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微观经济学论文

体育经济学发展因素比较影响初探本科论文(共7篇)

2023-12-10 06: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初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采取Verges(2007)的方法,选择了后面一种方法。本研究共有45名面试官,都是大学生,并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问培训。每位学生需要采访大概15个人,这些访谈对象需要包括以下的类型:男人和女人;少年,青年和老年;城市和农村。本研究采取了653份方便样本-“真实”的消费者,其中39%为女人,61%为男人,55%为城市人,45%为农村人,41%年龄少于25岁(青少年),33%介于25到45岁之间(青壮年),26%年龄超过45(中老年)。


  2.数据来源背景分析


  数据收集和调查设计。本调查于2012年在中国唐山地区进行。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数据,一共有40名面试官。本研究所采用的面试官为大学生,他们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谈培训。和第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本研究使用了598名“真实”消费者这种方便样本(50%为女性,50%为男性;56%为城市人,44%为农村人;44%年龄低于25,31%介于25到45岁之间,超过45岁的占25%(表1)。120个人把阿迪达斯作为感应词,180人选择耐克,116人选择锐步,182人选择彪马)。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对词汇的自由联想,消费者需要根据被提议的词汇进行五个联想。被提议的词被称为感应词。对于体育作品,选择10个词汇,因为感应非常大。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第二个部分收集了人口信息,诸如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表1调查对象的背景 性别年龄所在地女性男性总和<2525-45>45总和城市农村总和体育阅读62581204938331206852120体育经济928818082564218010179180体育品牌57591164836321166353116体育媒体889418284554318210379182综合性299299598263185150598335263598比率505044312556443.一个初步的分析


  数据分析。一共收集了2485份访谈稿。做了三份互补的分析。第一个分析运用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的5个方面(D2到D6)说明每个体育市场品牌如何定位。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是否每种品牌大概符合人们对体育市场品牌的表述。第二个分析研究根据每个方面的具体因素,分析每个体育作品是如何自我定位的。第三,用不属于体育市场品牌表述常见系统的因素来分析,目的在于描述品牌在体育市场市场外的定位。每种体育作品的合理和差异定位显示在分析的每个阶段。尤其是本研究视角和公司管理者的战略有关。两个研究都关注与品牌标识有关的问题。体育作品标识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析单元。表述的社会性质由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决定。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要被视为社会表征,该词必须要被10%的人提及;还有些其他研究者认为词汇计量分析要依赖的规律。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他的规律规定最常见的单词(譬如单词中的5%到10%)必须代表所列词汇的40%到60%,而另外一半被唤醒的词汇由超过90%的词汇组成。


  4.小结


  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进一步对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探,以期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所启发。


  作者:赵鑫

  第2篇:基于学科建设视角的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比较论析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中,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是发展时间不长的新兴学科,并且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从学科的角度讨论这两门学科的区分与关联,以及各自的分工。这两门学科都偏向于关注体育资源利用的问题,也都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素材,有助于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当下,体育研究者常会以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来审视和解决体育议题,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两门学科在研究中展现出了融为一体的趋势。但这种融合实际上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憧憬的,它反映的或许是我们在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相互混淆。诚然,两者都是作为研究体育资源利用问题的学科,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两门学科之间的区别进行甄别,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严格的区分,才能为了解两门学科各自的长短优劣以及为两门学科的互补与繁荣奠定扎实的基础。


  1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


  1.1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欧美国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研究者一些相关的、零星的研究,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球员工资、转会)、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体育场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职业体育市场竞争)的研究。随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清晰的研究领域。2000年,《体育经济杂志》(《JournalofSportsEconomicb)的创刊,被视为承认体育经济学学科的开端|I]。其后5年间,为进一步巩固公众对这一学科的认可,先后有几本体育经济学的教科书出版,并且相应地有了体育经济学的课程。2006年,《国际体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出版,这是该领域第二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也进一步明确了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存在价值。


