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亦庄新城发展中的人口特征问题及策略建议分析

2015-07-16 09: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亦庄新城人口的变化特征
  (一)区域特征
  亦庄新城处于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亦庄位于城市发展新区。2004~2010年,北京总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增加了320万人;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加了186.1万人。非农人口和暂时人口也是功能拓展区多于城市新区。虽然人口增长总量不及城市功能拓展区,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暂住人口和非农人口的增幅在全市功能区最大,其中非农人口增长35%,暂住人口增长6.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发展新区及其重要节点(新城)在总规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的压力,成为来人口的“承接地”。
  亦庄新城常住人口增速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最快。在东部城市发展带中,2005~2010年,亦庄新城常住人口数量增加1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04%。与2005年占1.42%相比,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增加0.62%,是三个新城中常住人口比重变化最大的新城。
  (二)常住人口特征
  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规模翻番。2005年开发区常住人口3万人;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7.3万人。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常住人口增速有所减缓。2000年亦庄新城人口为11.51万人,2004年20.61万人,2010年34.38万人。2000~2004年年均增长15.68%,2004~2010年年均增长8.9%。人口增长主要以机械增长为主。
  亦庄新城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比重高。从北京全市来看,北京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35.92%,亦庄新城、开发区外来人口比重均超过50%。从亦庄各区域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来看,旧宫地区、瀛海地区、开发区外来人口的比重均超过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超过50%,尤其是开发区,外来产业工人占到73.42%。
  (三)产业人口特征
  就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10年,就业人口19.9万人,比2005年的9.8万人增长2倍左右,年均增加2万就业人口,增长率为15.12%。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大学学历以上人员稳步增长。其中大专人员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本科学历人员提高3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下降6个百分点。
  外地从业人员比重上升。2005年、2010年本市城镇职工的占就业人员比重最高。2010年本地城镇职工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达到32.38%,但是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12.89%;外地从业人员(外地城镇职工与外地农民工之和)增长迅速,比重由2005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60%。
  25~44岁年龄段产业工人数量、增幅最大。2010年25~44岁职工11.3万人,占比高达56.91%,比2005年提升9个百分点。离退休人员人数和比重均有上升。
  制造业就业人口最多。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0.8万人,专业化指数3.77。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度略高于北京市水平,就业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业集聚职工最多。从四大产业集聚的产业工人来说,电子信息业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4。其次是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0.21%。2005~2010年电子信息业职工增长2.8万人,比重增长2.68%。生物行业职工增长1万人,占比提升了2.77个百分点。
  二、亦庄新城人口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一)开发区职、住分离程度有所减缓,形成“潮汐式”交通流
  通常用就业-居住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地区职住平衡度的指标。根据2004年、2010年北京市就业人口、常住人口的数据,北京就业-居住人口比例从0.57变化到0.53北京市整体职住分离程度加剧。与此同时,亦庄新城总规实施以来,开发区就业-居住比例由4.31发展到2.72,向职住均衡方向发展。
  从交通出行来看,开发区跨区出行下降了2.1%,区域内部出行增长了4.4%,区域外部出行下降了2.3%。居民工作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近郊县及大兴区和通州区。职住分离形成“潮汐式”的交通流,主要表现为荣华路、成寿寺路、京津唐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道路负荷大。
  造成开发区职住分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开发区形成以工业用地为主的用地结构。产业用地比重较大,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比重较小,而且增速远远低于工业仓储用地,进而导致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从而形成职住分离。此外,人口的增速远远快于开发区配套建设的速度。2005~2010年,开发区常住人口增速为19.5%,就业人口增速为15.12%,而各类用地年均增速低于15%。
  (二)后备居住空间供给不足,区域配给不均衡
  《亦庄新城规划》中,居住用地为18.04平方公里,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8%;而目前开发区范围中,居住用地为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2%。从产业人口住房配套空间供给上看, 土地供给不足,开发区内可用空间有限;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提供的配套住宅空间明显不足。区域配给不平衡,新城规划中原有重要配套居住用地无法统筹。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后,马驹桥、站前区和路南区的部分居住用地从政策上难以统筹考虑。
  (三)开发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的特殊性
