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

2023-12-08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
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
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实践表明政策效能强
根据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国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着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目标,结合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纷纷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升级的目的。对一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等同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于仅仅是农产品生产数量增减的结构调整,而应该是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二者有机结合并赋予新的意义,既有体制改革,又有机制创新;既有生产数量增减,又有经营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出新动能,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出新要求。
一年来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缓解了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阻止了农民增收过度下滑,为农业农村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到了抓手。当前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宗农产品储备规模过大且出库困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多年难以解决的棉花库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库存也取得成效。我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往往极度低迷,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虽然没有扭转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态势,但是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6.7%的增长速度,这与过去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明显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解决短期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期累积性矛盾和难题,其深远影响将被历史验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刻理解着力点
实践成效坚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和购买意愿,更加注重丰富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健康中国多功能,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大局的大势,不仅更好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其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确保农业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业不萎缩、农村不凋敝。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围绕国内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物流和储备供给体系建设着力,围绕现代农业供给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投融资着力,围绕农产品成本偏高竞争力偏弱着力。
一要优化农业生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不能危及国家产业安全,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好粮食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要发挥各地由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二要加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要素优化配置,确定合理储备规模,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
三要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以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尽可能减少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发挥财政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的杠杆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难题,提高财政支农效能。
四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赖社会化服务发展,解决农业化肥投入物滥用和过量使用难题。发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作用,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减少无效农机购买,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促进农机替代劳动力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民承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承包地流转价格形成,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题,把农业的无效成本切实降下来。
五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瓶颈和限制因素,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应更好地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附加值,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让普通农户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
我国尽管已经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几年没有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恶性事件,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近乎100%,但客观地说,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根源在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化学投入物的滥用,在于对农产品数量的过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
多年来,我国为了让相对不足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农民提供增收来源,逐渐形成了驱动农产品数量增长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了避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实施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明显地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不仅如此,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没能形成,也进一步使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和消费者健康代价的片面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强化。
笔者曾经在一次有几十个农民朋友参加的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是否过多?农民朋友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过多了。笔者接着问:为什么要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农民朋友们反问道:不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怎么长庄稼?
难道不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数量,就不能增收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回答,反映着人们对农业供给是保数量还是保质量及其驱动力的不同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轮明显的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都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虽然最终都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是基本上都属于数量上的调整,并没有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没有政府推动,已经形成的以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的惯性必将长期持续下去。过去,为了让农民生产更多数量的农产品,不仅为农民安排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还把农民收入多少与农民生产数量简单地等同起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为了多赚钱就必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业不得不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没有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能结果是农业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将会呈现。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但是,农业供给质量,是否就是政府说了算呢?2016年8月份,笔者在新疆调研,当时当地多数人都说农业结构调整要发展长绒棉,压缩短绒棉生产,其依据是2015年长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超过10元,而当年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长绒棉的很多品质性状明显地优于短绒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笔者再次来到新疆调研,当地市场上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已经超过7元,而长绒棉出现滞销且籽棉市场价格甚至低于长绒棉。
农业供给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机制决定。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动能。其中,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是核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要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实施托市收购政策除了水份和杂质外还应包括营养含量和纯度等来共同决定价格。不再实施托市收购的和没有实施托市收购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的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供给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

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应针对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并结合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从“创新”理念出发,着力打造供给新兴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无论是制度上的变革,结构的优化还是生产要素的升级,其核心无疑都是创新。因此以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新供给。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供需均衡。将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新兴技术创新性融入农业,通过创新引导“农业+互联网”的弹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推动“农业+电商+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有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提升传统农业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同时要深化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准入制度、电商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构建降低成本,充分发挥电商潜能,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
二、从“协调”方面出发,有效保障供给合理需求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立足于农民根本利益和食品安全,必须“协调”这两个基础,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质量过硬、品种齐全,还要符合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要通过改革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少农药少化肥的可持续发展体制。
三、从“绿色”方面出发,加快建立供给长效机制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化肥农药滥用等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与长期以来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有关,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长此以往农业发展将变的不可持续。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转变“农业唯产量”观点,强调发展环境、生态及资源供给缺一不可相生相息。同时创新以农业为主导的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让绿色农业的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建立农业供给长效机制。
四、从“开放”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供给竞争能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当前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相关的。我国农产品价格本就比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依靠农产品出口刺激经济的发展基本无法实现,而且在没有整体结构调整的支持下,农业现代化难以有效推进,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必然不足,生产成本也很难降下来,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有效提升农业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等级,健全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体制机制,以此全面提升农业供给竞争能力。
五、从“共享”方面出发,大力发展供给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但农产品产量越来越多、成本日益上升、区域发展失衡、两极化严重等矛盾越发明显,这就要求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共享发展为引领,既要注重农业供给公平,确保同政策制度下的竞争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实现收入分配和生产过程中的合理与共享。同时要对农业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构筑基本保障服务上,做到逐步、有序、全面提升,让全体农民更公平地共享成果。

