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2016-03-03 16: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生态旅游的科学含义

 

  生态旅游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洲人提出的1980年,美国学者豪金斯在其编著的论文集《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中收录了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题为{〈由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的论文^该文率先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主张将旅游者与风景、生活方式、氛围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并不破坏它们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献中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并得到了1986年墨西哥第一次国际环境会议的确认。从此,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可满足旅游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1988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作出解释,说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领域,尽情考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它是常规旅游的一种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对生态旅游研的深入,中国学者也参与了这方面的研,并于199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对生态旅游的产生原因、科学含义、规划管理以及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讨论。对生态旅游含义的主要说法是: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此其一。

 

  生态旅游是以享受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使人们更加热爱和自觉保护大自然气此其二。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并负有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其中,森林旅游最为广大旅游者所钟情此其三。

 

  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是一种求知型的高层次旅游活动;而不应把生态消费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获得经济收益®。此其四。

 

  生态旅游应正名为生态保护旅游,通过生态旅游,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参与环保活动、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进一步完善;而缓解和消除旅游与环保的矛盾,则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宗旨(⑤。此其五。

 

  生态旅游是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基础,适度开发为原则,最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行为®。此其六。

 

  上述国内外学界对生态旅游的种种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有几点却比较一致,即:生态旅游具有保护性,保护较好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生态旅游的对象是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旅游,可使人接受生态教育,获得生态知识,优化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旅游具有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趋势。据此,可将生态旅游的含义概括为:

 

  生态旅游是指,为缓解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人们到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欣赏生态景观,感受生态氛围,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融为!#,良性互动,共同受益的活动。

 

  在这一定义中,缓解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生态旅游的目的;欣赏生态景观,感受生态氛围,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和实质;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良性互动,共同受益%是生态旅游的归宿。

 

  二、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生态旅游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类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发明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急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在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欢呼声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人类呼吸的氧气来源于空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所致。每个成年人每天需要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为之提供0.5公斤的氧气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植物稀疏而人口稠密;加上人类生产、生活和交通大量消耗氧气、排出废气而造成的空气不洁,往往使人感到室息。

 

  中国是个淡水资源不富有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己经超过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不经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水质,超出了水的自净能力,致使一些城市水荒加剧,己成为一大社会难题。

 

  环境的污染,致使食物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化肥、农药、激素等制品的广泛使用,更使现代食品与天然食品存在较大差距,对人体健康不利。之所以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生长或人工速成的食品遭到冷落,而曾被人们视为杂粮粗粮、山毛野菜的食品变为时尚,其原因就在于此。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声音,因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而妨碍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被称为噪声或噪音。它使人精力分散,心烦意乱,持续疲惫;它损害人的听力,甚至可使原本听力不错的人变成聋子;它还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障碍大脑传递信息,影响青少年智力发育;它同废气、废水、废渣一样,并称为现代城市四大公害之一。

 

  与曰倶增的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往郊外堆积而造成的垃圾围城现象,是中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垃圾的随意堆放,往往臭气难闻;压实掩埋,既污染土壤,又污染水体;就地焚烧,不仅加重空气污染,而且直接毒害人体。目前虽有科学处理垃圾的技术,但由于缺乏筛选分离垃圾的习惯和科学处理垃圾所必须的经费,使得先进技术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城里人仍然被垃圾围困。

 

  向往美好是人类固有的自然属性,追新猎奇是人们流动的客观规律。在这自然属性和客观规律的支配下,人们设法适时避开烟雾笼罩、交通拥挤、污水横流、噪音充斥的现代城市,回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呼吸新鲜洁净、没受污染的空气,感受鸟语花香、清风朗月中的诗情画意。这是旅游活动勃然兴起、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强调旅游开发,忽视环境保护,是传统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无烟工业的旗帜下,传统旅游产业正走着工业发展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如:

 

  旅游交通的频繁和现代旅游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质污染加剧;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宿、野营以及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施暴行为,造成枪声阵阵,山火四起,威胁着一些珍禽异兽和稀有植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使之成为餐桌上的佳肴美味;旅游者接踵而至,大大增加了生产、生活垃圾,加上一些人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的不良行为,致使旅游接待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荡然无存;旅游开发经营者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大兴土木,开山辟地,滥砍滥伐,乱建设施,致使物种灭绝,水土流失,不仅加剧了三废污染,而且破坏了原有景观的自然布局,把好端端的游览胜地糟蹋得不像样子。

 

  旅游需要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煦的微风、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水域、绿色的大地。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与之相悖,往往使旅游者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是旅游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生态旅游产生的重要原因,更是生态旅游遵循的根本宗旨。

 

  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生态环境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完全归咎于旅游显然不对。然而,因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而使生态环境受损,却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己被砍伐1/2致使那里的大象和老虎不是向緬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20世纪末对中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显示,全国己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中国人与生物圏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发现,存在垃圾公害和水体污染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4%12%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中心主任张广瑞教授曾把生态旅游及与此相关的几种类型的旅游做过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旅游是针对大众旅游提出来的。这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大众旅游,旅游人数较多,旅游线路熟悉,经营者常采取薄利多销的方针;而生态旅游,目前旅游人数较少,旅游线路生疏,旅游产品新颖(为满足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特殊需求而设计的)经营者对旅游者的关注不是量而是质。目前生态旅游是少数人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在中国西部,洁净的江河源头,茂密的原始森林,碧绿的高山湖泊,神秘的荒漠戈壁,幽深的峡谷溪流,宁静的民族山村,由于地处偏僻,鲜有人迹,其生态系统原本是比较好的。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势必污染旅居地的自然环境,冲击那里的传统生活方式。