  从企业职工的特征来看,开发区具有数量较大的蓝领阶层和年轻的白领阶层。不同阶层的职工对住房具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政策优惠的公租房、廉价房、保障房、小套型自住房等。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建设的集体宿舍或职工公寓、开发区建设的集体公寓、租住民房。从开发区的住房供给来看,住房市场化,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开发区仅有青年公寓和博大永康两个公寓。开发区高昂的房价把职工排除在开发区之外。此外,大部分开发区的居住者在母城就业,进而造成大量的通勤流,新城了交通问题。
 (四)外来人口在开发区周边高度集聚,加大了城市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
  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开发区周边旧宫、十八里店、次渠等地的农民房。租房的原因:企业不能提供宿舍,或者结婚生子对住房条件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又无力购买住房。外来人口租住的村呈现人口倒挂的现象,即外来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十八里店外来人口16.5万人,户籍人口3.6万人,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4倍;旧宫外来人口12.1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倍。
  (五)外来人口需求与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存在差距
  教育资源方面,园区内缺乏 教学质量好的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低中等收入家庭的需求;园区内年轻家庭数量较多,对教学质量高、学费适中的幼儿园需求较大。医疗卫生配套方面,亦庄大型医院只有同仁医院,收费高且服务质量低;就诊效率低,专家少;社区卫生站服务不完善,未能进行分流。商服设施配套方面:购物和餐饮设施少,选择余地小,特别是购买日常必需品距离远,种类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配套方面,园区内大量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活动的场所。交通出行方面,园区内及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公交线路和班次较少,出行不便。
  三、未来人口增长态势分析
  (一)区域发展态势促进新城人口持续集聚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首都优势是外来人口大规模涌入北京的根本原因。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及区域城市化滞后等原因,决定了周边地区在现阶段不仅不能分担疏解涌向北京的人口,而且自身人口大规模流入北京。以亦庄为代表的新城地区在首都人口增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亦庄新城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多。
  未来10~20年,首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北京户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客观上也需要更多的适龄劳动力资源。
  开发区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为人口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发与周边乡镇形成同意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以首都第二机场建设为代表的南城机场设施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来此就业与居住。
  (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新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亦庄新城产业结构的变迁,尤其是三产比重的不断上升,促进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此外,产业类型的高值化将吸引高技术人才,提升开发区就业人员的素质,改变人口结构,进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将不断变化。此外,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也是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首都经济圈外围地区扩散,一方面引起就业人口规模的下降,一方面促进人员素质结构的提升。
  (三)新城功能定位的变迁促使公共服务提升,吸引人口集聚
  亦庄过去的功能定位是工业小区,目前的工业定位是综合产业新城。功能定位的变化将促使住房、公共服务的提升及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的完善,形成多元化的住房类型,完善的商业设施、丰富教育和医疗资源。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来此集聚。
  四、对策建议
  (一)细分不同类型的人口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口的需求,亦庄新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应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构公共服务空间格局来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减少职住分离。
  (二)区域统筹,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人口调控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就业门槛,不断优化外来人口结构,吸引高端人才。与河北等产业功能区合作,将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提升转换亦庄新城的人口结构。
  (三)统筹亦庄开发区与大兴区,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把握两区行政资源整合契机,充分利用大兴区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居住空间,增强后备居住空间的供给。提升开发区周边镇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引导人口空间合理分布。
  (四)建立健全综合人口调控机制
  强化、细化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引导外来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平台,准确掌握人口动态信息。加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强化管理减少外来人口的无序聚集。
  参考文献:
  刘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及生活服务问题规划对策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11).
  林楠.产业集聚对北京亦庄新城发展的促进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08.
  郑丽敏.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