  1985年,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创建体育经济学的倡议。到了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专著出版(张岩,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体育经济学概论》(张尚权主编)。1991年,国家教育部将体育经济学正式列为体育学下的一门学科,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号》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之下的11个二级学科之一。此时,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西方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之后,体育院校及部分普通高校(如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这一专业的设置和开展使该学科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但目前学界对该学科处于什么状况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1.2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也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俄亥俄大学1966年就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但真正意义重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管理学专业下授予学位,1986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的成立,以及1987年期刊《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的创刊,才标志着体育管理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的诞生。自那以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稳定状态。北美体育管理协会的网站近期列出了在美国授予体育管理或体育行政学位的200多所高等院校,当然,有些是包含在其他学科专业之下的。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还列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40多所体育管理学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以及欧洲,体育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体育营销、体育财务、体育法等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持续增长。


  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是从体育行政过度来的,如1935年就有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是我国体育管理学(体育行政学)早期的学术成果。但严格说来直到1984年,在原同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才有了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原北京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之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势头也大大超过了体育经济学。


  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看,无论国内外,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诞生都是以运用母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起步,从诞生之日起二者便有着明显的界限。


  2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比较


  2.1研究目标


  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区别,根源在于二者研究目标不同,不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首先,关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骆秉权(2006)提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关于“总结经验、提高、促进”等功能,并不是体育经济学的目标,而是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的任务。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也没有指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体育经济学确实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手段,目的应该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自由竞争市场对配置体育经济资源至关重要;又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体育产业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来分析体育管理学。秦椿林、张瑞林(2008)认为“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显然过于宽泛,任何学科不都是研究该领域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吗?重要的是,体育管理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体育部门,更准确地讲是体育组织的目标,体育管理的规律就是体育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挥最优的合力作用,而采取或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因此,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提供以上这些原理和方法,以指导实践。显然,着眼点主要在“组织如何高效的完成目标”。从前述体育管理学产生的起源也不难看出,其产生源于“职业体育组织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盈利目的”。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比如,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求球队老板和球员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雇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做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适度的经济激励,就能发挥雇员的最大潜力。


  可见,体育经济学主要探讨“体育资源”(一种社会资源的宏观视角)的有效配置,是通过理论来解释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如何提高体育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经济学重在“解释”,相比之下,体育管理学重在“指导”。


  2.2研究视角


  虽然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也导致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育经济学关注的往往是效用、福利、以及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虽然这些概念或表达方式也是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词汇和观察视角,但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体育经济学的内容,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经济需要所获得的社会劳动成果。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体育消费者,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是国家或社会,“经济需要”主要涉及物质资料(工资、收入)、劳动力(球员的出场比赛)、信息(转会市场上的供需条件)、闲暇(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时间)、环境(体育场馆)等;“获得”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无论是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还是政府主导,任何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经济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如表1中《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一兼论对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联盟这种制度而不是一种其他的制度,以及职业体育联盟是如何决定绩效水平并最终影响其发展、扩张的等问题。再比如:职业运动员想要获得高收入,俱乐部想要维持球队薪资结构,二者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球员的工资问题。同样,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工资因为何产生。


  相比较,体育管理学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日光经常着眼于一个具体的“组织”,无论是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体育协会的,抑或职业体育俱乐部,这些议题无一不是在关注组织,无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费管理、市场营销、场馆设施管理,以及具体的项目管理,这些议题都聚焦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如表1中的《职业体育组织的演进与创新》一义,便是将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职业体育组织创新对职业体育组织成长的影响。


  2.3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与视角的不同,导致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张保华在《现代体育经济学》中提到现代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丛湖平在《体育经济学》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所有方法都会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被运用。”提到了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博弈论的应用。


  全同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实用体育管理学》指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分层分类的方法体系。第一层的哲学方法,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二层是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系统方法是管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前两层之下便是某类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管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刘兵在《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中提到:“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表述基本各自说明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从中我们无法了解到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或原因,也无法区别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方法的独特性。本研究认为:大体而言,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都强调哲学的普遍指导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与规范的结合,但是体育经济学更侧重定量和实证(直观上)。体育经济学多模型、体育管理学多工具。如表1中《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分析》一文,运用了信息共享性产生的规模经济、梅卡夫法则、外部性理论、马太效应与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等卜分典型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一文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了战略管理分析中的SWOT工具,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PEST分析等。


