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微观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初探本科论文(共4篇)

2023-12-10 19: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区域经济学角度分析古都开封经济发展


  一、开封经济区域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开封是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


  (2)经济环境。开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3)历史环境。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开封亦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4)交通状况:公路。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均有高速公路相连,经郑州向北可通达新乡、安阳直至北京;向南可通达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直至深圳。铁路。欧亚大陆桥东段的陇海铁路横贯全境,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左右为邻,黄河公路大桥横跨南北,310、106国道纵横交汇。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各地。航空。2011年12月,郑民高速公路郑州开封段一期工程竣工通车。郑民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双向四车道,使开封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至30分钟。


  二、开封的区域优势


  开封经济发展拥有六大优势:一个是历史文化优势。开封是八朝古都,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有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二是戰略先导优势,目前我们国家三大战略,一个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是长江经济带。这三个战略中,开封都有着很特殊优势。比如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封因为有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教育的资源,具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高效和科研技术转移承接的基础。三是区位交通优势,在河南的18个省辖市之中,开封是省会城市最近的。四是信心优势。从2006年开始,郑汴一体化后,经济总量从500亿元,翻到1500亿元,快速发展给开封带来了信心。五是要素供给相对宽松。在土地、金融、人才,尤其在人才方面,百年老校河大、河南省最大的职教园区都在开封。六是环境优势。开封简政放权,给企业提供服务,审批事项从300多项减到120多项,随着下半年责任清单的公布将更有活力。


  其次,开封拥有一些创业服务平台。开封市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开封市众创空间、北斗众创空间、花石众创空间、文化客厅等。进入到孵化器的公司所享受的资源以及得到的帮助扶持是很多的,国家很重视相关的问题,为创业提供着越来越好的环境与平台。


  三、开封经济发展的区域不足


  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开封的集聚效应很低,如今郑州依靠省会体制优势,挖走开封下辖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五县,开封更加落后。铁路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开封缺乏。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郑州市;其东,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于商丘市。开封夹于其中,且水运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开封的交通优势受到了极大制约。从政府角度来讲,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未能有效的体制改革,行政则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非公有制经济就总量不大,发展不足;再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不够明确,特别是在计划安排上,重年度计划、轻长远规划;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生活,而且一些宏观决策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提出了一些不合实际的口号。使开封经济畸形发展,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之中。从社会角度来说,长期以来开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错综复杂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它阻碍了新因素的介入,不利于人际关系网络的有序、合理发展。开封文化底蕴丰厚,但“因循守旧、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宗派主义”的观念却占有相当的市场。思想观念陈旧是开封下岗职工贫困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等、靠、要”思想约束了其自谋职业的积极性,缺乏创业意识是城镇贫困居民的致命弱点,相当比例的人四处求人找工作而不愿自己创业,这样往往耗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创业的机会和时间。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得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对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


  四、结论


  当前制约开封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问题和困难,比如外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不太理想、创业氛围有待形成、高新技术资源较少等。


  经济效益因子对开封经济区域发展结构的影响,阐释了政府投资是过去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农村、农民)是开封区域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非农业人口就业比例、医疗占财政支出比例)提升的最大制约,出路在于通过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社会结构关系社会稳定与人口素质提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达到就业结构合理目的;增强政府社会服务功能,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古都优势能促使开封经济发展。


  作者:李志豪

  第2篇: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主要二级学科之一,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区域经济相关人才储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其教育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性强的学科,因而也迫切需要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情况来看,跨学科的培养模式理念已在发达经济体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引起重视和关注,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下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还十分缺乏,因而对于如何加强培养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理念和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探索了区域经济学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必要性,然后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最后给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


  1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必要性


  1.1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培养的探索。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是在发挥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区域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与优势,融合应用经济学、地理科学、管理科学、环境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视野,全面调动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沟通协作意识,促进区域经济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现。区域经济学跨学科培养模式也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特性,突破区域经济学专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经济规划等该门类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地理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系统学等多门类学科方法进行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互补,在课程设置、培养考核和科研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均利用综合性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区域经济学科专业的问题,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复合型的研究人才,特别是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与生态环境学科等自然科学门类学科的交叉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为和广博的研究视野极具重要意义。


