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2015-08-03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自20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自然旅游资源得到迅速的开发和利用。时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时尚之所以备受人们推崇,是因为自然中的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和陶醉。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可见自然承载着审美的价值,从而赋予人类、更主要的是赋予旅游者一种神圣的到的使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要保护这些参天的莽莽森林等生态景观,因为这些给予我们没的同时也承载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的美。
1998年中国人和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100个自然保护区调查时,就有82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展了旅游经营。当我们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旅游资源也随着遭到破坏,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们呼吁全社会建立一种善待自然的新的伦理态度,我们必须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经验和新的伦理情谊关系,从我们人类的内心深处尊重和爱护大自然,只有这样与真正的亲近大自然的旅游,人们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热爱环境、保护自然。
环境伦理学关注人对自然的道德态度,倡导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态度。我国古人在游历大好河山时就流露出了人类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的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的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可见植树造林,爱护自然的行为徐霞客大为赞誉。在游览桂林帽儿山的白岩洞时,徐霞客看到“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不由的发出“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的愤慨,表现出对破坏自然美景的不满。在其作品《徐霞客游记》中也常常流露出他以景为友的思想,当他出发“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结果途中“与江郎为面,如古人再晤”,与自然景观的再见恍如老朋友再聚,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历经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游记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东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大背景下,有其自身的内涵特色。我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整体自然观。游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人和天地万物不知不觉的、鬼斧神工的合而为一。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我国古代游记中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才能茁壮成长,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才指导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不是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
古代皇帝每年举办木兰秋狝时,都有着严格的保护制度。自康熙至嘉庆的历代皇帝,包括从未到过木兰围场的雍正帝都曾严令到“民人不能滥入”“禁樵牧”“禁伐殖”,并派八旗兵严加看守;还进行了有计划地围猎,每次秋狝只择其中的十余围进行狩猎,其余众多围则是休养生息,令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恢复;不过猎,不滥猎,在每次木兰秋狝时都严令随行军骑“遇母鹿幼兽一律放生”,设围时留有一缺口,令年轻力壮之兽得以逃生。每次围末,“执事为未获兽物请命,允其留生繁衍,收兵罢围”。这也正是以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的最早的保护生态的观念。中国古代强调人类不仅要尊重自然,而且要像关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关爱其它生命。
生态旅游虽备受人们的推崇,但伴随而来的就是不断恶化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当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的光环日趋暗淡时,我们应从古代游记中体会到环境伦理学思想对今天以及日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哲家都倾向于将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让人从“小我”中超越出来,通过“大我”,人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生命共同体整体及内在的每一个生命存在。
在对待旅游资源的态度上,人类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出发点和动力,视自然为自己的对立物,以技术为中介,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自身旅游享受。正是这种观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天平开始倾斜,出现了很多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以满足人类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经营运作和规划开发。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还是为了更合理的保护旅游资源?是一味的满足眼前的利益,还是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的发展告诉我们,在对待自然的道德态度上,单纯靠理性是难以完全说服人的,人们的环境伦理观的确立更多的是需要靠观察的、情感的、体悟的。让人们在旅游中去认识和感悟生态之美,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美的情感,无疑将会改变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和持久的影响。试想,如果从这一层面来认识,我们将会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是我们本源意义上的精神家园;而破坏环境、伤害动植物生命,不仅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是伤害自己的生命本性。如果我们能领悟到这一点,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生态伦理就会转化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保护环境就会转化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龚胜生.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J ] .旅游学刊, 2007(03)- 0026-05.
[2]陈红兵.旅游是出于人内在本性的需要[J ].人与自然,2006 , (11) :38 - 42.
[3]王国聘.对生态美的体验是践行旅游环境伦理的情感基础.[J].人与自然,2006 , (2) :54 - 58.
[4]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张亚楠( 1984.8--),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主要研究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吴红娜(1981--),保定学院 资源与环境系 助教 主要研究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