 

  因此,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既应当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又应当有自觉的环保行为;旅游开发经营者是商人,更是生态环境卫士,既要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和自己的经济利益,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完好无损。

 

  其次,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旅游的区别在于,自然旅游注重以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游人,而生态旅游却承认自然资源自身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强调旅游开发经营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保护有所作为。比如,狩猎旅游可称之为自然旅游产品,但它却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为生态旅游所禁止;而观鸟旅游虽然是生态旅游产品,但它必须以不干扰破坏鸟类的生存环境为前提。

 

  第三,生态旅游是由自然旅游发展而来的。它最初只限在自然领域。后来人们把生态学的概念从自然生态学向社会生态学扩展、延伸,生态旅游也随之从自然生态旅游向社会生态旅游扩展、延伸。现在,当人们提及生态旅游时,既包括自然领域,也包括社会文化领域。因此,原本针对自然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对社会文化领域同样也是适用的。再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中国的自然经历数千年文明的熏染,早与文化融为一体。四大佛教名山和五大道教名山,己将自然与文化融合得难解难分。有的学者指出: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相反,应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能以牺牲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代价,相反,应通过生态旅游,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和整理这种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提并论的说法是值得称道的。

 

  三、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而旅游资源的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危机。其中,政策失误和市场失范所导致的不合理开发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其重要原因。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既可源头控制,又能末端治理,有防有治、防治结合的资源环境对策体系.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分别构成生态旅游的主体、媒体和调控体系。他们都应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生态旅游视为可持续旅游;使这种旅游发展的结果,不仅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反而对保护资源环境有利。旅游管理部门、资源环保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尤其应强化资源环保意识,自觉树立经济建设与资源环保一体化的观念,开阔视野,科学决策,推动经济建设与资源环保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生态旅游既关心人与人的关系,也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彼此平等、相互协调、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从本质上说,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儿。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具有决定意义。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美化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者必须以生态环保为前提,以生态环保为己任,以生态环保为归宿;把节约旅游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美化自然环境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人与人更应当是一个彼此平等、相互协调、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展理论,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是综合性的,既包括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又包括对资源环境作为发展潜力的维持;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发展应当受到限制,既不允许当代一部分人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利用资源环境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不允许滥用和破坏资源环境而危及后代人发展的根基。因此,生态旅游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严格规范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把为他人、为后人而节约资源、美化环境视为极其高尚、无限荣光的事;把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滥用和破坏资源环境的思想和行为看作可耻和犯罪。

 

  其次,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致使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旅游资源损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环境无价值的观念和缺乏应有的政策法规。因此,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是生态旅游的当务之急。资源环境既有其自身的价值,也对人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要尊重资源环境,爱护资源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政策法规中,与相关政策法规互相衔接、融为一体,成为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政策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立法方面,应对资源环境价值、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明确资源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机制。要把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放在首位。旅游规划应在对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以确定资源特色和保护范围;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精心设计生态旅游产P品做到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高度统一。实施项目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坚持有效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把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把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旅游及其它经济社会政策法规和管理中,使各项政策法规既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又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规律;既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也注意经济社会的承受力。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与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并举,把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纳入旅游核算成本,由开发者支付,使开发行为趋于合理;制定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收生态保护税,实施生态环保义务制,规定对旅游区有影响的特别是到旅游区入住的企业提供污染防治设施或支付必要的污染防治费;旅游产品的定价,既要考虑开发建设费,又要考虑消耗资源的补偿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费,力避旅游产品定价过低,导致旅游区的过度消费超出环保承载力;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保护资源环境政策法规时所必须考虑的。

 

  第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一是要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控制。明确界定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旅游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政府对景区统一规划后,应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30~50)内的开发建设权和经营收益权。此举,既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制和效用发挥,又能避免政府官员任期的政迹工程短期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还因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而能集中精力依法做好旅游规划的审批,严格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建立并强化旅游资产和生态环境的管理机构,代替国家对国有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有关旅游资产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并组织监督实施;组织对旅游资源资产的调查统计,编制旅游资源资产的明晰表格,责任落实到人,负责动态管理;通过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偿转让旅游资源资产使用权,并对旅游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国有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调查旅游资源的毁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限期有关方面补偿和修复,依法惩罚相关责任人;对那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濒于灭绝的自然生物旅游资源,国家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则应在文化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协助下,直接行使所有权的经营管理,并坚持谁损毁、谁赔偿,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征收的生产生活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治理费应高于环境破坏损失和治理恢复所需要的成本。

 

  三是要制定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旅游景区管理秩序。如:在景区大门口建停车场,外来车辆改用电瓶车、马车、山地车、观光巴士或风力水力等自然能源交通工具进入景区景区生活从燃煤向烧电过渡,使用太阳灶或节能型环保灶具;用沼气化粪池处理生活粪便污水,污水处理场建在景区外围;在入口处建游人中心,让游人入景前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了解生态环保知识,并免费将垃圾袋发给游人,让他们把自产的垃圾带出去;在各景点设科学解说牌,在门票、导游图()上增加环保注意事项和生态旅游知识,让游人自觉约束自己行为;坚持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的方针,在设计旅游线路、筹划游览项目时,避开生态脆弱敏感区;住宿设施要就地取材,在造型、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周围环境互相映衬,协调一致;餐饮也要采用当地原料和烹饪技艺,吃有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购物商店应出售融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于一体的旅游购品,但决不出售影响当地资源环境的土特产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