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我国绩效审计对策探讨

2015-07-07 1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近年来,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绩效审计的含义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有助于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对策
  
  1绩效审计的含义
  
  我国大部分学者对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做如下表述:“绩效审计是以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判断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构成绩效审计的三大重要因素。
  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对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或浪费所进行的审计。其本质是对经济人所使用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经济性进行判断并发表意见。核心问题是在所处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下,资源的采购、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所选的方式是否代表了对公共资金的最经济(或至少是最合理)的应用?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
  效率性是指产出(如产品、服务)与投入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从对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效率性与经济性有关,其中心问题也是所应用的资源。www.133229.coM主要问题是这些资源是否得到最优或最令人满意的应用,或者是否可以应用更少的资源在质量和扭亏为盈方面实现同样的或类似的结果,是否通过投入和行动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得到了最大的产出。
  效果性主要是与实现的目标有关的概念,它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的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如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它所涉及的是所定目标、所提供产出和所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如:通过所应用的手段、所提供的产出,从所观察到的影响判断,政策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所采用的手段和所实现的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确定所述结果确实是执行政策而非其他情况的结果。
  
  2我国绩效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尤其是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实权”均由地方政府掌管。各级人大要过问审计机关的监督活动,首先需要看政府脸色。审计机关在公布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先提交政府审查,取得同意后,再以政府名义向人大汇报,这必然大大降低了审计披露的力度,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行政模式下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难以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2)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没有制定绩效审计准则。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谁关心绩效、绩效审计向谁报告、绩效审计建议是否能够得到重视和支持,这些都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条件。绩效审计的这些特点要求它必须在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基础上运行。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有两处涉及到了绩效审计。一处是第一条中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这意味着,效益审计作为一个概念被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另一处是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上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但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内容难以固定。
  绩效审计中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效益好坏的评价体系。经济活动的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以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无法量化,需运用定性标准,这就需要分析各个被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情况,以此来进行综合评定。因此,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给绩效审计出具客观性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同时,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不同的项目之间,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而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公共支出项目,从区域到规模、类别均有不同,如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利工程项目等,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可以用数字描述的效益,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结论时顾虑重重,从而在每一次审计时,审计人员都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就审计范围、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标准选择等进行仔细严密的斟酌。
  (4)财务审计工作量比重过大,没有现成的绩效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的人大量存在,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揭露大量的违纪行为,揭露舞弊和反腐败仍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财务审计中去,财务审计的工作量在整个审计中比重过大,从而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投入,绩效审计往往因投入不足而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会计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对某一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定,做出客观评价。但在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方面二者又都不相同。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等特点,加上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因此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模式可以借鉴,导致目前很难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5)未建立相应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事后审计”的监督程序,令绩效审计“只开花不结果”。就以与绩效审计有许多类似的经济责任审计来说,按规定应在责任人旧岗位离任之前对之实施审计,可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出于各种目的,往往采取先调任后审计。这样,即便你审计部门查出些问题,人家那边责任人早己撤离。再以绩效审计为例,本届政府领导的决策层对自己决策的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非一无所知,故而其不可能主动派审计机关对自己的失误进行清算,即便需要,决策层也往往只会拿那些早已“撤离干净”的上届政府开刀,若这种事后监督的执法程序不改善,即便是绩效审计开展得再好,也只会是白费人力与物力。
  
  3改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明确绩效审计法律权限。
  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构成。当前,我国尚不具备修改《宪法》的时机和条件,在新《审计法》已经修订重新公布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在新《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绩效审计的概念、标准、实施范围等内容,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权限;其次,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制定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和现场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2)理顺绩效审计的内容。
  我国近期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型及合规性审计。从国外绩效审计发展来看,合规性审计是多数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之一,但不是这些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和关注重点。相反,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等问题,作为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合规性审计仍然是我国绩效审计的一项主要内容。
  (3)加强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是确保审计成果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绩效审计的影响主要有量化的经济影响、量化的非经济影响、质的影响等几方面。其中量化的经济影响是衡量绩效审计工作成果的重要和明显的指标。通过加强跟踪审计,以经济性和效益性为明确的审计目标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能够实现可量化的审计影响,从而引起政府、人大及社会各界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关注和支持,达到改善绩效审计环境、推动绩效审计发展的目的。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以有效落实。
  应在借鉴国外成熟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我国法律赋予人大的质询、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强化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及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行为的有关责任人问责,以确保绩效审计成果有效落实,减少和杜绝屡审屡犯。
  (5)推进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政府绩效预算是指将政府活动绩效转化为可以衡量的指标,并以各项效果指标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其目的是促进政府加强责任,改进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政府绩效预算都是伴随着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都实施了绩效预算模式,实现了政府预算拨款与绩效配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绩效预算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应逐步引入绩效预算的理念与做法,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和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机制,为绩效审计评价提供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同时,通过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立法机关和社会各界不仅关注公共资源的投入,更关注公共资源的产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也会逐步从合规性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性受托责任,从而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构建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以绩效为核心的国家运行机制的建立。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长期以来,在政府绩效评价上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是硬道理”,gdp成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惟一标准,破坏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各界对政府进一步“规范行为,提高效能,廉洁公正,增强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绩效审计正是促进建立责任政府的重要手段。反过来,责任政府的建立也能够促进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日前人事部正在组织进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其核心是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用以评价政府绩效好坏程度,从而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这不但能够为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依据,也可为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我国绩效审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外事司.国外效益审计简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韩立春.关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n].中国审计报,2003-07-30.
  [3]杨帆.关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27).
  [4]王晓红.浅论效益审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4).
  [5]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上、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