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多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会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
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外贸领域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通过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缓解这些矛盾和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外贸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果断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经济政策及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8.7%,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受到世人瞩目。
在成绩面前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外贸领域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仍令人十分担忧。如外贸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益问题,外部市场约束和内部成本上升的压力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外贸的迅速恢复,进口大幅上升,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大大滞后于进口的增长,更严重的是进口量价齐升且价格的上升高于数量的增长幅度。出口虽也是量价齐升,但价格的上升却严重落后于数量的增长,明显暴露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不利的竞争状况。贸易条件明显恶化,贸易顺差大幅回落,尽管这种变化对缓解人民币升值或对平衡高额外汇储备是件好事,但对外贸长期的平衡发展却带来了新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地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www.133229.cOm
后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的严峻外部形势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并不稳定,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增长的矛盾,尤其是欧美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无就业增长难以持续。同时也证明目前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来自政府财政刺激的结果,缺乏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从政府支撑的增长过渡到内生经济增长为主还将会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如刺激政策的减弱或退出,处理不好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的二次探底。
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彻底消除。美国银行系统的治理仍充满矛盾,政府在同金融界博弈,局面复杂且艰难。欧盟部分国家的财政危机将拖累欧盟经济的整体回升,并可能使欧元面临严峻挑战。欧元的大幅贬值,从而使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极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国际经济矛盾和冲突,其结果必将不利于我国扩大对欧盟的出口。
发达经济体市场萎缩。据世贸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额下降23%,估计至少要经历2~3年的恢复期。目前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摆脱危机的主要出路之一,但事实上,受经济增长乏力的制约,全球消费市场增长严重滞后。以最大的美国市场为例,民间储蓄率的上升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消费市场,更何况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又提出了新的出口振兴计划,这势必将导致全球贸易竞争更趋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在全球贸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目标直指中国出口产品。仅2009年中国遭受的国际两反两保的案例,就达116起,涉案金额达127亿美元,金额比上年增长约1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仅美国率先频繁使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出口产品。除人民币汇率外,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也频频向我施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也紧随其后,加大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力度,从而使中国制造出口面临更大的困难。
全球重要资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尽管美国管理部门经常散布消息,诱使美元反弹。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美元是贬多升少。况且也只有如此,美国才可以逐步消化其庞大的财政赤字,并有利于其扩大出口。美元贬值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将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上升压力,这将给大量资源依靠进口的我国经济发展及出口带来新的成本压力。
国际资本流动和直接投资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流动,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据统计,2009年降幅接近40%,全球兼并案金额的下降首当其冲。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遭受危机的程度较小,吸引了较多的国际资本,但随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全球资本流向仍难以长期滞留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经营普遍遇到困难,面临新的战略调整。估计近两年内全球并购的活跃程度将有所下降,跨国公司的投资力度将更趋谨慎。虽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消费有所上升,国际资本仍看好中国市场,但我国经济存在的潜在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隐患,短期内对我国吸引外资将会增加新的难度。
制约发展的内部因素
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贸在各种有利条件的支撑下,一直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达26%。这种增长主要受三种因素的支撑。一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使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又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国企、外资、民营三股势力均处于高增长发展阶段,形成强大的出口阵容;三是,规模效益递增掩盖了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通常情况下,产能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边际效益的递减,但我国的情况是,在发展经济热情的驱动下,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强有力的低成本优势,从而维持了一个较长的增长阶段。而目前这三种因素的推动作用正在递减,国际市场相对萎缩,三大出口生力军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低成本扩张优势正面临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结构问题和质量效益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而新的影响出口的因素正在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出口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内实行市场化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进出口贸易又是体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及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目前,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各国都把促进出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甚至有的国家还把出口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把出口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而我国国内却有不少观点认为,我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不仅带来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且破坏环境,结论是应适当限制出口、鼓励扩大进口。在当前出口刚摆脱出口多了,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出口成本的变化因素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及对民生的重视逐步上升,劳动者对尊严和幸福指数的追求日益上升,劳动力工资上升已成大势所趋,近来部分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说明了这一趋势。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虽然是结构性的矛盾,但它预示着劳动力成本面临上升压力。与此同时,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资源成本价格持续上升,煤水电气价格面临上调压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将会日益加重。外贸低成本竞争的方式已难以持续。
出口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出口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大,出口比例偏高,结构不甚合理。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危机的阴影并出现恢复增长之际,有不少人甚至提出要减少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应该承认,我国的外贸发展的确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但改进和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当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出口规模虽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虽然外贸出口的压力上升有利于结构调整升级,但兼顾外贸的稳定增长仍是十分必要的。
