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器”,其强大黏性不仅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能推动政府简政放权,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结构性改革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专门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是发展的机遇。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必须要注重新兴技术在里面的支撑作用,它会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能够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
做“加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关键是做好加减法,既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又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这是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听到的深有感触的观点。那么,信息产业如何在供给侧做加法呢?
记者了解到,通过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添加新动力成为重要的着力点。毫无疑问,信息产业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思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将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
对于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窭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这些恰恰是信息产业的“用武之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新一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这些创新,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高端服务器和云的支撑下,高层次信息基础架构的支持能够实现核心供给能力的突破和提升,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信息化供给能力的提升,能够实现产业格局全面升级,新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我国电商领域的蓬勃发展就是依托基础架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例证。”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也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信息技术也能帮助传统产业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产品质量。在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今年我国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另外,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这些对于信息产业而言,都是利好。
做“减法”降成本提效率
在供给侧改革中做好减法工作,不仅涉及化解产能过剩,也涉及降低企业成本等。这其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减少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抓手之一。例如,有代表委员表示,通过“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将有效消除供应链信息孤岛、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方面,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十”模式也对其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记者了解到,当前,金融服务、通信服务日益互联网化,电子政务也逐步向互联网化靠拢,水、电、气等服务的互联网化程度虽然相对较低,但服务手段也在逐步互联网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向记者表示,互联网拥有无边界、易获取、易联通、共享性、宴时性、扩展性等特点,用互联网手段去改造传统的服务模式、服务流程和服务提供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让公民能够便捷、高效的享受各类公共服务,形成“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服务和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降低创客的创业成本也十分有必要。对此,孙丕恕认为,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精尖技术的供给,为“创业型创新”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优化创新供给环境,为社会的新业态提供支撑。
孙丕恕说,通过将计算力嵌入云平台,创新企业能够以弹性租用取代固定购买,大幅降低“双创”成本和准入门槛,更符合创新模式和业务增长需求。与此同时,创业资本得以利用于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创新发展得到更好扶持,由“双创”引导的高层次的新需求得以被激发。
信息产业也要供给侧改革
信息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信息产业本身也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烈宏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尽管电子信息产业从总体上看,没有出现传统工业企业一样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说明企业对产业发展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较为理性,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某些领域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例如前几年的光伏产业,现在的LED产业,还有大家担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
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在产业还没有转型到中高端的时候,容易出现对产业认识趋同、配置资源的模式趋同和发展产业的政策趋同的问题,从而造成产业的叠加效应。产能不容易过剩的产业往往技术门槛非常高,对资源要素的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对管理抗风险能力的需求较高,不太容易导致产业出现简单的重复。
刘烈宏说,虽然适当的产能冗余有益于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但一定要注意避免一哄而上,避免产能过度、过剩,造成对产业发展的伤害。要注意在一定时期,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不要过度投资,要理性投资,增强多个投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避免同等产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避免打破供需平衡。
当前,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工信部数据,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6.1%)4.4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又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个百分点。
不过,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电子产品亟待突破高端等问题。对此邵志清表示,信息产业本身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有必要。“对于信息产业,起初我们比较多侧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代工,这种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是符合国家国情的,但是在新的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这条路是难以维持的,这种粗放扩张式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增长方式需要作出改变,产业也要转型升级迈向高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认为,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回归理性,整个产业已经意识到没有技术、人才、资金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渐进入调结构的过程。
作者:徐恒 刘静 轶群 来源:中国电子报 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