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通过分析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效、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示范区建设的新思路和主要工作任务。
桂林市是农业大市,有农业人口399万,耕地面积496.63万亩,水田面积389.96万亩,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43.88亿元。其中水果、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生产在广西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桂林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就资源禀赋而言,桂林市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1],谭善梅认为,桂林应当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特色现代农业转变[2]。
2014年,广西启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桂林市规划了29个在2016年以前建设的市级以上示范区,目前已启动了15个示范区的建设。至2015年底,兴安县、荔浦县、阳朔县等3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区,全市9个示范区已获市级考评认定。示范区建设提升了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拓展了农业功能,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了农村改革新办法。但是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1 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1.1 主要成效
1.1.1 促进农民增收 示范区主导产业突出,集成和推广了一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通过示范区建设,增加了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核心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荔浦砂糖桔核心示范区涌现一大批种植收入超几十万元、百万元的致富领头人,其中年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户达12户。
1.1.2提升发展水平 示范区通过实施自治区级、国家级标准园建设,全面实行了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更规范。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向示范区内农技人员和农民传授种养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集成和推广了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生产技术更先进。示范区强化了技术装备的投入,包括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示范区信息网络设施完善,设施更现代化。
1.1.3 拓展农业功能 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把示范区的创建与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特别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通过拓展示范区的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挖掘乡村景观、文化和地方特色,利用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促进了休闲农业发展。阳朔县引进深圳企业成立百里新村旅游投资开发(深圳)有限公司,与桂林华天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2015年示范区已接待国内外旅客10多万人次。
1.1.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载体,推进“绿色村屯”创建,抓好“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突出乡土特色、综合整治提升示范区内乡村风貌,实现“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农舍变旅馆”,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涌现出恭城红岩村,荔浦柘村等一大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缩影。
1.1.5拉动“带状”经济发展 通过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示范区所在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了“带状”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荔浦至修仁沿国道线20多公里长的万元增收示范带”,“沿灵渠南渠水路30公里长的休闲农业示范带”,“漓江西岸百里新村沟域经济带”,“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等“带状”经济发展雏形。
1.1.6探索农村改革新办法 将示范区建设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互联网+农业”、农村土地确权、城乡一体化发展、文化旅游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相结合,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不断发挥农村改革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的作用。
2基本经验
2.1规划先行
结合桂林实际和原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逐一逐点进行高标准编制规划,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建设依据。制定了《桂林漓江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湘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桂林资江流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桂林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桂林市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通过《规划》实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优势品种集中到优势区域规模发展,打造了80万亩高山蔬菜、100万亩优质粮、200万亩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每个县基本上都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和1~2个主导产品。
2.2农旅结合
把示范区的创建与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特别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兴安县利用灵渠(南渠)水路贯穿葡萄核心示范区的优势,沿20多公里长的灵渠(南渠)两岸建设休闲绿道,打造现代休闲旅游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特色旅游路线,把多年形成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串联整合起来,形成“景观相随、景随步移”的农业休闲旅游格局。阳朔县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示范区内的七仙峰乡村旅游生态园集茶文化体验、餐饮、住宿、摄影及休闲旅游一体,沿途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民居旅游、休闲度假山庄、摄影基地、乌龙泉石头城、金桔采摘园等。
2.3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加强示范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农村的设施化、现代化,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结合正在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把示范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示范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3问题与挑战
3.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未能充分挖掘与农业产业配套衔接的加工、流通、餐饮服务业等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滞后。示范区以销售原料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入驻的企业自主品牌不多,尤其是名牌产品更少。4个自治区级示范区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几乎没有精深加工。
3.2 经营组织化程度不强
农业经营组织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要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桂林市虽然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169 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089个,但入驻示范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少。阳朔金桔、荔浦沙糖桔、灵川葡萄等3个示范区总共只引进3家企业及10家合作社。
3.3 人才、技术缺乏
示范区人才、技术支撑力不足,有的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示范区建设质量。农业科技人员明显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等问题,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无法应用于生产一线,很大程度制约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的进一步提升。荔浦县共种植沙糖桔30万亩,由于部分种植户种植技术不高,施用化肥太多,使沙糖桔品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4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县级财政普遍比较薄弱,各示范区的财政投入较少,投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有限,一些县只进行了少量的资金投入甚至没有投入。政府在引导各涉农项目向示范区倾斜过程中,因资金整合投入需多部门、多渠道,在进行具体整合、协调使用操作时有一定难度,而且各项惠农补贴品种也较为单一,多样性不足。荔浦县沙糖桔示范区2014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但休闲观光基础设施资金仍然缺口约5000多万元。
4思路与任务
4.1 总体思路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特色兴区”的原则,结合桂林实际和原有产业基础,强化运行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经营产业化,坚持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与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特别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可复制推广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4.2 主要工作任务
4.2.1创新体制机制 示范区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托管服务、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互换耕作等方式,推动流转一片土地,带动一个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创新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向他们推荐优质示范项目,支持开发“一对一”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特色化、差异化服务模式。
4.2.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撑力量。严格按照《桂林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实施意见》要求,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4.2.3抓好资金整合投入 创建示范区,资金投入是关键。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示范区,加大示范区的水、电、路、通信等建设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撬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示范区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持续扶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加大示范区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策划,拿出好项目、好政策、好环境、好服务,尽全力吸引市内外资本投资桂林、建设示范区。
4.2.4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先进适用科技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加强队伍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提高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依托重大人才和重大科技项目,吸引、选拔、培养农林科研拔尖人才。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以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负责人为重点,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亟需的带头人队伍。
作者:廖云云 来源:吉林农业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