失的问题,数学模型不能把所有内容都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表达。另一方面纯数学存在不足,如Weintraub所说与经济学的应用不同,数学本身的一致性准则并不充分,因此经济学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一致性系统标准,无法满足严谨的一致性准则。因为数学本身也需要非数学元素的补充才能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因此,经济学在模型构建上要超出纯统计的范畴,使经济模型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现状。经济理论外部解释逻辑是指经济理论不是数字逻辑公式,经济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因此经济理论的逻辑推论必须和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理论逻辑推论与经验现实现象的一致性。


  2.一些非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


  (1)非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前提


  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价格机制难以平滑内生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及失业现象,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对市场进行监管调控。多数后凯恩斯主义者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还是有些疏离感,期望寻求一种“人性化”的政治制度,即构建一种像北欧诸国一样介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制度。


  后凯恩斯主义者非常看重时间概念,并对历史时间和逻辑时间进行了划分。历史事件或编年概念的时间是不可逆的,与逻辑时间相对。后凯恩斯主义者受Kalecki的影响较大,他认为长期趋势是由短期时间段串起来的。因此后凯恩斯主义者关注从一个时间移动到另一个时间的变动,并关注这些移动对最终均衡带来的影响。因此,他们也关注路径依赖和滞后作用带来的影响。时间也与非遍历性概念相关,即我们不能根据过去或现在发生的事情对未来作出预测,因为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不会发生偶然或巧合。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关注次贷危机或黑天鹅事件人的注意。


  (2)非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分支及其方法论


  一是美国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他们主要关注点在于描述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对流动性以及不确定性偏好提出质疑。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Sydney,Weintraub,PaulDavid⁃son,HymanMinsky等人都来自美国,因此也是该学派命名的起源。美国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反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使用。很多后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论都与该学派密切相关且很多研究方法都是以一次分支为基础。


  二是卡莱斯基主义者。同美国派一样,他们主要关注产出和就业问题。但除此以外,他们同时还关注经济周期,增长理论和价格问题以及成本加价与增长。其中,收入分配潜在的冲突问题也是该分支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他们也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所注重的利润实现的问题。


  三是斯拉法主义者。Hamouda和Harcourt将该学派命名为斯拉法主义者,因为他们是PieroSraffa的追随者。他们非常关注相对价格决定、技术选择、合作生产等问题。多部门生产系统内部独立性,投入-产出分析这些理论是他的内核。有人认为斯拉法主义者不应列入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因为他们未严格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列入后凯恩斯会导致方法论上的混乱。支持者如JohnKing(2012)认为,列入后凯恩斯反而会带来一致性。支持者们认为,首先他们在历史和传统上与后凯恩斯主义分析保持一致;其次,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观点一致,如投资和储蓄、长短期有效需求的角色、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等;第三,随时间推进发生演变,斯拉法主义者与其后凯恩斯之间的界限逐渐变模糊;第四,斯拉法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方程,该方程解释生产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其他分支所欠缺的;第五,斯拉法主义者对货币分析作出贡献,他认为相对价格和实际工资受利率水平影响。鉴于以上一些原因,支持者将斯拉法主义者列入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也将其方法论纳入非主流经济学方法论。


  第四个分支是制度经济学分支。该学派之所以纳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阵营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主义的传统能够增强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微观分析。还有一些学者将明斯基和制度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联系在一起。在该分支中,人们能看到行为经济学或心理经济学的影子。此外,该分支还研究厂商理论,企业发展的工业组织、价格管制等内容,即在资本发展过程中新的技术或新组织形式对工业组织将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这一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学派有一定的联系。


  第五个分支是卡尔多后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尔多。该分支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市场的限制,支付限制,连接私有金融存款、公共财政赤字与往来账户平衡之间的关系。该学派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以新剑桥学派出名。卡尔多有关大生产和内生增长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有关生产制度的研究成果。


  三、非主流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差异和对比


  那些不在主流经济学范畴内的经济学都被称为非主流经济学,两者的方法论和观点均有差异。正统的经济学通常是指新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主流经济范式等。尽管非主流经济学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特征,但因为各学派专攻领域不同,所以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区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假设和前提上面。


  1.工具主义VS现实主义


  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是了解世界的有效工具。工具主义认为理论与其真实性是不相关的,如:不论假设是真实的还是不相关的,也不管预测是准确的还是不相关的,只要根据假设和均衡模型就能得出一个确定的预测值。但现实主义者Muska⁃liMak(i1989)则认为一些理论的假设过度简化、理想、夸张、不切实际,理论在运用过程中与现实不符。PaulDavidson(1984)强调,构造一个关注现实经济世界的模型远比打磨一个精确漂亮但与实际脱钩的模型要好得多。Lawson以本体论的研究而著名,他认为现实是最重要的前提,其他所有前提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他认为在分析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时候,尽管能够发现一些特征性因素,但却难以建立事物之间的常规规律。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但这却不是主流经济学家的常规任务。Caldwel(l1989)认为后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者最严厉的批判是其不切实际的特质。用PaulDavid⁃son的话来说,对工具主义者而言,明确的错误比大致正确要好。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构建一个以我们真正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不断优化润色,要比构建一个完全不相关但结论明确的模型好得多。


  2.无限理性VS有限理性


  理性预期革命后,主流经济学唯一接纳的理性模式是模型一致理性或无限理性,即经济机构能够知悉所有从现在到无限未来的所有偶发事件。行为经济学家也将模型修正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经济机构获知的信息过量且繁琐,必须简化决策模型,并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一旦未达到标准或不均衡,就要对短期模型进行修正。非主流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预测者不可能对所有的偶发事件进行精准的预测,利用数学模型且无论如何对模型进行修正都不可能达到对所有时间精准预测。