  体育经济学更偏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更准确地说是数学方法,因为母学科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数学方法之所以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就存于经济学所认识的对象除了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经济学的数学化是经济学精密化和实用化的标志。一般而言,经济学家都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做一管窥,该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和丁伯根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的获奖者,大多有着精湛的数学功底,并在经济学新理论数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萨缪尔森、库兹洱茨、希克斯、阿罗、里昂夫、康托洛维奇、库普曼斯、克莱因、托宾、德布鲁、斯通、哈韦尔莫、纳什、泽尔、腾哈萨尼、赫克曼、麦克法登、斯彭斯、恩格尔、格兰杰、奥曼等等,大都应用数学形式研究其关注的经济问题,并获得重大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得到经济学的最高荣誉奖。由于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同,具有明显的量的规定性,因此,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数学。从理论上的模型或假设到验证,需要采用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体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很少有价值判断,主要就是来阐释体育中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这一点恰恰是体育经济学目前最大的短板。而体育管理学则不同,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重可谓平分秋色,体育管理研究中常使用的那些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统计研究的方法多用于对经验的总结,为的是找到一般性,管理一直被强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就决定了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会有一部分是需要定性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的。


  3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融合


  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是显然的,但是作为应用研究性的学科,二者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由于二者都是以体育现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无论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还是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都是体育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谁为谁提供方法、谁为谁提供理论基础,因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


  体育实践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体育比赛中的非理性激情,球场越轨行为,看台文化,拜物主义的锦标观念,为体育俱乐部会员提供服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等等,这些论题都是可以从体育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综合研究的。但或许只有在全面认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根本区别的基础上,再通过以上特性来探讨有体育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或管理学理论,而不是继续一味地把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的术语和规律简单地生搬硬套到体育问题上,这样才可能从两门学科各自的研究中找到自我,也找到真正的对方需要的理论或方法,最终真正的走向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有机的融合。


  作者:丁文等

  第3篇: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成熟与开放程度研究


  一、测度指标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学科自引率”“学科他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这三个测度指标来进行测度。


  “学科自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自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学科他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他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相关学科引用”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或相关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指学科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文献占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成熟阶段,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发展得越成熟,其研究成果就会越多,研究成果越多则可供本学科研究的知识就越充足,即越是发达或成熟的学科其“学科自引率”就越高,“学科他引率”越低。反之,如果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较短,学科还处于年轻的发展时期时,其知识量还不足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学科还需要从其母系学科或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其“学科自引率”往往则低,“学科他引率”则高,这种情况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科还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学科自引率的高低往成为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而“相关学科引用率”可以反映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关系程度的强弱,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大,其“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高,反之“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低。因此,“相关学科引用率”是反映学科之间强弱关系的主要指标。目前,“学科自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情报学界衡量学科成熟程度、确定学科背景及探讨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程度强弱的重要测度指标。


  二、统计样本


  本文调查样本选取了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著文总计1224篇,其引文7382篇,引文总计8274条作为统计样本。该来源期刊所载的上述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的总体情况。统计样本的取样时间自1998年始至2007年共计10年。参照由蔡军、钟天朗和邵淑月主编的《体育经济学》一书,对这些引文进行学科自引和相关学科引用情况的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从我国体育经济学科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和学科他引情况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率为47.20%,学科他引率为52.80%,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该学科目前所引用的知识中只有47.20%来自于本学科,学科的知识积淀还不足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其仍有52.80%的知识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以上情况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不是很成熟,其知识体系仍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完善之中。于此同时,52.80%的学科他引率进一步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在知识的吸纳上其开放程度还相对比较高,由此也进一步证明该学科正处于从其母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中引进知识、汲取“营养”的发育、成长阶段。


