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论文

浅析中国手机产业发展

2015-10-05 14: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国家进一步宏观调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由此对我国手机产业发展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手机产业;经济危机;产业调整;赫芬达尔指数
一、导言
  受益于近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手机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受2008年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移动通信市场的增长速度放缓,给我国手机产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手机市场需严重萎缩,手机生产企业获利艰难。同时,我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凸显出来,但也为进一步调整我国手机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手机产业良好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手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必要性的建议。
二、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近况
  根据《中国信息年鉴2008》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整理,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手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国内手机产业日趋成熟,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增长迅速大幅下降。
表2.1  2001-2008年我国手机生产规模及增长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生产(万部)
7954
12000
18644
23344.6
30350.1
48013.8
54857.9
55964
增长(%)
106.5
50.9
55.4
25.2
30
58.2
14.3
2
  从2008年11月起,我国手机生产速度开始放缓,2008年全年增长速度更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进入到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对手机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已有正规手机生产企业213家,数量如此众多的手机厂商面对渐趋萎缩的手机市场,中国手机产业的未来发展举步维艰。
2.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第一,手机产业规模庞大但效益低下。我国手机生产总量从2001年7954万部发展到2008年55964万部,增长了8倍,占据2008年世界手机生产总量的一半。但整个手机产业的经济效益却比较低下,根据资料,2007年我国出口手机均价为74.3美元/部,而2004年为97美元/部,手机出口均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7年出口量增加了27%,出口金额仅增长14.2%,2006年手机产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5%, 2007年大部分国产手机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第二,生产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缓慢。在中国手机产业众多品牌中,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主创新技术动力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4年受理手机专利数13万种,85%来自境外公司,手机专利的91%都来自于境外公司,而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总数还比不上日本松下一家公司(16825项)。
  第三,手机生产总量较高但质量较低。2008年我国生产手机共5.6亿部,占全球手机产量11.8亿部的一半,但是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平台都依赖进口,手机技术含量低。就手机本身质量而言,产品质量较差,2006年接到投诉83996件,比2005年增加了6000多件。

图2.1  1998-2006年过国产品牌手机占国内市场比率折线统计图
  第四,外资企业发展较快,本土企业发展放慢。如图2.1,从2003年以来国产手机企业发展迅速减缓,到2007年三资企业生产的手机产量占总产量的73%,在中国境内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本土品牌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并逐渐陷入两难境地。
三、我国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资金、技术、市场门槛低,产业链不完善
  中国手机产业对经济规模的要求并不高,现存手机生产企业从年产量几十万部到几千万部不等。在绝对成本方面,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绝对控制原料的供应和核心技术,不存在绝对成本造成的进入劣势。中国手机厂商多是原家电行业的多元化经营,设备投资较易与其他家电产品实现技术关联,资产专用性不强、资产的撤出、转产较易,不构成很高的沉没成本。此外,国家手机生产许可证的放松打通了市场准入政策壁垒。同时我国手机产业大部分手机平台、芯片、嵌入式内存、PCB板、相机模组等基本依赖进口,手机产业链发展十分不完善。
2. 手机市场集中度高,存在垄断企业
  根据计算中国手机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HI),以此来反映市场集中度。(3.1)
式中: :市场的总规模    :i企业的规模  =/: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该产业内的企业数   
  由于HHI指数所需要的数据较多,难以进行广泛的经验分析,本文采取简化的方法,裁减掉那些市场份额很少的所谓边际厂商。采用十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的有限资料,进行计算。
表3.1  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市场占有率十强

诺基亚
三星
索尼爱立信
摩托罗拉
联想
LG
多普达
黑莓
HTC
天语
品牌占有率(%)
47.5
11.8
7.7
5.5
4.8
4.4
3.3
2.1
1.9
1.8
数据来源:ZDC 2009-04-15手机品牌排行榜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出: HHI=0.254958。一般而言,HHI值应界于0与1之间,但通常之表示方法是将其值乘上10000而予以放大,故 HHI应界于0到10000 之间。
表3.2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市场结构
寡占型
竞争型

