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解决中关贸易差额问题不能只盯住中国的汇率水平。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美应在加强磋商的基础上,分别出台措施缓解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汇率机制;政策选择
1 解决世界经济矛盾的着眼点既不能盯着中国汇率,也不能完全依靠美国的调整
过去的十年,中国占美国总体贸易逆差的比重一般在20%~25%的区间浮动,2007年的比重比1997年还有所下降。尽管2001~200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的比重上升了4.68个百分点,但同期美国与日、韩、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的比重下降了7.06个百分点。而且,虽然美国与东亚、东南亚的贸易逆差额上升,但比重也在下降。可见,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全局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
2000~2007年,中国与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增加了78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却增加了350亿美元,加上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中国2004年的贸易顺差仅比2000年增加80亿美元。
进一步看,外资企业可以解释中国对主要国家贸易差额的70~80%,中国贸易差额是全球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尤其是亚洲国家产业链转移地结果。1999年,中国为出口加工目的而进口的产品中,25%来自日本,20%来自中国台湾地区,20%来自香港地区、新加坡和韩国。wWw.133229.coM但只有5%来自美国,7%来自欧盟。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有26%直接销往美国,如果加上经中国香港地区转出口的产品,美国的份额可能略微超过30%,欧盟则分别是14%和19%。这表明,中美贸易失衡事实上是亚洲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造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即美国的高消费和亚洲地区的高储蓄,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后,生产分工模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汇率水平。因此解决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眼睛不能光盯着中国的汇率水平。
脱离盯住汇率制度,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进一步看,中国贸易差额是全球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尤其是亚洲国家产业链转移的结果。中美贸易失衡事实上是亚洲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造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地区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即美国的高消费和亚洲地区的高储蓄,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后,生产分工模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汇率水平。因此解决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眼睛不能光盯着中国的汇率水平。
2 各国经济货币领域的合作是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问题的无奈选择
如果中国将借给美国的部分资金用于国内发展,可以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当然,美国经济的衰退,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因此,美国应认真反思自己的经济政策,主动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货币磋商,而不是简单地往国际社会转嫁国内的经济矛盾。就具体合作内容而言:
2.1 在实体经济方面:经济结构调整
既然短期内改变世界经济失衡、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当今应加大世界经济两大引擎中国与美国的协调,防止经济衰退,为双方经济结构乃至世界经济结构的根本调整赢得时间。近期,中美应在加强磋商的基础上,分别出台一些措施缓解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从国际的视野进行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应该而且有能力,共同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美国应逐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市场利率,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美国目前有能力通过缓慢地结构调整解决美国经济的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大国的责任。中方决策者应清醒认识,汇率之争是国家利益之争。g20北京会议美方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效率,但这仍不是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措施。
中国要放在国际视角下解决好中国的汇率问题,不仅仅是水平问题,也不仅仅是机制问题,是涉及中国结构调整和诸多方面改革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1)进一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内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且外汇储备不高,为了控制外汇风险,国家采取了严格的资本、外汇管制,严格限制外汇资本的流出以及各市场主体外汇持有量,将大部分外汇资源集中于国家。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市场主体大量合理的用汇需求被强行压制。当前,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有可能从体制的角度重新思考与安排各项外汇管制政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市场主体各项原先被压抑的合理外汇需求,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重新将外汇资源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布。
(2)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无论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看,还是从保证当前我国汇率机制改革成功的角度看,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我国仍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但我国在具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重性质的贸易融资方面,资本管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对非居民在中国境内个人购房、买商业地产资本投资性质的外汇收支没有任何管理办法。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外资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都有不同程度限制的背景下,我国却使境外“热钱”通过上述渠道大量流入境内房地产。“管住了前门,但未管后门”,进一步给人民币升值制造了压力。因此,我国一方面要调整国际收支的统计方式,区分居民和非居民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资进入房地产状况的监测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加强海外房地产资金流人的监管。进一步细化对于流动性资本跨境移动的管理。根据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资本有限流动的进展,有必要时采取跨境资本交易税和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以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
(3)坚持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顺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当前应在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基础上,坚持引入外资的战略性安排,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在此方面,一方面要加快改善国内融资体系和放开境内各种市场化融资工具的限制,另一方面要政策导向企业,中国境内不缺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减少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替换后的收益代价。同时,还应重新审视中央与地方引进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平等“国
民待遇”,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运用好货币对冲操作手段。
针对中国近期出现“松货币、紧信贷”局面,信贷增速在下降,但市场货币宽裕,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低,对冲成本下降,而且鉴于间接融资为主格局变化的缓慢性,对充分关注中国经济2006年下半年乃至2007年经济周期中可能出现下滑的中国中央银行来说,提供了进一步运用好货币对冲操作的空间。中央银行对冲操作手段的灵活艺术运用和经验的积累,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目标的实现。
(5)增加双边贸易协定,提高亚洲区内货币的结算功能。
近十年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区内贸易比重越来越高,但即使是纯粹的区内贸易,其结算货币主要使用美元。在各国基本盯住美元的结算货币安排下,有助于降低各国之间的汇率波动,有利于区内贸易的发展。然而随着区内各国汇率与美元的固定关系弱化,无序的浮动并不能保证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不利于区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中国已与大多数东亚国家建立了双边贸易协定,完全有余地进一步扩大与亚洲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贸易协定,并推广到多边、区域贸易协定,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内贸易中的结算功能,或者如本文最后所述,进一步探讨东亚货币体系的安排,减弱美元汇率不稳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保持人民币在体现市场供求原则下保持基本稳定的另一战线上的重要思考。
与此同时,加快调整原先控制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制政策。统筹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市场策略与海外经济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当然,这种调整仍应服从于整个资本帐户逐步开放的战略,放松企业“走出去”管制绝不能简单等同于资本管制的完全放开,要防止人民币预期发生反转时,国际游资利用制度漏洞的大量外逃。
2.2 货币体系方面:逐步增强世界货币发行的约束
第一,从方向上看,全世界应建立一个非国家货币主导的货币体系,逐步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过渡到多个货币共同竞争的货币体系,最终达到建立一个非国家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对作为国际货币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减弱世界货币发行国的国内经济发展目标对世界货币发行目标的干扰。在世界经济“多极”发展态势中,创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经济环境。
第二,中国要主动开展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努力探索和逐步扩大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的作用,逐步放宽对境内居民和非居民基于贸易活动的人民币结算制度,探索贸易项下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清算机制。
第三,作为包括东亚的亚洲各国应顾全大局,加强协调。一是在当前《清迈倡议》、亚洲债券基金及政策对话与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包括东盟监督机制、马尼拉框架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和东盟之间经济评论和政策对话),进一步讨论东亚货币体系安排,如基本共同盯住三大国货币篮子的国家与地区,可探索采取相应的汇率波动区间。探索建立东亚外汇储备总库和东亚货币基金,探索东亚区内贸易扩大相关国家结算货币的功能。二是尽管全球贸易清算货币主要是美元的格局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作为主要为盈余体的亚洲各国政府,都要努力改善外资政策,积极发展亚洲地区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尽可能做到以亚洲国家的盈余资金支持亚洲各国的经济成长。一句话,亚洲地区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逐步削弱美元过度波动对亚洲经济稳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