怎么走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生产效率低,形成国内农业新优势,出现了国内生产的粮食等成为国内储备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则源于国外进口等的新困局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专利数量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核心是提高国内农业供给体系效率,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形成,处理国内农产品生产;一些寒冷地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去库存需要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特定时期内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源于国内生产、库存和进口等方面。对此,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地高于国际市场。 我国粮食十二年连增收之后,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应用联系还不够紧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等相对更加稀缺;特别是受到国家粮食托市收购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和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但是很多优良品种和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则需要从国外引进,出现了粮食产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使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盲目扩大玉米生产,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供给数量相对充裕,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有利于绿色发展,产量不稳定、库存和进口都创历史新高。可见。相对于世界上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产品出口国家来说。受到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确保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也对市场稳定容易造成不利影响,提高农业竞争力,这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更加紧紧依靠创新,还需要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为了降低农产品库存水平,但往往又不是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中现实难题的,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关系。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必须把国内生产数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和卫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农业稀缺资源的农产品调减下来。降低农产品成本要求提高农业供给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数量过于充裕而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农民增收的新情况,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交易成本、农产品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克服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较差和农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流通领域面临的难题、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难题,而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很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质,往往缺乏科技支撑,受到国家临时收储玉米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如牛羊肉供给数量也出现了相对充裕的情况。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三农”新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我国农业禀赋条件相对较差、成本,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国内库存和市场出清难题。目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新理念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仅粮棉油糖供给库存水平高,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多、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成本。前几年,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要求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等方面库存,为玉米库存调减和市场出清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过去一些供求偏紧的农产品,农业科技活动与其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推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00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现就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及发展建议汇报如下。

一、农业供给侧现状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丰收。粮食总播种面积32.3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6.91万亩。粮食总产13.72万吨,其中水稻总产12.64万吨。50亩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到128户,比上年增长32%。二是油料和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油料总播种面积16.77万亩,比上年增长0.99%,其中油菜播种面积15.39万亩,比上年增长1%;1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发展到108户,比上年增长42.1%。蔬菜面积8.96万亩,比上年增长0.5%。果园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长0.5%。三是畜牧业稳中有增。生猪出栏22万头,家禽出笼202.1万羽,羊出栏1.79万头,肉类总产为1.7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7%、2.3%、6.81%、5.47%。四是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86万亩,水产品总量达0.64万吨,同比增长3.0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6万吨,同比增长8.5%。五是“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有机企业14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生产基地2个,面积达到22.4万亩。其中有绿色有机大米,莲花莲子,水产健康养殖有机鳖、“四大家鱼”、绿色生猪、莲花麻鸭、蜂蜜等8个认证产品。