  3.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Lawson认为缺乏现实主义特征的主流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就是个人主义。例证:帕累托最优、布朗运动的不确定性等。个人主义者认为,风险分析不应考虑宏观条件或系统性风险,而应关注单个公司或单个银行。他们认为消费者行为不受市场影响,相互之间也没有影响,消费者本身的行为是独立的。与此相对,非主流经济学家采取整体观。消费者有复制他人行为的倾向,会寻求地位商品(经济学中能彰显个人价值的商品)。非主流经济学家将相互之间的联系视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驱动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水平持续位于低水平,他们努力与高收入人群保持一致,但高收入人群的真实收入迅速增长。非主流经济学对社会分等级认为个人偏好不足以对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作出解释。


  4.资源稀缺VS资源充沛


  非主流经济学家对于主流经济学家关注在稀缺概念上这一点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奉稀缺为神明。在非主流经济研究中,尤其是在后凯恩斯传统中,将稀缺束之高阁,而主要关注再生性。他们认为产品是可以无限再生的,价格只反映产品成本,与稀缺性无关。在后凯恩斯模型中,资源不是稀缺的,也不是如何分配资源,而是如何增加产出或提升生产率。稀缺理论被有效需求理论替代。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需求短缺而非资源短缺导致产出受限。


  5.自由竞争市场VS受管制的市场


  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在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观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主流经济学家对自由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展现出极大的信心。极端的新古典理论认为,政府管制会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情况,从而影响价格机制导致市场不能达到均衡状态。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市场能够更好地运转,政府干预损害市场运营。结构性改革应朝着开放市场、减少监管等方向进行。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家分成两个阵营,长期来看,一个阵营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另一个阵营则否认该观点。


  非主流经济学家则不相信自由市场。后凯恩斯经济学家质疑自由市场的公平问题,比如自由市场存在无法自我监管、不稳定路径以及资源浪费等情况。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克思,主张消除资本主义。异端经济学家认为不受限制的价格通常更不稳定。粘性价格更能带来稳定性。因此,他们认为在宏微观层面上,都需要国家进行监管。在非主流经济学家眼中,美国和世界其他缺乏政府管制的国家同时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偶然,而是由于市场过度自由发展缺乏政府适当管控导致的。明斯基对于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他认为资本金融在自我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的银行家、投资者的引领下,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供给需求分析并不能解释资本市场的行为;金融的脆弱性是金融不稳定性的首要前提,也是市场内在运行的结果。


  6.意识形态差异


  Bernard认为主流经济学的基准模型是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该模型不仅不现实甚至完全不相关,原因在于该模型更像一个有计划的集中经济体而非市场经济调节机制。主流经济学家由意识形态所驱动,认为市场经济除了摩擦和不完善等缺陷之外,还是能够得出有效的结果,即使这一切都需要荒谬的假设。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意识形态是区分主流经济学和异端经济学家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马克思也受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些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萨缪尔森曾发表观点,他认为某些理论的建立可能会受到政治或经济因素的影响。


  7.形式主义


  Lawson批判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的主流经济学已经破产了,因为他们所使用的模型已经不足以对经济或社会现象作出解释。Lawson认为,非主流和主流经济学的区别在于,主流经济学更关注形式主义,坚持使用数学、统计和模型方法进行分析。非主流经济学则不太关注形式。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提出,过度形式化(运用数学公式)对经济学领域有不好的影响。公式化迫使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细枝末节上,而非主要矛盾上。


  在对数学方法的不信任方面,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提出要注重度的问题。比如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对数学模型运用的批判要走多远,或应该走多远?比如,SheilaDow走得就有些过了,她曾写到非主流经济学家拒绝一切形式的数学公式。而Lawson否认自己对数学公式的否定,他指出要杜绝滥用而不是不用。实际上公式化能为理解带来一些启示。所以,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采取了经济学中应谨慎运用一些数学公式的办法(Fon⁃tana),或者公式化也可以,但要用在合适的位置(Chick)。正如凯恩斯所说,经济是一门融合模型和结合现实世界选择适当模型的学科。


  四、对中国经济研究方法的启示


  1.其他国家的理论对我国经济现象解释的局限性


  弗里德曼的观点主张理论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解释。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对现实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那么该理论应当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进行修正,避免理论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思想僵化问题。西方经济学运用严格的假设、严谨的逻辑和缜密的推理导致研究结果公式化,弱化了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缺乏政策建议的实际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些新的更复杂的经济现象,某些现象难以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阐述,或西方理论对我国经济现象解释存在局限性。中国复杂环境中产生新的经济现象对理论工作者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我国理论工作者有机会对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也有机会对理论发展作出创新和贡献。


  2.合理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经济分析


  早在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就指出经济学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却忽视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科学之间研究对象的差异。这就像是工程师运用处理无生命物质的技术来处理活生生的人的行为,这样做完全歪曲了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方面面。在面对中国复杂的经济现状进行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注重研究对象是人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应当考虑其局限性。


  3.理论构建的过程要循环往复避免研究方法路径依赖


  过去经济学在方法上模仿自然科学,因此经济学方法的论证过程是封闭化的。在长期经济学分析中,经济学家对既定的方法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已有的研究模式固化僵化,主要研究思路遵循一个固定路径,即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或在既定假设条件下,研究理性人通过理性决策如何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固定路径的依赖使经济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封闭。林毅夫认为,我们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建理论的。构建理论的过程应当严格按照理论逻辑进行推演,是否对经验事实具有解释力,若不一致则要对理论进行修正。因此,理论构建的过程要能够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做出解释,而不是严格遵循既定方法论的要求导致经济研究方法形成路径依赖,偏离构建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