高寡占I型
高寡占II型
低寡占I型
低寡占II型
竞争I型
竞争II型
HHI值(0-10000)
HHI≧3000
3000﹥HHI≧1800
1800﹥HHI≧1400
1400﹥HHI≧1000
1000﹥HHI≧500
500﹥HHI







  根据美国司法部制定的用来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标准(表3.2),从HHI指数来看,我国手机产业属于高寡占II型,产业内集中度比较高。众多企业中,诺基亚呈垄断态势,对整个产业影响较大,整个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还有着巨大的提升潜力。与此同时,在诺基亚垄断的压力下,其它中小厂家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3.规模不经济,营销费用过高
  中国手机产业处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虽然有着一大部分竞争活跃的中小厂家存在着,但仍然无法避免由于产业市场过度集中所带来的“X-非效率”影响,根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2006年调查,生产规模在100万一300万部的厂家都赚钱,而波导、TCL等都因为规模过大,营销费用、售后服务费用大幅上升等原因不赚钱,规模适度问题应予重视。
4. 市场不规范,黑手机屡禁不止
  据商务部2006年相关数据中国国内手机市场上黑手机至少6000万部。黑手机避开了人网检测,提前上市,从成本和时间上都占明显优势,

严重冲击手机产品市场。从2006年开始,国家八部委联合整顿手机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说,力度不够,次数有限,未能达到从根本上整治手机市场的目的。
四、解决我国手机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经过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手机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洗牌,也会更加完善成熟。根据对我国手机产业状况的了解以及对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针对我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调整战略思维,技术革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借助技术创新,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我国手机产业步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利润率持续降低。依靠技术含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手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寻找技术突破口,加大研发力度,实现手机产品差异化,是提高手机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制胜之策。
2. 转变竞争观念,企业当走竞合之路
  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的情况下,如果手机厂商间、零售商间还是按照既有的行为方式,继续你死我合的不当竞争,将有害于整个手机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近年来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收购、兼并、合作已成为企业发展主流,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应该意识到全球企业联合、整合的大环境,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两者的结合争取创造1+1>2的效果,逐渐打破诺基亚一家独大,市场集中度过高的局面。
3. 政府加强市场规范,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
  政府要把打击黑手机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进行,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还需要调整入网检测模式,为手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首先,增设检测机构,简化检测内容,对质量、安全等主要项目进行检测;其次,实行企业认证制,认证的企业一般项目可以免检;最后,降低检测费用,减少企业发展负担。
4. 企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争强市场竞争力
  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消费者成为企业生存最重要的决定者,面对消费主权趋势,企业应以人性化的一面为客户提供超乎期待的满足。在我国手机产业逐渐成熟,产品趋于无差异化的情形下,最佳做法就是突显服务的差异。未来的手机市场竞争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是服务的竞争。目前手机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手机企业在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建立健全销售服务体系是手机企业赢得市场,提升品牌的基本保障。
5.努力开拓三四级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国内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手机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造成购买力的一定差距,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作为城市外溢产品的载体,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同一种手机在城市滞销,在农村可能畅销;在城市落伍,在农村可能受青睐;有的手机型号在城市饱和了,在农村可能还不易买到。这种城乡需求的互补性,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手机市场快速增长的深层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剑影,傅建华.国产手机在竞争中如何制胜[J]. 企业经济,2002,(12).
[2]吴汉洪等.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与实现途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3]刘易斯· 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2007~2008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2008.
[5]林松. 国产手机企业竞争力分析[J]. 企业观察,2003,(6).
[6]刘晓磊,何世鸿.国产手机,命运谁来撑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3,(2).
[7]夏大慰.竞争与规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符建文.我国手机行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1).
[9]谢圆圆,黄仕婷,徐柳.我国手机市场的消费趋势与发展策略 [J],甘肃农业,2006,(08).
[10]赵艰申.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 [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11]朱玉泉.中国微型计算机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J],经济师,2006,(01).
[12]蔡宏标,张耀辉.对我国彩电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06,(02).
[13]任志鹏.中国工业部门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研究 [D],山东大学, 2005.
[14]尹磊.中国手机产业SCP分析,特区经济,2008,(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