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初论实现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

2015-12-14 11: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经过近几年的大胆探索和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文章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特色和自身工作实践,首先阐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其次对推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建立起的新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审计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和审视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一段期间内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经济事项1。它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制度规范到操作实施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发展空间,需要审计和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意义
  我国学术界对“事业单位”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本文所论“科研事业单位”界定为从事经济建设的各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界定为科研事业单位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二级甚至三级单位的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责任人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其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的评价和鉴证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级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探索。2010年10月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活动参与的日趋频繁,单位内部对加强科研资金监管,制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对完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严肃财经法规,维护正常的科研秩序,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势在必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有效途径的可行性探索
  (一)加强内部管理,建构经济责任型组织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需要配套的审计环境,其中首要的是要有一种结构合理健全的经济责任组织形式。2006年11月7日美国经济责任总署署长兼国家审计总长David M.Walker提交美国国会重要报告(GAO-07-235R),建议美国第110届国会对36个重点领域进行监督。报告认为,要充分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施经济问责制,积极进行组织结构转变,建构一个以打击贪污腐败为基石,划分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效率、道德、公平以及具有高效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的成熟经济责任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研事业单位也包括其中。为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保证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内部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组织结构和职能优化,构建注重经济、效益、效率、道德和公平,具有高效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的经济责任型组织,为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利制约和监督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实现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和生产安全。
  (二)更新审计理念,积极探索审计新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起步阶段,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计目的是监督制约权力依法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基础和评价范围上有了质的突破。工作定位上,不仅是对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而且突出了促进领导人员提高工作效能,逐步实现了审计范围由过去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向以财务收支和经济管理活动并重转变;审计的评价目标由过去以评价管理效果和廉政情况为主转向以评价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情况并重转变;特别是探索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的事业单位,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况,强化了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及其体现的领导能力的评价。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以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是实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健全审计制度,积极提升审计评价质量
  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控制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1、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科研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难以确定的问题,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制度,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作为干部考察任用、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落实到实处。
  2、构建切实可行的效益性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效益性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核心是要科学设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指标评价体系要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经济事项的特点,要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纪观贯彻其中,紧密围绕与经济责任人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包涵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内容。评价原则可选取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及审计职能有限、协商一致原则;经济效益的评价可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依据科研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内容而定,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
  3、重视审前调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充分了解并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熟悉该单位的审计环境及相关责任分工,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审计方案,同时要遵循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有关内部审计程序的基本原则,考虑审计类型和内部控制的测试对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影响。要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得到被审单位的配合;程序的实施,也要考虑与审计权力相适应。
  (四)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合理运用审计力量
  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经济 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作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健全有效的工作沟通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机构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良好氛围。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在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项目实施等工作环节中要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沟通,及时沟通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究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成果的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同时,要作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结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中去。
  (五)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实现“四个结合”
  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根本途径,是审计价值的具体表现。审计结果运用要实现“四个结合”:
  1、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已成为我院干部考核评价、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将其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主要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使职工全面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又能充分体现审计在干部监督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2、审计结果运用与领导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相结合。一是审计结果可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善于从审计报告反映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总结普遍性和规律性,运用到对干部日常培训教育中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二是审计结果可作为领导干部谈心、提醒和诫勉谈话的重要内容。审计中发现的经济责任人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谈话、提醒;对于问题性质比较严重,但还够不上纪律处分的,及时对被审计者进行诫勉谈话,并限期整改。
  3、审计结果运用和反腐倡廉具体工作相结合。理论研究、历史经验和实践均表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要加强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监督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中,促使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廉洁自律,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推进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的贯彻执行。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损失是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经查实,要严格依据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对管辖范围内重大经济违法违纪问题,长期失察,或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处理不力的,要按规定予以追究和问责。
  4、审计结果运用与领导班子决策相结合。审计成果可为党委、领导班子解决单位突出矛盾提供决策依据。综合分析一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总结归纳出这个时期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工作及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党委、领导班子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解决问题,推动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六)整合内审人力资源,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1、设立内部审计专家库。科研事业单位业务种类繁多,涉及科研生产、基建投资、财务资产管理等多领域,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力量配合。依据宏观管理、财政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资质、主要业绩、信誉等建立专业信息档案,设立不同领域的专家库,形成专家库工作机制。内审机构利用专家库信息系统自由选择相关领域的外部专家与内审人员合作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仅从源头上整合了人力资源,扩充了审计力量,更有效地提升了审计报告和结果的权威性。
  2、加强内审人员自身能力建设。审计人员职业化是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审计培训制度,提高审计人员学习能力,更新审计理念和专业知识,持续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掌握沟通技巧和倾听艺术,保持良好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罗宗毅,浅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及防范[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2]田俊茹,谈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冶金财会,2007年第1期
[3]苗艳君,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风险成因与控制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年第5期
[4]付林龙,如何优化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内部审计[J],现代企业,2008年第1期
[5]贠捷,关于开展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时代经贸,2008年4月总第99期
[6]唐玉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加强效益审计[J],当代广西,2008年第13期
[7]温炎生,县、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硕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年
[8]易慧霞,我国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硕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年
[9]张琳,基于审计视角的新时期反腐败的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10]孙继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控制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