  本文将我国体育经济学和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对研究。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0.8%,学科他引率为59.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6.99%,学科他引率为53.01%。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学的学科自引率要高于运动心理学的6.4%,基本等同于运动训练学的自引率,由此说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知识建设相比之下相对充实。但从学科自引率总体上看,该三门学科的学科自引率均不是很高,说明该三门学科的知识积累均处于发展建设之中,学科的发展都还不很成熟。与此同时,通过对比该三门学科的学科他引率还表明,这三门学科在学科知识的积累上均处于相对较大的开放状态,从母系学科和相关学科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仍然是该三门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证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目前究竟与哪些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调查样本又进行了“相关学科引用率”的调查。详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经济学的文献为22.59%,占其相关学科总引用率的42.78%,首先说明经济学是我国体育经济学的母系学科,我国的体育经济学尚未从其母系学科中完全“脱胎”或独立出来,经济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这一点也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本文前述对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尚未成熟的研究结论。


  其次,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体育其他学科的引用率为16.09%,说明体育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紧密联系了体育学的理论。


  总之,经济学和体育学与体育经济学关系最为密切,是该学科的主要背景学科。除此之外,体育经济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引用率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同时还在不断引进或吸纳上述各学科的知识用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发展建设中的年轻学科。该学科科学论文在知识的引用上独立性程度还相对较低,开放性较大,说明该学科知识还处于不断充实和发展的阶段,学科的发展建设相对不是很成熟。


  作者:陈柳等

  第4篇:影响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经济学因素分析


  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应关注高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和健身工程。高校的中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然而,高校中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且未被重视。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根据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影响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日制高校在职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在西安12所高校确定586名在职中年教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资料确保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访谈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思路与整体规划,确保研究方向正确;运用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与本研究有关的一手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收入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报道,高校教师工资20年里涨了18倍。经调查显示,西安不同高校教师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中年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在西安市居民整体收入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低于全国同等人群的平均水平。


  不同院校或同一学校不同院系工作的高校中年教师收入也存在差异。原因有三:其一,校内津贴明显具有拉开不同技术级别之间收入差距的倾向;其二,院系创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间发放的奖金数额有较大差距。创收多的院系,每年可发给本单位教职工的奖金可达人均三四万元,而有的院系则没有能力给本单位教职工发奖金,这就造成了在同一学校工作的教职工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其三,就教师从享有的社会资源中所获经济收入而论,明显地呈现出“马太效应”。即越已获得较多社会资源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则越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相反,越已获得社会资源少的人,越难以获得社会资源,他们也越不可能在制度性经济收入之外,获得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2、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支出状况


  据调查,西安高校中年教师家庭主要消费支出每月大概在1000~4000元不等,按比例多少依次为子女教育费、供车、买房子、家用电器、旅游、日用品、体育消费等。体育消费排在第七位,消费额大约为全年消费支出的1.3%。从消费结构上看,西安高校中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高校教师,也高于国内其它同类别城市的高校中年教师,这进一步说明西安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低于同类别城市。


  3、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体育消费状况


  (1)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方面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人均或户均数量,它体现一定时期内个人或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显示,高校中年教师每年体育消费50元以下的占18%,51元~200元的占58%,201元~500元的占16%,501元以上的占8%。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大多在200元以下,平均体育消费186元,占年均收入的1.1%。在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娱乐消费的30%~40%。相比之下,西安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也有例外,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就比较高,人均能达到1000元以上,不过体育教师人数相对比较少,对整体水平影响不大。


  (2)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在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主要分为3种: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健身消费。体育实物消费是指个人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械等体育实物消费支出;体育健身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劳务和消费,如为参加各种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所支付的费用;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为获得有关体育知识、信息而购买体育期刊、书报或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消费。


  体育消费结构反映了普通高校教师的体育价值取向。调查显示,西安高校中年教师的体育消费仍以体育服装及鞋帽等实物消费为主,占每年体育消费的75.2%;在其他方面的劳务消费较少,健身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5.5%和9.3%,这说明西安高校中年教师的体育消费价值取向处于落后的状态。


  (3)影响西安市高校中年教师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各种因素对消费者影响的程度又不同。调查显示,经济条件是阻碍普通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最大因素,其次是价格因素,没有时间排在第三位,不感兴趣影响最小。


  三、结论


  第一,西安不同高校教师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中年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在西安市居民整体收入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低于全国同等人群的平均水平。


  第二,体育消费已成为西安高校中年教师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消费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


