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金融动力。自国家倡导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经过十年改革探索,成效显着,其支农能力不断增强,经营状况显着改善,盈利水平逐年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截至2014年末,我国农信社共有1596家机构,42201个营业网点,从业人数为423992人,其资产利润率为0.95%,资本利润率为17.37%,涉农贷款不良率持续降低。目前,农信社正处于发展战略调整及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审计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它需要对农信社未来治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作出评估和建议,以促进其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从而实现增值服务。但现行的农信社内部审计与这些要求相比尚存诸多差距,因此,构建农信社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值得期待。
一、农村信用社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最新的定义指出,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结合国际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2014年1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施行。新准则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组织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IIA定义的接轨。2014年1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内部审计以“增加价值”为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金融机构运营,为其增加价值,从而为实现金融机构的整体目标服务。由此可见,构建农信社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是适应其发展需要以及更好地与国际审计理念接轨的必然选择。
和传统的农信社内部审计相比,增值型内部审计主要有两个核心变化,一是内部审计的目的不再是传统的查错防弊,而是增值和改善,是以进一步增加农信社价值和改善运营管理为活动方向。二是增加了层次更高的“咨询活动”。它要求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要为农信社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鉴证服务,又要为其战略及经营活动进行评估与咨询,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农信社不断优化经营策略,防范特定风险,改善业务流程以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最终帮助农信社实现价值增长。
二、农村信用社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意义
(一)适应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信社战略转型及业务逐步向多功能、立体化方向发展,其银行卡业务、POS机系统、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托管业务、理财业务的陆续开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开始不断扩大,审计工作量日益增加,审计难度逐渐加大,审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此时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适应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满足农信社应对较高的经营风险的要求
目前,农信社仍然是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业态。在农信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点多面广、产权归属不清,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资本金不充足、内部控制不健全及员工素质不高、政策支持不稳定,且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和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对薄弱又使其成为风险集聚的载体,这些都导致其发生风险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存款利率管制逐渐放开、金融脱媒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民间借贷的活跃,导致信用社存款增速逐步下降,资金来源不足,资金结构风险更加明显。正是由于农信社有着特殊的行业特征,其面临的各种风险较大,只有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最终实现农信社的经营目标。
(三)应对农信社日益激烈的业态竞争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农村金融市场,抢争发展高地,扩大市场份额。如: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稳步推进,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地方性商业银行抢滩农村金融市场,其他商业银行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涉农金融租赁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渐发展,甚至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表示希望到农村改革地区设立机构,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目前,农信社正逐渐失去主场优势,受限于地域发展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旧有制度留下了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有限,甚至对农信社还有一些政策限制和歧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农信社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注定其对提升内部审计水平的诉求比其他任何竞争者都更加强烈。因此,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是农信社应对日益激烈的业态竞争的必然要求。
(四)促进农信社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将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我国监管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2014年9月,银监会修订颁布了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对农信社进行内控监督,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同时规定内部审计部门要履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市场监管,农信社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自身内部审计的强化来满足愈来愈严厉的金融监管要求。
三、农村信用社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瓶颈
农信社在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一些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增值”审计的认知还比较模糊。目前我国多数农信社的内审人员和管理层依然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的“查错防弊”的审计理念,缺乏对“增值”审计全面深入的理解。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同时也与内审部门对自身工作的认知浅显有关;二是对于“增值”审计的战略安排还不够系统。农信社目前只有较为零散的增值审计实践,没有系统性的理论和战略安排,缺少明晰的“增值”审计活动的指引,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方法,更多地是从商业银行“拿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效用;三是“增值”审计与农信社发展的步伐不匹配。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信社,农信社所有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以及明细核算、综合核算等均由计算机处理完成,且一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在不断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业务及海量、异构、有别于传统信息表现形式的电子信息,现有的内部审计技术无法跟踪和追朔开放式的网络远程交易事项,也无法适应农信社经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要求;四是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农信社具有机构跨度广、网点众多的特点,要保证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审计频度和审计质量,需要充足的审计资源。但目前农信社内部审计资源明显不足,边远地区的机构网点的审计频度越来越低,限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工具和审计技术,要想加大审计力度,准确、全面地发现问题,犹如大海捞针;五是农信社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由于农信社在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方面难以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导致其缺乏高素质的内审人员。目前农信社很大一部分内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难以承担内部审计增值业务。且内审队伍结构老化,技能不高,流动性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信社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
四、农村信用社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策略
