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创新

2015-07-16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市场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客观要求的体现。目前,西部地区的农村市场化并未完全建立,体系依旧不完善,农产品流通受阻,市场信息闭塞。文章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索农村市场化的影响因素,为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市场化;影响因素
   一、农村市场化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农村市场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市场“化”不起来,市场经济体制就建立不起来,农村改革和发展自然也不会有大的进展(习近平,1999)。目前,西部地区的农村市场化并未完全建立,体系依旧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农产品流通受阻,市场信息闭塞。而农民个人而言,适应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对集中机械化大生产并未适应。同时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认为个人干不了大事,能够将自己所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就不错了。城市的快速市场化,打破了过去人为划分的城乡界限,城乡人口存量自由流动,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经济落后的地区向沿海或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流动,造成城乡文化对流与融合。
  市场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客观要求的体现。农村市场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村市场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地区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二是指农村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程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农村市场搭建机制、构建体系的程度;二是能否有效发挥市场功能,使用固有经济活动规则;三是活动主体对市场的规律、特点、方法是否接受;四是市场经济活动本身的开放性、自主完善性、竞争与创新意识程度。
   当前,要融入中央提出的“两带一路”战略布局,促进西部开发,就必须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依托地域位置,把握优势。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往往推广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福建等地区经验,舶来的传统管理体制和方法,已经不能高效的推动市场化发展的进程,表现在“软的办法不顶用,硬的办法不敢用,老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不会用”。这就迫切的需要我们立足本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去寻找当前影响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因素,从制度上创新型的推导一套有效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数据来源、模型设计与结构方程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结构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4年7~9月在四川省犍为县舞雩乡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和走访的结果。从调查范围来看,涉及到舞雩乡9个村1个社区1000名村民。调查对象以该乡域内18岁以上成年农村居民为主,发放文件1000份,回收735份,其中有效问卷592份。问卷包括四个潜在的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行为意愿、主观规范、行为控制)和24个可观测的变量。调查的内容包含农户的基本信息、对市场化的认知、对改善市场经营环境的意愿、就业与转移等方面的内容。测试计分上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的形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5点赋分,得分越高表示可接受程度越好。表1详细地描述了本次数据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模型设计
   模型的设计是以西蒙(Simon)教授的“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条件的,即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寻求的是最满意且难以寻求的最优解。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某种程度的自我约束限制,虽然明白限制存在缺点难以纠正改变,都倾向于做出非理性化的决策。在现实中,为了对某一方面的经济生活现象获得深入的分析和认知,需要引入或强调“经济人”之外的某些特性,这是正常的且应该的(陈美衍,2006)。映射到本文中,也就是农民会考虑市场化对基本生活是否有利、经济权益是否有保障等内容。也可以归纳为“生产”“经济”“价值”三方面的态度对行为意愿的影响。
   为了测试农村市场化的影响因素,课题组认为应该从内外多方面去分析,即在特定外部条件的约束下,考虑农民自身“有限性选择”的成本-收益预期,从而找到解。另,为了探讨农民会采取什么样的计划行动,课题组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变量,探寻三个变量共同作用于行为意愿,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
   行为控制方面,主要考虑个人特性、成本和非经济理性三个方面,12个小项。主观规范这是他人期望对主体特定行为的影响程度。表2是市场化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三)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理论,建立方程。该模式下方程的一般形式为:η=γξ+βη+ζ,ξ为外衍变量,η为内衍变量,γ为外衍变量对内衍变量的作用,β为内衍变量对外衍变量的作用,ζ为内衍潜在变量的误差。
   根据本文需要整理后,具体的变现形式为
  Y1=β21y2+β31y3+β41y4+γ11x22 +γ12x23+γ13x24ζ1
   Y2=γ21x1 +γ22x2+γ23x3 …+γ26x6ζ2
   Y3=γ31x7+γ32x8+γ33x9…+γ312x16ζ3
   Y4=γ41x19+γ42x20+γ43x21+ζ4
   其中,y1~y4分别表示为内衍潜在变量行为意愿、行为态度、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x1~x24则代表24个外衍可观测变量,γ为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之间的载荷系数,β代表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ζ为误差项。
   三、模型的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效度和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我们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由表3可知,本次信度分析采用的是Cronbach’s α系数的验证方式,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时,被广泛认为具有较高信度,Cronbach’s α小于0.35时,信度较低,需重新收集数据。从本次研究的数据验证结果来看,均大于0.9,属高信度,且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各潜在变量的结构效度较好。
 在 软件的分析中,课题组也考察了结果统计量KMO值,为0.98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8147.609,显著性0.000,适合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AMOS17.0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如表4所示。各变量的C.R值均大于2,且在0.95的置信度下显著,说明载荷系数较显著,相关度较高。同时,选用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来作为评价模型好坏的指标,总体拟合情况较好,结果如表5所示。
   (四)方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从分析的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行为态度、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三个方面对行为意愿的载荷系数分别是1.041、1.033、1.176,显著性良好,使得假设得到了验证。生存理性(x1~x2)系数为0.83、0.731,显著性良好;价值理性(x5~x6)的系数为0.897、0.793,显著性良好。说明,广大农民在思考市场化的发展和利益关系时,能够充分的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追求的是市场化对自身价值的促进。
   在具体可观测的24个项目上,农民在对待农村市场化的问题上,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影响,就业的方便程度,工作机会,对家人的照顾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关注度,系数均在0.7以上。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发展所带来的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进程,村民开始对公共文化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子女的教育、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共服务硬软件设施的配套上,越发关注。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农民对于市场化的认知和接受,受到行为态度、感知等多方面的影响,也证明计划行为理论在分析意愿等影响因素时是实用的。同样证明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仅限于经济学中的农民利益的保护和社会学上社会公平的观点,也包括非经济理性,例如对家人的照顾,对劳动的热情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也较为重视。
   农村市场化,是要求农村的所有经济活动均要以市场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作为客观要求,建立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针对本文结论,给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新农村文化,教育和引导农村转变传统观念,改变固有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发展,不是政府或单个组织团体单方努力就能达成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农村市场化的意义和必要性,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教育和引导,加强宣传,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的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打造市场化典型人物和事件,塑造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促进农民对市场化的认知。
