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波动关系的综合研究

2015-08-04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较快,创近五年新高,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推高了当前物价总水平,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生猪价格屡创新高,其中玉米价格成为重要的推手之一,因为在生猪饲料中,玉米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近期随着整个粮食价格的普遍上涨,作为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价格也在上涨,当前玉米均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0%以上。玉米价格上涨将导致以玉米为原料的畜禽产品以及玉米深加工产品等终端产品价格的上调,可能会加剧目前业已严重的通胀形势。同时,我国生猪市场明显存在“跌两年涨一年”上下波动的“规律”,这种“规律”其实是生猪价格波动与其供求关系的典型反映。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可见这猪粮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因此,研究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波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其中某代表品生产价格指数是通过对全部有出售该产品行为的调查单位的个体指数进行几何平均求得的。因此,本文中的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分别用玉米生产价格指数(GPI)和生猪生产价格指数(PPI)来表示,所有数据均为年度环比指数。本文选取具体样本区间为1983-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在对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进行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分别用LnGPI和LnPPI表示。研究中数据计量分析采用Eviews5.0软件运算处理获得。
    三、实证研究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进行实证性分析的基础,只有相关程度显著,以下的分析才有意义。相关系数反映了变量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系数越高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相关性越高,我国1983-2009年的GPI 与PPI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和图1。
    
    从相关系数的分析来看,GPI与PPI的相关系数为0.79733,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PPI波动的幅度要大于GPI,但二者波动的变化趋势却基本是一致的,但到底是GPI的波动带动PPI的波动,还是相反,有待下文的进一步研究。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GPI与PPI均为时间序列,而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多为非平稳序列,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两变量单整的阶,只有两变量是同阶单整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因而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平稳性。本文采用的方法为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检验发现,GPI与PPI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又都是平稳的,即它们均服从一阶单整,即I~(1)过程。换言之,它们均为不平稳序列,不能够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构建模型,需要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来分析二者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GPI与PPI的一阶差分序列已经是平稳序列,所以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因此,GPI与PPI之间有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确定。本文采用的方法为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表3)。
    表4给出了最大值统计量和迹统计量对应的p 值,可见,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认为GPI与PPI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据估计,经标准化的协整向量为(1.0000,-1.4563),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括号中的数值为系数的t统计量。从式(1)可知,玉米生产价格指数和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从长期看,生猪价格每波动1%,玉米价格将同向波动1.4563%。可见,长期内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有显著影响。
    (四)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GPI与PPI之间均有一个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究竟是GPI的变动引起PPI的变动,还是相反?这需要对GPI与PPI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来看,GPI不是PPI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在滞后2期的概率大于5%,说明GPI对PPI不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PPI不是GPI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在滞后2期的概率小于5%,说明PPI和GPI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PPI是GPI的格兰杰原因。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也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图2是模拟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函数值,虚线是响应函数一倍标准差的置信带;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10期)。
    
    从图2-1可以看出,PPI对来自GP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本期反应并不敏感,反应为零,但随后迅速上升,具有正向响应,在第2期达到顶峰,为5%左右,随后又迅速下降,在第3期为0,第4期后转为负效应,并达到最低点,为-4%,以后开始稳定增长,虽然有小幅波动,但长期趋于0。对此合理的解释可能是: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这是因为由于生猪生长周期较长,当玉米价格上涨时,其高成本传导到生猪价格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PPI对来自GP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本期反应并不敏感,反应为零,但在第2期这种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了;由于第2期生猪价格比较高,养殖者纷纷大量补栏,所以在随后的第3、4期里,即使玉米价格进一步上涨,但由于生猪出栏量增加,反而会导致生猪价格下跌。由于在第3、4期里生猪价格较低,生猪补栏量少,所以在第5期又有所回升。
    从图2-2可以看出,PPI受自身的冲击影响最大,当在本期给PPI一个单位正冲击后,其随即达到最大为12%左右,一个正冲击后,生猪价格在第2、3期内逐渐下降,在第4期止跌回升,以后虽然有小幅波动,但长期趋于0。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如果生猪价格上涨,养殖者可能会预计其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推迟生猪出栏,于是出现了“惜售”现象,所以在第1期生猪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而且上涨幅度较大;但生猪不可能无限期地推迟出栏,在第2、3期里,由于第1期推迟出栏的生猪,加上在第1期由于价格 高养殖者补栏的生猪,陆续出栏,所以生猪价格出现持续回落;由于第2、3期生猪价格低迷,生猪养殖少,所以第4期又有所回升。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玉米价格与生猪价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波动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但生猪价格波动的幅度要大于玉米价格的波动。
    2.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玉米价格是生猪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玉米价格的波动是引致生猪价格波动的因素,也就是说,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有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3.从长期看,玉米价格指数与生猪价格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生猪价格每波动1%,玉米价格将同向波动1.4563%,可见,长期内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有显著影响。从短期来看,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生猪价格波动受其自身影响较大,其受玉米价格的影响小于受其自身的影响。
    (二)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玉米价格相对稳定。生产成本是构成生猪价格的基本要素,是定价的重要基础,而玉米是生猪饲料的主要材料,占到了猪饲料成分的60%左右。玉米饲料的产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生猪生产的数量和价格。近年来,中国对玉米的消费量增加较快,2010年以来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主要因素之一是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较快,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取缔非法交易。健全价格监管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执法,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
    2.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降低市场风险。我国生猪市场明显存在着“跌两年涨一年”上下波动的“规律”,生猪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这是由于生猪现货价格对供求的引导具有滞后性,如果能够尽快上市生猪期货,给生猪现货企业提供具有预期性的价格,并通过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就能从市场机制层面解决“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的问题。生猪期货上市,将与目前市场发展良好的玉米、豆粕等饲料期货之间产生互动,形成有效互补,形成饲料原料和生猪期货的养殖套利关系,促进市场价格的稳定,并建立合理的价格关系,将为产业和市场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降低生猪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饲料加工业与养殖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养殖、饲料、食品等行业将有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3.加强预防生猪疫病,保障稳定供给。近年来,我国的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成就显著,但是猪疫病的肆虐也成为影响养猪业的一大因素。比如2011年生猪(猪肉)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2010年下半年生猪的蓝耳病导致生猪供给量减少。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但许多规模化猪场或养殖户对疫病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水平仍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饲养管理认识不足,这就为一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留下了认识上的隐患。加之生产上因饲养管理欠佳,卫生条件差,造成猪群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导致猪疫病频发。因此要加强疫情监测,转变观念、精细管理,谨慎引种,安全用料,加强预防生猪疫病,减少疫病的发生,保障生猪的稳定供给。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