  第三,余暇时间不足、体育运动兴趣不高、体育用品价格过高等是影响西安高校中年教师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四,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与实施,努力培育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提倡和鼓励高校中年教师从事体育消费。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引导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优化普通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


  作者:贾琴

  第5篇:陕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陕南地处陕西的西南部,属于多山区地带,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该地区过去由于交通欠发达,一直处在陕西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近些年由于交通的改善,使得该地区的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人群日益增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在伴随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加上三地都有高校,使得这些地区的交通、旅游、文化、电信等等行业的发展快速进入黄金发展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从过去的很少到现在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体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等等方面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就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全面的剖析。


  一、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陕南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对比较单调。二是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四是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于实体经济消费。


  从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而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一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休闲娱乐和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众多家庭周末外出放松的重要形式,而对于拥有优越地理资源和山水风景的陕南地区的众多商家和百姓,对于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应用却显得有点滞后。当地众多商家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传统观念下的宣传经营时却忽略了新兴的体育旅游的巨大资源和市场空间。二是陕南处在陕西和四川等省份的交界地带,是陕西连接四川等地的重要交通区域,随着政府大力架桥、开山洞和修公路,使得这些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交往显得更加的频繁和活跃。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带动当地商家对于新兴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三是相对来讲,由于这些地区偏僻,人口较少,城市规模较小等原因使得很多商家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自信心。在资金投入方面显得相对比较谨慎。四是这些地区人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差异性,对于健康的观念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于健康与体育的相互关联性缺乏认识。


  二、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优势


  陕南地区具有的一些天然的优势是陕西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地区多处在多山多水的交界地带,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再加上交通业的发展,很多城市白领都喜欢在周末去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参与户外娱乐,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部分,而对于体育产业来讲,单纯的外出户外餐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城市群体的生活要求,他们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目标,在户外,他们希望能在放松自己心情的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使得体育行业当中近年来非常盛行的户外休闲体育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与此相配套的体育旅游也就有了自己巨大的市场,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设置不同的项目,在娱乐中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锻炼,这也是现代健康理念当中的重要内容。二是陕南三个主要地区都有位于自己区域的高校,这些高校的规模在新一代高校的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就为这些地域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生保障,学生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消费的主流,也往往容易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给一方水土,帮助一方百姓的发展和兴旺。所以学生对于体育产业的宣传作用并不比广告效应差。三是陕南地区重工业相对较少,气候变化更趋于南方,湿润的气候和晴朗的蓝天白云是百姓所羡慕和向往的,在天时地利人和当中,天气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夏季,由于外界的高温和酷暑,很多人更愿意走进山水环绕的陕南地区去度假和乘凉。而在健康的四大理念当中,当人们把运动、营养和睡眠天天都记忆在大脑内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心情。陕南的环境,是调节人们情操最好的场所。调查发现,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对于心情的调节并不完全依赖于休息,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是通过睡眠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焦躁的心情的,而大多数人都是愿意通过运动发汗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的,这种运动调节心情的方式在陕南地区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大约有58%的人愿意通过户外适量的运动来调节压力,大约有78%的被调查者愿意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度过周末,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在周末闲暇时间通过陕南地区体育旅游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四是大量商家的进入也会促进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现在商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地区要想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和形成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在陕西省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陕南地区从事体育产业服务的商家越来越多,商家的大量涌现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市场空间,众多商家的聚集和产业经营场所的出现也会带动百姓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五是陕西省政府对于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该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会极大的促进该地区体育经济的发展。六是该地区相关的体育彩票业、体育债券、体育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大,这也会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陕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


  对于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发展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良好的市场基础是保证,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讲,没有先期的调查和宣传,很难在短时间有成效,该地区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快速的推广性。二是周围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是该地区体育产业兴起的重要支柱。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备,户外体育旅游的发展必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市场。三是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商机。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由于商家的竞争程度更加的激烈和市场消费出现的倦怠性,使得更多的商家在转型较慢和程序复杂的同时更多的希望投资新兴体育项目,而对于刚刚起步的陕南地区来讲,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众多商家纷纷转入陕南地区开始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问题都到位和解决的时候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迈入辉煌。