外贸发展主导理论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即不断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庞大的产能压力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自相竞争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损失了出口效益,影响了产业升级,这种现象恰恰是贸易理论所描述的“制造业出口陷阱”。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出口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的努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和研发,提高营销网络的经营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加大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尽快摆脱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应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或战略贸易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加以推动。
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衔接不售
出口产品结构的状况是一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出口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长期脱节现象,其结果导致出口结构严重偏离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从而制约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如在我国的产业振兴计划中,很少把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考虑。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其国内重要产业采取保护和支持的策略,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和保护其国内战略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维系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外贸转型升级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是尽快制定新型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
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关键要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靠政府的组织安排、集中投资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政府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制度性的安排,例如:着力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促进民间消费,着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限制垄断,以避免由于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经济效率的损失。同时政府应着力保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解决好新的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考核体系,也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关键一环。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gdp的增长一直被视为主要的经济指标,所以存在着一味追求cdp增长而忽略了其它关键指标的变化。如环保指标、节能降耗指标、投入产出指标、国民福利指标,以及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变化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同一国的竞争力密切相关,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先改革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建立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考核指标,把这一指标的考核纳入到各地各部门的经济考核的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对各省gdp增长指标的考核,同时加上质量指标的考核,应将原材料消费、职工工资和福利、企业效益和税收、节能减排等重要指标作为不同权数列入质量考核指标,并以此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建议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新的考核标准,以利推动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同完善干部考核标准、干部选拔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是尽快明确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不仅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同时还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水平,是当代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贸易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内核。我国有必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最新贸易理论,尽快明确我国的外贸发展思路和主导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并使贸易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和连续,避免长期依赖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应加强对竞争优势理论及战略贸易理论的研究,充分借鉴这些成熟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形成我国独立的外贸发展理论。
三是大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刻不容缓,资源产品要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过渡,轻纺产品要加快产品差异化发展,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机电产品要向深加工和国贸易救济措施案例的成倍增加,给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巨大的挑战。应尽快制定总体的应对策略,既要积极应对又要区别对待,既要维护我国的重大利益又要内外兼修。需要针对不同国别和地区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同时应发挥各商、协会的作用,对部分由于内部自相竞争导致的低价出口行为加强行业协调和约束,克服部分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外部摩擦。此外,对于确属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行为,高端制造方面发展。转变的目标在近期就是要加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中长期看则是要扩大高端制造业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调整外贸现有的支持政策。把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所需要发展的领域和具体的产品类别方面,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重点行业出口的发展。
四是加强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的衔接
国内战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产业普遍振兴的基础上,突出战略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在部分领域竞争力的关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竞争力的指向都是国际竞争力。所以在发展战略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出口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考虑,应在战略产业规划中,把发展扩大出口作为重要的一环加以研究,形成产业政策同贸易政策的有效呼应,相互作用。
五是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特别是针对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层面积极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利益。
六是确保当前外贸出口政策的稳定
20lo年初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企稳回升。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快速回升阶段,但基础很不稳固,且出口利润微薄。特别是进口的高速增长和出口的增速落差过大,—方面说明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这种进出口格局持续发展也会产生新的潜在的贸易平衡压力。所以,当前要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稳定出口政策,保持外贸出口的金融税收政策不变,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继续推行贸易便利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此外,考虑到我国外贸面临的内外压力,加快推动外贸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变及转型升级的需要,最佳选择是在保持现有出口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有利于出口结构升级的重点出口产品的支持力度,或者实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突出有保有压的操作策略,这将会更有利于加快促进外贸向质量和效益型方面转变,发挥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