  1.2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的自身属性和特征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工业区位论的开拓性研究和发展,区位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科学—区域经济学。首先,区域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等为对象来研究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产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有机整体的决策科学。因此,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本质和研究任务的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开展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其次,区域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环境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复杂经济系统,也可认为是集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人文子系统等为一体的十分复杂巨大的开放复合系统。解决区域经济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用单一的方法或单靠某一学科所能奏效的。因而,从区域经济系统整体出发,把区域经济视为一盘棋,总揽全局,统盘考虑,运筹帷幄,实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与集成,定性与定量的综合与集成,导致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最后,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最主要的二级学科之一,现代的应用经济学极必须综合多个相关学科优势,从而形成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并以交叉学科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因此应用经济学的本质也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有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根本特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应当具备科研敏锐性、科研设计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科研表达能力等方面特征[1]。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重多学科文化的融入,能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思想,从而增加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科研敏锐性的可能。跨学科培养模式下的多学科文献阅读,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对比分析和融合贯通将提高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研究生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则需要通過一定程度地科研训练予以达到,而跨学科的课题项目的参与将会极大拓展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工具涉猎范围和提高论文和课题撰写水平等。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首先,当前我国各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僵化,大多数课程仍然按照多年以来的传统课程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体系的课程培养模式是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首要制约因素。其次,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缺乏足够的跨学科的科研氛围,由于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点多开展在财经类高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经管学院之内,研究生仅接触经济学紧密相关学科的人员,如果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不走出学院或学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也未养成跨学科文献阅读的习惯,跨学科的科研氛围也将极小[2]。最后,当前各高校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和实践多依附于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和创新的可能较小,因而缺乏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科研项目的资助降低了研究生跨学科思维下的实践和应用,则反过来会减少跨学科阅读和思考的动力。


  3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仍有很大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


  3.1形成跨学科模式的培养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向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才能在管理和实施上予以体现。区域经济学的教育管理者应当具有跨学科培养和学习的规划和计划,尤其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设计中,应当予以考虑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思想,只有高校管理层树立和认可了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跨学科的培养。


  3.2组建研究团队的培养模式


  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一般以具体的目标任务为导向,由学科带头人或导师为各相关学科研究生组成协作团体,研究生个体间约定并遵守明确的协作意愿与协作方式,研究生成员定期通过课题组组会、小组讨论、课题实践、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达到学生思想上的交流和学科方法上的互补,通过团队凝聚力的不断巩固和知识能力的不断融合逐渐完成目标。研究生团队小组中的各成员的学科背景的交叉,团队课题项目涉及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团队各成员学术交流的学科范围的交叉,这些跨学科的特征可推动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良好实现。


  3.3增加跨学科的专题讲座


  高校及相关学科管理者应当针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和老师较多地开展多学科的专题讲座,并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学生交流活动,跨学科的讲座和学术活动能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作者:檀菲菲

  第3篇:浅析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门经济学理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虽然与其他的经济学科相比,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只有五十年,但是区域经济学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也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之一。


  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历史。


  萌芽时期。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效仿了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生产力布局理论,来研究和解决我国在生产力布局上所具有的问题。


  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是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发展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各种方法也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利用网络技术,让区域经济化逐渐的步入了计量化,我国也在这一阶段就开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各项研究。


  改革开放之后,在“七五”计划中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的立足于实际,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全面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就是首先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用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援内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充分运用了沿海地区发达的水运等有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并且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发展的巨大成功。


  蓬勃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区域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发展理论,并且将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多层次的扩展和深入。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我国确立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振兴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是中央从协调区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做出的一个重大的指挥战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不断加速,人们渐渐的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学习这门学科的人也不断地增加,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之中,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学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管理及政治体系不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学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有待提高,虽然说我国为了区域经济增长制定了许多计划,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政策,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面积比较广,内部的性质差异比较大,所以这些地区的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比较弱,就好比说,西部地区的面积广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在这么大的面积上只实行一种区域经理政策,针对性不算太强,没因地制宜进行有效的开发。


  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不健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一系列的开发,现在区域经济化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性的产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主要是由我国政府定价,但是这个价格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在区域经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的稀缺程度,使得某些具有资源的地区在经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位置,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盛产资源的地区进行资源开采大都是一些国有企业来代表国家进行开采,这种类型的开采一般收集都比较小,另外,在资源开采完毕或者濒临枯竭的时候,国有企业又会一层层的下放给资源所在地,而资源开发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治理问题,以及资源开采完成之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都要由资源所在地承担,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是非常显著的,由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首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再用沿海地区经济带动内地经济,这样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出现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但是内地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受益相对较小,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的浪潮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逐渐的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逐渐拉开差距。