  四、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假日休闲体育必将成为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伴随着旅游度假的发展,与体育相结合,必将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政府部门对于发展和振兴该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伴随着旅游业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完备,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该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力量,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独立与结合中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二是中高档体育会所的建立也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该地区体育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交通的便利,人们在休闲娱乐之余,住宿餐饮的发展必将带动高档体育会所的发展。高档体育会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优美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的休闲山庄等区域开发和建设的游泳、高尔夫球场等等项目为代表的经济产业,对于西安地区一些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管理的高层人员,陕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也是他们作为商务谈判、假日休闲的良好去处,无论在距离、消费和人气等方面都是首选之地。三是全民体育事业的开展会极大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以体育为中心的各种商业活动会更加的频繁和广泛。商业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各种体育产品的宣传和推销开始的,这种体育产品不一定是固定的服装、鞋帽等服饰类产品,也可以是网上娱乐消费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比如讲网上娱乐游戏搬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娱乐是现在众多商家开创的产业新领域,这种活动势必会在今后的体育产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五、建议和意见


  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内外因素是离不开的,对于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依然也离不开内外因素的支持和帮助,笔者结合调研情况就这三方面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首先,从该地区的资源优势来看,发展第三产业更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对于第三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会极大的影响到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所以建议陕西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该地区的体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政策有所倾斜,鼓励发展新兴体育产业和时尚体育,帮助该地区较快的发展。其次,对于该地区经济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应该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客观的分析目前城市市民的消费状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对今后一个时期居民的体育消费时尚性做全面的研讨,发掘出潜在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内容,便于产业拓宽发展渠道和加大投资力度的方向。最后,在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市场的俱乐部化也会牵动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走向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对本地区经济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增加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力度,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成为地区的特色。最后,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大力发掘并承办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为当地政府创收,还可以培养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人才,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地区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李先勇

  第6篇: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和精神需要,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体育部门、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法人,以及其各种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从体育产业的概念出发,学校体育产业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的范围内,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优势,为本校师生及社会提供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满足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向市场体制模式成功转轨,各行业都在探讨如何发展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并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喜人景象,形成了以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产业经营初具规模,逐步成为体育产业结构中不容忽视的发展力量。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高等院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配套的体育运动设施、经验丰富的体育师资,因此理应成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地方。然而,高校不同于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拖累与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办学规模的增扩,高校体育面临许多经济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大。本文在党中央提出西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调查分析了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对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困境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7所高校(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大、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7名教授、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要求,查阅和收集的资料共76篇,阅读了体育经济学专著2本。


  问卷调查法:本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278份,回收率85%,有效问卷1152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专家访谈法:对7所大学教授、副教授进行重点访问调查,并通过专访进行效度评价,认为问卷设计较好以上为88%。


  二、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高校体育经费来源单一。高校体育属于福利性和公益性,理论上讲其资金来源应有四大基本途径: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拨款、社会团体拨款、社会赞助等。但是这种构成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于是就基本形成了政府一家独办的状况。从7所高校的调查情况表明,体育经费占高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为0.3%~0.4%比例的学校有2所,0.5%~0.6%比例的有3所,能上0.8%的仅2所。


  2.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在7所高校中,体育场馆皆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但开展有偿服务的场馆仅占高校所有体育场馆的38%,仍有62%的体育场馆未能开展有偿服务。在开展有偿服务的高校中,5天工作日内平均每天体育场馆利用率仅为2小时,在双休日中平均每天体育场馆利用率为5小时,体育场馆可利用时间的空间还很大。


  3.体育有偿服务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开展体育有偿服务的高校有纯业余性的、半经营性的、全经营性的三类,其中全经营性的仅占5%。有75%的经营对象面向校内外的所有体育爱好者,有12%只对校内,13%只对校外。经营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总体归纳可分为五类:一类为场地租赁(70%);二类为承办和组织运动队训练和体育健身培训(45%);三类为体育用品、器材和运动服装、运动鞋的销售和租借(52%);四类为运动竞赛及体育表演的承办和裁判服务(33%);最后一类为函授和其他(18%)。