   第二,在市场化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市场主体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和从事农产品交易、服务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的主体,应该自觉的担负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首要责任。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虽然不是市场的主体,但市场经济需要由宏观调控,把握健康发展的方向。从实践来看,市场化建设不仅是让市场主体按照各自需求自由交易,还包括体系、机制的建设,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发布等内容,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跟进,加大投入。
   第三,认清农产品市场特点,确保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作为市场的特殊商品,具有比较效益低、附加值不高、保质期限短、生存所必须等特点。不可能同其他商品一样,完全进入市场流通,通常会受到国家特殊政策的保护。目前,农产品没有建成全国统一的销售市场,地区间交割的信息不流通,往往会导致市场供求信息的短缺和失真,不利于种植规模控制。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农产品市场具有销售期短、信息及时性、销路可靠等特点。只有认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才能搞好市场化的建设,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参考文献: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中国市场,2001(06).
   陈宗胜,陈胜.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经济学家,1999(03).
   高珊,黄贤金.农村市场化对农户耕地流转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流量不断增大。因此,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最近笔者组织人员对云和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云和县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云和县位于浙南山区,人口11.24万,面积984平方公里,辖170个行政村。1995年云和县组建成立了“云和县农村审计室”,与县农经站二块牌子、一班人马,日前全县有兼职审计人员15名,其中乡镇级兼职审计人员10名,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2005年前主要开展群众信访反映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审计。2006年开始,根据浙江农业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万村审计”活动的通知》和村级财务实行“三年一轮审”的要求,云和县全面开展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到2012年年底已基本完成第二轮的“三年一轮审”的审计工作任务,共审计275 个单位,资金总额27500万元,查处违纪单位18个,违规违纪金额1365万元,先后有 15 人受党纪处分, 3 人受刑事处分。农经审计工作的开展对防止农村腐败滋生和蔓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二、云和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云和县于2005年成立“云和县农村审计室”,与县农业局农经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无人员编制、无工作经费,审计人员全部为县农业局的农经干部和乡镇农经员兼任。农经工作本身就任务繁重,还要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工作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审计人员职责不明确
   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出纳业务委托乡镇(街道)代理,相当一部分乡镇农经员兼任代理会计或出纳,同时农经员又兼任审计员,从而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
   (三)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村级财务审计错综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而且还应熟 悉相关制度和法规。目前县乡两级都缺少业务精通及技术过硬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审计事项单一,仅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真实性的检查上;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仍然以事后手工查账为主、依靠账务核对、盘点等方法来实施,其监督力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审计程序不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县乡两级农经人员,但都是兼职的。时间和精力的局限使审计工作在审计方法和程序上往往达不到要求,审计欠深、欠细,审计调查、延伸审计等手段用得不够;对审核中发现的疑问,如工程项目建设、招待请客送礼费用等无法详尽。因此,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使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审计执行不到位
   农村审计机构在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中,由于执法主体较弱,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阻力较大,困难重重。农村审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权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出具审计意见书,很难对审计决定意见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这无疑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加上近年来省市下达给县里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每年要审1/3的行政村,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量大难免会出现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三、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审计监督体系
   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领导,纪检、监察、审计、农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县级农业部门必须单独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乡镇(街道)应整合力量,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本乡镇(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审计机构不得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合署设立,与其他如纪律、监察部门合署设立的应明确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和承担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重点对农村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严谨、客观公正的农村审计队伍。同时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使农村审计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三)创新内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要不断提升传统审计办法,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系统,尽快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不断拓展网络功能,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与农村审计监督有机地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内部审计的效率。要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向动静审计结合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逐步形成农村经济内部审计的全程监控。
   (四)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促进审计规范化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前要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审计方案,下达书面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审查和核实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记录和有关证明材料要有规范的文书格式,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对审计发现有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要严格执行《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审计结果执行到位。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地开展农村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徐东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研究.河南农业大学,2009.
   赵淑华.论内部审计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财经与管理,2012(04).
   俞乒乒,汪建杰,曾丽纳.农村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的比较及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鉴秀霞.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科技信息,2011(18).
   (作者单位:廖少兰,浙江省云和县浮云街道;刘加盛,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马连福,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政府)12(07).
   王霖野,方伟,张昆.推进海城市农村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07).
   张杰.西部农村市场化的困境分析及其对策思考.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