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浅谈新媒介技农村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进阶性作

2016-04-11 14: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村圈层文化的特性与传播渠道的选择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圈层理论”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类现象的解释与指导。城市是圈层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辐射范围。以主城区为中心,最近的外围是城乡结合部,再向外扩散便是广大农村。既然是“圈”,便意味着外围的向心力。因此,农村圏层的文化发展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以主流的城市文化为中心,不断地增加发展中的向心力,形成宏观上的有各自特点的凝聚性。

 

  各类媒介因此传播特点不同,其所吸附的人群也不尽相同。在传统媒体接受程度上,可以有这样的三种划分:

 

  最易接受:视听媒介。

 

  影视媒介之所以是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渠道,源自于其作用于人体感观的便利性。视觉、听觉,是动物感知世界的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小到孩童,大到耄耋,均能从视听媒介上找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文化普及过程中,最常使用的便是此类媒介。

 

  较高级:报刊媒介。

 

  报刊类媒介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模式,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普及面也相当广泛。报刊类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信息的传播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报刊类媒介的接受率是低于视听媒介的。因为,报刊类媒介的内容识别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至少得识文断字,具备基本的译码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解读报刊文章远不如看电视、看电影那样容易接受。

 

  最尚级:书籍。

 

  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必须主动寻求知识的人群,书籍是他们的媒介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书籍内容层次不一,有简单易懂的绘本和故事,也有艰涩高深的思辩类文章。书籍虽不是定期发行的媒介,但其具备大众传播的性质:专业机构出版、产业化运营、受众广泛且难以框定范围。由于书籍的价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今后,主动接触书籍对于偏远地区、贫穷人群来说将越来越困难。

 

  第五次传播革命发端以来,互联网渐渐成为了可以与传统媒体齐头并进、甚至超越传统媒体发展的传播渠道。以PC、手机、平板电脑等为载体的新媒介,以革命性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尚处于继续开发、继续突破的状态。新媒体可以兼容传统媒体的所有信息产品,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均可以做为新媒体上的内容。可以说,新媒介具有全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应用的潜力。在广大农村,新媒介尚未全面普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理念层面与操作层面。农民的知识程度总体上不如城市,对于新媒介的接受,从理念到操作都需要更新和学习。

 

  二、新媒介在农村文化传播工作中的核心优势:符号与内容的多样性

 

  新媒介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定义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都属于新媒介的范畴。如前文所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全力扶持。得到推广之后,新媒介的优势将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上发挥出自己重要的作用。

 

  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研究要素。其中,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即媒介信息产品。无论采用怎样的介质和方式,内容永远是竞争力的核心。如前文所述,新媒介的内容整合了传统媒体信息产品的所有特点,传播符号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也能够通过各类链接和庞大的数据库来做到各取所需。

 

  在广大农村,文化事业的元素是需要多样性呈现的。农民朋友们的知识水平整体上低于城市人口,对于知识性内容的需求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将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整合于新媒介中,有文字、有图示、有视频,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捜索数据库。

 QQ截图20160411144800.png

  三、新媒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进阶性效果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新媒介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在不同的载体上,可以承载不同特点的内容。新媒介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先进文化的内涵深刻地印人群众心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街头巷尾经常会看到这十二个词语。但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广大群众对这十二个词语内涵的解读大多都只是浮于表面,甚至于不知所云。先进文化的精髓需要用适当的方式来编码、用适当的方式来进行推广与传播。采用新媒介技术来传播先进文化,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效果的优化。

 

  (一)解决认知问题——通过电子屏,播放优秀的宣传视频

 

  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确定到确定。这是传播效果理论中,较浅层次的效果达成。农民群众很少主动去关心文化层面的事物,在经常接触的广播电视媒介中,由于后者越来越着眼于经济利益,也很少去做公益性的文化推广。新媒介传播平台,由于其内容含量大,方式多样,在解决从无到有层面的问题上,能够有许多种手法可以尝试。

 

  农村的文化广场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大多数地方,利用文化广场,在其中建造大型户外电子屏,并且在固定的时间播放优秀的宣传视频,这项举措将吸引很多农村群众的注意力。电子屏也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呈现的,国家在这项投入的软、硬件建设上需要相当大的力度。财政相对富裕的地方政府可以率先进行此方面的建设。由政府把关,制作优质的宣传片,要求村委会必须按时播出,并由乡镇一级管理机构检查播出的时间与数量。通过反复的播出,先解决村民“由不知到知”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由专业的机构根据十二个词语的内涵,制作主题明确的宣传片、纪录片、微电影,是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去实施的推广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拍摄制作的重要性居其次,首要的重点是片子的脚本。此类电视片有一定的长度,可以说,在卫视播出的可能性极小,地方台有可能应地方政府要求而适量播出,但是个体观看的效果不如聚集在广场上共同观看。以公民素养中的“友善”为例,从概念上讲并不复杂,但是“友善”要怎么做到呢?通过以此力主题的微电影,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个行为上的示范,“手把手”地进行二次敎育,做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广泛搭建无线网络,鼓励农民使用手机社交软件

 

  要想应用新媒介,有一个前提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民群众中,用智能手机的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问题。可以参照“家电下乡”的模式,将智能手机以一个低廉的价格推广给广大群众,并且在农村社区范围内,免费使用win网络,其中产生的成本问题,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这样一来,手机媒体将不再是农民不可企及的信息传播工具。以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为例,最开始只流行于年轻人之间,随着智能手机在城市各个年龄阶层之中的普及,外加子女的鼓励与指导,中老年人也开始流连于微博、朋友圏、微信群之中,不仅填补了空闲时间、扩展了社交面,也缩短了年龄层形成的信息量差距。农民群众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但是他们自己也有在外读书工作的子女、亲友,以微信这样的可以免于打字的联络工具入手,使大家懂得如果在WIFI环境中使用语音、视频,在社区内形成小圈子、联络群,将是比较适合于广大农民初步接触新媒介的有效途径。

 

  然而回到这一举措的前提,即是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按照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的布署,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如果2015年能够实现预期目标,这对农村的文化事业来说将是跨越性的发展。各类文化产品的创意与推广将迎来黄金时期。

 

  (三)鼓励农民成为传播主体,参与传播过程

 

  农民群众通常都是作为基层受众的一份子存在于传播链条中的。各类媒体上也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版块。然而,与农民人口的总数相比,针对性的信息产品数量与之不成比例。考虑到时段和版面因素对广告收入的影响,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取舍很难再有突破了。新媒介的海量资讯不仅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新媒介方便、易操作,可以使农民在其中担当传播主体的角色,实现自己的媒介接近权和传播权,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愿望。

 

  利用微博传播,注册一个微博账号,自己便拥有了一个小小的传播平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均能够方便、快捷地进人大众传播渠道。沟通不畅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可以籍此缓解。此外,农民群众在有了传播意识之后,经过技术学习,可以真正用农民自己的视角将农村风光和农村生活呈现出来。例如,农业的相关知识、农村传统习俗、农民的曰常生活等内容。这些传播内容的素材海量,表现形式多样,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在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农民群众将进一步理解传播技术与传播过程,继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