  4.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


  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为主,据调查7所院校都成立了多种多样的俱乐部,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第一,以学校特招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竞技体育俱乐部;第二,以全体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健康体育俱乐部;第三,以掌握一定运动技术水平的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竞技体育俱乐部。


  5.体育产业的消费情况


  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指向依次为运动服装(占消费价值总数的50%以上)运动饮料、运动报刊、杂志、运动器材、健身旅游、健身指导等,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平均花费在200元左右。大学教师的体育消费主要表现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投资,占体育消费支出的70%以上,特色体育消费占体育消费支出的30%;青年教师的支出明显高于老教师,教师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教师的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50元左右。


  三、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1.加快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克服体制困境


  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如体育俱乐部等)的所有权由学校控制,产权关系不明晰,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市场化运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有关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高校体育产业,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员工多元化体育的需求。


  2.树立体育产业化意识,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四川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有着业余经营的特点,有偿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方能创收,即使开展了有偿经营的高校,经营的理念也不是很强,很少利用营销手段和策略去扩大影响、去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管理人员缺乏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束缚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手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高校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少,市场面窄,占有率低。能够进行创收活动的大都只有羽毛球馆、游泳场馆、网球场馆、足球场、健身房等,大部分室外体育设施和场地,如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无法进行收费,能够创收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创收微利阶段或无利阶段。目前,部分尝试搞体育产业的高校只是把目光盯在本校和附近几个街道、社区,主要通过开放和出租场地的形式。场馆经营策略方式单一,经营项目少,缺乏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收费标准缺少科学测评,管理松散,不能进行有效监和管理,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总体缺乏产业化经营理念。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加快体育产业改革的步伐,转变观念,树立体育产业化意识及经营理念,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新思路,使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发展体育产业,补偿资金不足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竞技表演、大众健身、假日娱乐、体育俱乐部、体育人口的增长,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体育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学校为中心,社会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发展体育产业,使其能依照市场的规律采取有偿资助、联办等手段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能全面的、深层的挖掘体育市场的潜力,更好地实现学校、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加强高校、社会之间的横向联合和经营协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优势互补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发挥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应多一些如CUBA、大学生飞利浦足球联赛等国内发展态势很好的高水平联赛,此类联赛都是社会企业赞助高校运动队和大学生单项的体育联盟,都是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产业双赢的例证。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建立高校体育产业与经营网络,形成高校体育产业联合体,从而扩大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学分析


  1.“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启示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构成了木桶的“最小构成因子”。“最小构成因子”是“最大限制因素”,这就是“木桶效应”的辩证法。它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要素,以提高投入要素的整体机能。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化犹如“木桶”这个整体,而影响整体功能的所有要素配置构成了“全部木板集合”。在这些集合中,有些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要素、高校体育资金要素以及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制度及市场等要素。这些要素如果配置合理,补足短缺因素,一定会使高校体育产业化整体水平向上提高。只有当各要素的最小构成因子得到突破后,作为整体的高校体育产业化才能出现较大的发展。


  2.体育产业化内外部要素配置构成因子分析


  体育产业化是体育市场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当前体育市场发育的水平制约。通常影响体育产业化的要素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体育产业化的资金、人力、体育用品、服务技术、价格等资源的供给要素,它对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二是指收入水平、需求偏好、人口、消费预期以及营销、文化风尚等大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它是体育产业化的拉动力,它不仅影响体育产业化的数量和速度,还影响体育产业化的方向;三是指微观主体制度、中观企业资源配置体制,以及宏观政府管理体制的制度因素,制度因素的性质是否适应客观经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上述各要素能否发挥其效,关键在于高校体制因素否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否达到高校体育俱乐部所对应的市场化制要求。因此,对于影响四川省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各要素中,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和制度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构成“木桶效应”的短板要素,而其他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效应。


  四川省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应以体育产业化为突破口,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体育产业化各要素之间应相互配合,实现资源配置合理,但重点放在“最小构成因子”上,只有突破“最小构成因子”,才能使高校体育产业化整体获得突破。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本地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健等

  第7篇:论体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1.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3.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作者:田云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