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正在对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范围已涉及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倍增作用及基础性支撑作用等。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
[关键词]重庆信息产业经济增长
作者:曾德高 韩俊强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区域的中心城市,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我国西南地区发挥了应有的经济辐射作用。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对拉动周边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工农业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情况下,对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测度出信息产业对整个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极为必要。
一、信息经济测度基本理论简介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是测度信息产业本身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理论。国内外目前已有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中,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指标来构建测度模型,测量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小松清崎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度方法。该方法能够从纵向上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从横向上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二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主要以马克卢普、波拉特所创立的方法最为著名。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Marc.Porat)的测度理论,其核心内容首先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与信息形态转换的相关度,依据是最终产品的性质,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其独特的分类体系。同时,还依据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将信息部门又细分为两级信息部门。将那些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和部门,即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和部门称作“第一信息部门”。如计算机制造、电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宣传、会计工作、教育等部门;将那些存在于企业、团体或政府内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门,统称作“第二信息部门”。这类部门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不会体现在信息市场的交易过程中,相反,其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成本,往往包含在这些部门或企业基本产品的市场价格或服务成本中。如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处理、文印、会计工作等。据此波拉特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测度体系。其中,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该部门全部销售收入和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两类信息部门创造的总价值之和作为信息经济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这就是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鉴于该理论便于国际和国内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特点。本文也采用其来测算重庆市信息产业的经济规模。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为了更加明确的对比信息产业中不同的部门对经济贡献程度的大小,我们在实际测算中又将第一信息部门划分为信息生产资料部门与直接信息服务部门。其中,信息生产资料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生产、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产品的技术及基础设施部门,如计算机、电视机、收录机和电讯设备的制造行业以及用于信息部门建设的安装行业。直接信息服务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直接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部门。如政府部门、金融保险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以及部分卫生部门等。其产品是直接信息,并且作为最终产品向市场出售。
二、重庆市信息经济的测度分析
按照波拉特测度理论的测度方法,根据《重庆市投入产出表(2002)》,我们将投入产出表中行业部门间的中间投入和使用、最终使用和增加值,按照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区分开来。同时,根据两级信息部门的差异,及信息生产资料部门与直接信息服务部门的区别,测度出重庆市信息经济的发展概况,见表1、表2、表3。
资料来源:《重庆市投入产出表(2002)》
注:为尽可能准确地测算出重庆市第二信息部门对本市经济的贡献情况,依据典型性原则,挑选重庆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根据企业内部信息劳动者薪酬总额占企业薪酬总支出的比例,近似地测算出了第二信息部门占各产业的分离系数,分别为0.0125、0.3005和0.3469,并以此计算出了第二信息部门在各产业中的增加值。
通过以上对第一、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的分别测算,我们可以得到重庆市目前信息部门的产业结构状况。2002年重庆GNP总量中,信息产业总增加值为73158313.89万元,占全部增加值的37.1%。其中,第一产业占16.1%,第二产业占29.0%,第三产业占17.8%。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而第三产业比重的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来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重新划分至信息产业的结果(见表4)。
三、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先导产业。其他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近年来,信息产业已成为重庆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其中,仅通信服务业一项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8%。
2.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倍增作用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自身发展将会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发展信息产业,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以乘数效应的方式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地区,从而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扩散效应,使其发展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企业自身的效益,具有明显的倍增作用。
信息产业的增长对重庆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继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之后,重庆的信息产业在GDP所占比重迅速增长。1997年~2003年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7%,同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1.01%上升到2003年的3.3%;1997年~2003年重庆市信息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7.5%,其拉动力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3.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和产业关联度。信息产业的增量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开拓和占领市场能力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
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衡量,重庆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发展环境3项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整体水平居全国第十位,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基于固定电话网、手机网、互联网、广电网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庆市各政府机关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区域内的协同业务处理和快速响应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应用到摩托车及其配套体系、百货连锁业等领域;涉及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安全、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都较直辖前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
4.信息产业投资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一些学者通过对1990年到1995年间中东欧国家平均实际GDP增长率、工业部门的实际GDP增长率、服务部门的实际GDP增长率,以及GDP中总投资的份额和电信投资的份额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表表明,与GDP增长同向相关的是电信投资,而不是总投资份额。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改造和提升重庆传统产业效果初显。国家经贸委对全国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每投入1元钱进行信息化改造,平均能带来1.61元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的实施能平均使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二分之一,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三分之一,相关人员减少四分之一。在重庆长安公司,信息化操作程序已经扩展到汽车生产的各个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重庆建设集团、四联集团、重庆公交集团、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重庆市科委系统、重庆公安系统等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成功采用的“K/3集团管理解决方案”,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一体化的集中管理目标。众多事实表明,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产业的投资正使重庆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成为可能。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重庆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重庆作为全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信息化整体水平虽然较西部领先,但却排全国第十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讯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较全国其他城市还需要提高等。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特大城市,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肩负着带动长江流域上游发展的重任,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海李红升: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J].经济发展与战略研究,2000,(10)
[2]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