(二)科技兴农步伐加快,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大。全县共展示新品种 49个(早、晚稻新品种各17个、中稻新品种15个);展示核心区面积100 亩,对比试验区 5个、试验面积10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粮油高产创建面积不断扩大。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神泉乡的五洲、竹湖、模背等8个行政村实施,实施面积1.1万亩,参与农户3100户;一季稻万亩示范片在高洲乡实施,项目实施区涉及11个行政村,实施面积1.2万亩,参与农户4200户。建立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5个,千亩集中连片高产重点垅10个;在实施坊楼镇部级油菜高产万亩示范片1.2万亩,参与农户5400户,辐射带动全县油菜高产栽培面积7.1万亩。三是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35 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 9 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折纯) 2000 吨;推广绿肥面积 4 万亩,绿肥核心示范面积 1万亩。四是抓好了重大动物疫病。全年注射猪瘟脾淋苗36.28万头份、猪、牛、羊W苗40.11万头份,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疫苗22.34万头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120.48万羽、免疫密度均达到96%以上,消毒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体系,确保我县不出现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补贴农机具327台(套),完成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4万元,各类农业机械入户登记145台,办理各类农业机械年度检验1022台套。举办了农机驾驶员培训4期,培训机手126人次。农机总动力达19.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3%。水稻种植机耕率达97.88%,机插率达18.95%,机收率达95.48%。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5%,比上年增长3.2%。

(三)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到目前为止,完成确权农户数50833户,占农户总数的97%,测绘数据和成果初步通过质检,并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数据库。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设有专门的县级流转服务窗口,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7.98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1.3%,涉及农户18074户。流转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种植大户和农户。其中,土地流向企业2.8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2.29万亩,流入种植大户1.61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40.1%、32.8%、23%。三是农村“三资”管理得到规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范性文件,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全县157个村实行“村账乡代理”,全面提升了“三资”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74个,新增237个,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8家(新增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新增1家),市级龙头企业26家(新增8家),县级龙头企业151家(新增15家),种植基地369个,新增72个,养殖基地240个,新增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个,新增1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投资38.6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23.1亿元,销售收入22.5亿元,比同期增长13.6%;基地及其它投资15.5亿元,销售收入18.2亿元,比同期增长9%。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规模种植基地总面积21.08万亩,新增1.33万亩,其中新增莲子面积6808亩,花卉苗木面积3000余亩,蔬菜瓜果面积3000余亩,中药材5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4.38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320元,同比增长20.8%。

(四)农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主要在琴亭镇、升坊镇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粮田6600亩,在升坊镇石江村投资200万元建设标准蔬菜园钢架大棚6.1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个2240平方米。在瑞和农场投资120万建设农产品冷库1000平方米。二是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胜龙牛业、莲华莲业等农业重大项目8个,投资额2.33亿元。其中胜龙牛业参加了第四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三是休闲农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5家,主要依托4A级景区荷花博览园,打造了黄沙村、竹湖村、黄桥村、莲花村等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年接待旅游人数1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四是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培育了农产品销售电商32个,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10家。

(五)农业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增强。一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定了《2016年莲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方案》。全年共抽检样品1500批次,其中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800批次,猪(牛)尿700批次,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完成了16个农业企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并申报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绿色有机示范县。二是壮大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确保了农作物安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11.2万亩次,其中水稻统防统治7.1万亩次,占水稻面积的26%;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16.1万亩,其中水稻绿色防控9.9万亩,占37.1%。2016年在高洲乡、神泉乡五洲村建立了两个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点,面积2300亩;在荷博园建立了1个莲子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130台和性诱剂6000套。三是进一步严格执法,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130余家,立案3起,结案3起。同时对乡镇各江河进行了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非法毒鱼、炸鱼、电鱼,立案2起,没收电鱼机45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板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产品商贸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还有一定差距,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油菜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绿色油菜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整县推进油料高产高效示范创建15万亩,引进新品种15个以上。同时按照 “一园两带三区”的规划部署,以琴亭镇莲花垅、升坊镇石江垅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在319国道和吉莲公路沿线打造20公里莲子产业带为目标,辐射升坊镇浯塘垅、良坊镇汤渡垅和神泉乡五洲垅3个中心区,预计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结合我县湿地公园建设,在琴亭镇莲花村等村建设一个5000亩以上的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荷花博览园二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探索“莲田养鱼”“莲田养虾”等立体种养模式,并引进大型莲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高洲有机大米基地探索“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2、聚集农业集约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力争全县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省级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00人。

3、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0个,同时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增施有机肥技术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年内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5家以上。

4、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依托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增15个农产品认证,并对全县农产品企业13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利用追溯源、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管体系,对全县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试点企业推广运用可视化监控设备。

5、聚焦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等农业改革,在现有改革3个村的经验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探索用农民资产担保贷款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 、“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16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16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