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2015-12-13 11: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摘要: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经典论文的解析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启示,认为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wwW.133229.COm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理想的理论模型之上的,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同时信息是对称的,由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价格的差异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而这种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来决定的,一国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便具备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即认为在报酬不变和完全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从事的是“小麦式的贸易”。比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国内大量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进口那些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次优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运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是处于此种状态,但成效确是显而易见的,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
  克鲁格曼在《重新认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中阐明了关于规模报酬递增导致国际贸易的新理论。他在书中论述到:“为什么飞机会在西雅图制造,其原因很难说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具有制造飞机的经济特征,与之相反,其关键先是报酬递增这一定律使飞机制造肯定会集中在一个地点。而西雅图又偶然使这个转盘上转轮所停住的地方。”指出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克鲁格曼并且利用模型证明了一个国家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保其领先地位。换言之,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要追赶发达国家从而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努力的主要方向也即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一个企业不会发展,一个国家更不会获得持久发展。
  在《不完全竞争及战略贸易政策》中通过美日间贸易的例子,克鲁格曼证明了保护进口可以促进出口的观点。他指出:“一个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实际上是一台出口的发动机,而且这种促进出口的办法可以成为一项成功的以邻为壑的战略”。在此篇文章里克鲁格曼通过对美日半导体国际竞争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该观点。目前我国一些传统产业并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又极具发展潜力,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使之发展强大并且具备竞争优势。
  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贡献也主要体现在两篇论文中,一篇是“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另一篇是“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克鲁格曼在这两篇论文中提出了区别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的发生并不依赖国家之间的差异;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内贸易可以在两国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发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贸易理论本质上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要素禀赋差异说修正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更好的解释了二战后出现的国际贸易新现象。
  
  三、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一)大力支持战略性贸易政策
  这里所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政策,这种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本质上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而如今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完全竞争和现代企业中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如何使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如何扩大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取胜的关键因素。政府如果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给予那些有发展前途并且能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一定程度的扶持,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本国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例如战后的日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曾对一些产业有过保护,因而促进了那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克鲁格曼认为:“对一个具有大量劳动力但工资较低的国家来说,使用暂时的保护来形成比较优势的永久性转换似乎成效极佳。”目前我国就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密集型国家,根据新贸易理论,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必然形成以出口为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世界经济主导型的经济是高科技产业。但劳动密集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政府应

担当起宏观调控的角色,对于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以增强其竞争力,并且始终鼓励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的优化升级,以获得竞争优势。
  克鲁格曼指出:“保护本国市场可以作为促进出口的一种手段。”因此对我国国内市场一定程度的保护可以促进战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我们所说的保护,不是说政府保护一切国内企业,对于那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不仅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保护,而是要限制或取缔。政府保护的是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有选择的培育一批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性的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并且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二)重视企业的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经济
  新贸易理论认:“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是贸易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是内在于企业”。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动市场规模扩大,我们运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增多,一个国家便可扩大其在某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使该行业的产品成本下降,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这种相对优势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形成规模的话,它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会处于竞争劣势。目前我国多数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少,因而拓展市场的能力受到限制,生产成本高,这就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政策中必须考虑的重点。
  
  (三)促进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
  所谓竞争优势,不言而喻,就是企业在竞争中所形成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能使企业永续生产和经营。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又在于一国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的机制。”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也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必须进行创新,以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而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努力:
  首先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我国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受到以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伞”的照顾,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要完善进出口商品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法规,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于“用人”机制,也需要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这也是我国跨国经营中比较欠缺的),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促进科技创新体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再次在经营策略创新方面:要实施经营高效策略。所谓经营高效策略是指一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营造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不同,经营高效策略不仅要求一国想方设法降低出口成本,而且特别强调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营造速度领先和成本领先的双重优势。
  最后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销售渠道也即产品如何从生产者手中转运到消费者手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各种相互依赖的机构之间的协作。这要求各个运作机构之间的效率提高亦或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可以大大降低国内出口产品的成本,亦为其争取了最佳的销售时机,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延伸国际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摆脱外商间接代理销售的被动局面亦为可采取的方法。
  
  (四)大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为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在国际经营中虽然整体上不占据优势,但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也能参与国际生产和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布局产业结构,也能形成技术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认为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因此可以得出,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佼佼者。
  在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资源比较优势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除了一些关系到国家生命安全的产业和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外,其他产业都应该推向市场。对于幼稚产业,政府不应该过度运用国内稀缺资源给予扶持,而是引进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促使幼稚产业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自力更生能力。当这些产业不适应市场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时,就应该进行产业转换,重新定位和寻找,转入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中去。循环反复,定能提高我国整个产业结构水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