(一)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优化审计环境在实务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有隶属于理事会、监事会、纪委部门、财会部门等多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农信社应设置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省联社成立独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总队,直接对联社负责,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各地市级联社设立审计分局,接受总队的领导和管理,对总队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薪酬、经费、考核、激励、培训等方面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在审计时,实行各地区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的审计方式,以充分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重塑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必须由农信社的高层管理者负责推动、各层级人员合力完成。首先要提高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信用社持续经营、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尽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其次要进一步改变内审人员的认识理念,使其从监督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由单纯的监督转变为以监督与服务并重。要求其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自己处于农信社内部,比较熟悉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有利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农信社经营管理决策中去,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农信社预防和降低风险。
(二)加强增值型内部审计人才体系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内审人员准入标准,严格设定内审人员的准入条件;二是培养内审人员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和增值的思维意识;三是通过专业会议、实地调查、外出考察、培训讲座等方式加强内审人员对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减少审计的盲区,同时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其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四是对内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疏通其“进、出”通道,不断补充计算机审计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不适应内部审计岗位的人员进行调整,使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五是建立内审工作奖惩和跟踪问责制度,合理规划安排内审人员的薪酬福利,使其利益独立于各相关被审计部门,从利益保障上排除内审人员正确履职的顾虑。
(三)转换审计视觉,拓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要做到“五个转变”:从以前消极的以“监督和评价”为主的内部审计活动向积极的“防范和解决”为主的内部审计活动转变;从传统“亡羊补牢”的事后审计模式向“未雨绸缪”的事前预防转变;从原始审计成果的简单利用向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审计产品”转变;从常规的无重点的审计向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高风险点的审计转变;从单纯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向“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可以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领域,尝试对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合同、业务流程、研究与开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薪酬、绩效、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执行、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审计。
(四)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农信社应根据本单位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特点以及不断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需求,尽快梳理和完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和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并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操作规程、问责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信息科技审计管理办法等。同时还要完善内部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审计管理建议书、审计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
(五)加快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科技含量首先,实施非现场审计,将审计的触角延伸到农信社的每一个营业网点、每一个业务流程;其次,建立经营监测指标体系,定时对经营业务进行监督,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警示,以防范和化解风险;第三,丰富和完善分析模型。在大数据时代,农信社可以根据其业务逻辑关系、数据勾稽关系、规章制度的规定和内审人员的经验等构建和完善审计分析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考察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以直观、快速地发现“可疑数据”和隐蔽性较强的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第四,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信社业务特点的审计软件。每家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定位、需求和特色,任何一种技术模式和软件都不可能全面满足所有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内在需求,对此,农信社应结合自身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业务特点,以及内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选择和研发适合自身需要的内部审计软件。最后,努力推动审计成果的运用,随着审计成果运用的不断深入,审计工作的核心价值就会不断得到体现,审计工作的战略增值效应就会越发明显。
(六)加强服务和有效沟通,营销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应摆正自身的职能定位和职业态度,不能继续以“警察”的形象出现,要确立监督与服务并重、更侧重于服务的职能定位。同时,内审人员还需要借助营销学的内容主动营销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积极向各级客户展现其服务的特定范围、内容和作用,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业绩向农信社内外证明其对于增加组织价值所作出的贡献,使各级人员都接受现代内部审计理念,主观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同内部审计的价值,从而信任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良好的沟通是推动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内审人员需要相对独立,但不能孤立,更不能对立。一方面内审人员可以采用“参与式”审计策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或业务部门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风险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改进的措施,寻求他们的协作和配合。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管理层会议、日常工作会议等充分了解农信社运营管理状况、业务重点和管理层的关注焦点,为增值服务的拓展寻求充足的资源保证。第三,通过举办内部审计交流会、建立内部审计网站等形式,搭建有效交流平台。可以将内部审计的最新政策、典型的内部审计案例、先进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技巧、优秀的审计报告及研究成果等均纳入交流平台共享,以拓宽内审人员视野,提高其审计技巧,做到优势互补。第四,在审计时多激励,多建议,少指责,少批评,以产生更佳的审计效果。
(七)改进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农信社应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能够体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增值期望。目前国际上计量企业价值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有:经济增加值(简称EVA)和平衡计分卡(简称BSC)等。EVA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利润”,是一定时期的公司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但是,EVA不能合理地反映农信社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些非财务指标,如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等,且它不能很好地与农信社自身的战略相契合。平衡计分卡为农信社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BSC由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建构成。笔者认为在构建农信社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时,应将EVA与BSC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BSC作为基本框架,EVA作为BSC的财务方向内容,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系统,以实现全面评价及科学评价的目标。
作者: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