  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导致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不明显。社会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大量资源浪费、阻碍产业高级化进程、经济效益持续下降,这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到现在仍没有解决,到现在为止这些现象仍然还在继续。在区域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总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这些现象加速了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可持续性发展并不只是“持续性”与“发展”,它的含义并不仅仅与此,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但是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加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产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学者就开始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就是不浪费以及集约型为主要的,并且引导市场合理的使用和配置自然资源,制定配套的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策略的研究。虽然我国在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策略,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还是比较缺少理论依据,任何的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研究,都是为了寻找经济中所蕴含的内在的规律,没有理论依据的一切建议都只是主观意愿,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进步之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高深但是又易懂的学科,其前景势必也是会一片光明。愿我国能够在领导人的带领下,减轻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发展适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让我国的经济发展以一个优美的线条来快速的发展。


  作者:张二妮

  第4篇: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


  一、空间与区域的关系


  空间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其对于空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经济学认为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区域,空间经济学是研究有关于经济发展空间以及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程度等情况。但在实际空间内涵中,空间指的是地理范围内的空间,是将不同地域根据其地域性质、存在方式等情况划分为各个空间,从各个空间以及整体空间进行学科讲述。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空间,是在划分后的一定地域空间基础上,进行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及事务的情况,作为经济空间,其与地域空间的不同之处是主要与经济活动相关,对其他性质的活动情况了解减弱,是一种有关于经济元素按照不同的配置及要求进行相关联的经济范围。与地域空间的实际划分相比,经济空间具有抽象、虚化等特点,是与实际空间相对应的包含经济元素的虚拟空间范围,不存在实际空间中的距离限制,只有经济活动之间的不同组合。


  区域从其实际涵义上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有关于地域方面的实际区域的划分,另一方面是指观念上的有关于一个区域的模糊划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的内涵及范围与其实际意义类似,既有实体划分也有虚化划分,是一种既客观存在又包含观念上的虚拟状态,从此方面来看,区域在概念上包含了空间。在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围当中,区域主要指的是现实存在具有实体状态的区域范围,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该地域的总体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实体空间经济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的大体内容解释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相关,而要从多种方面来看。从理论上来说,区域经济讲的是实体区域,空间经济讲的是抽象空间,因此其具有不同的理论研究方式及研究基础。


  二、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差异


  由前文所述可知,空间与区域的具体概念不同,因此其研究方式及理论基础也有所不同。从市场结构上来看,空间经济的组织结构是在抽象空间范围内,企业在经营中采取的传输、垄断等手段所涉及到的地域空间,从而通过与经济效益相关的方面共同组成空间经济组织。在企业市场垄断的基础行,空间经济学包含了抽象空间范围内生产要素配置、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地域空间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空间经济学可以反映在一段时期内,实体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与其所在实际地域组合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微观方面,讲述了一些关于实际工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的生产、销售、运输等活动的概括性范围。但区域经济学中,市场结构仅仅存在于一定的实体地域范围内,并不是以企业或社会组织生产状况为单位,而是以实体区域划分为经济的总体考察范围。


  从经济发展动力上看,空间经济学主要观察一定的抽象空间内企业经济发展动因,并不存在于具体的地域范围,而在区域经济学中,主要建立在实体地域上有着一定的经济发展概况,如建立了一定的区域模型后,在此区域当中便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无形中缩小了企业经济发展范围,从区域范围的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环境研究了经济学范畴内的相关内容。


  三、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融合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相似的地方。从此两者的经济学理论来看,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都是经济学学科分类的一种,且在漫长的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出发分类成为了两个具有各自意义的学科。因此,此两种学科是具有相同理论基础的。从此种情况看来,对空间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后,可以从理论上懂得部分有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实际内容,并且理解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大致情况。从各自的学科内容来看,空间经济学从抽象空间的大体概况进行研究,其直接得出的是该空间范围内经济元素的不同组合与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并且对于此类活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则范围较为广阔,虽然是针对具体区域经济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在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大区域范围内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从而在一定高度上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空间经济学研究较为细致,区域经济学研究较为概括,对于空间经济学的学习究可以为学习区域经济学做铺垫。


  四、结束语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不同,但在经济学中都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定位。此外,在经济学发展过程当中,既需要基础学科的搭建,由于要高端学科的拓展,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正是这一关系。空间经济学可以为区域经济学填补其经济学基础的空白,更好的丰富区域经济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学乃至经济学整体的发展。


  作者:刘天伟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