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一、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2.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覆盖面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制定简单,审计重点不突出,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
3.审计手段较简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不重视,抓不住审计重点,凭经验泛泛而审,对问题查不深、查不透,浪费时间和人力。
4.审计工作标准不高。审计取证方式单一,取证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工作底稿定性、引规、处理不准确,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决定和结论执行不到位;审计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审计成果利用不到位。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害怕得罪人,淡化自己的职责,草草收兵,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特点、管理制度、作业过程不熟悉,难以进行深入检查,容易漏过违法乱纪问题。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㈠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教育,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内部培训;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省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并与兄弟单位加强业务交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塑造审计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根据每个审计项目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要求的审计组;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将审计人员和项目进行交叉轮换,并将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单位或项目的审计方法、结果等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确保审计的独立、公正原则;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每个审计组应由审计机构指定1名监督员,对审计组人员遵守廉政纪律情况进行监督,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审计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工作程序,审计中严格按即定程序、规矩办事,审计过程透明,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协调,避免人情关系参杂其中,做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㈢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⒈抓好审计计划的制定。一是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常规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等工作,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三是尝试开展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审计思路,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风险。
2.抓好审计方案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达到审计目的取得成效。
3.抓好审计实施环节
⑴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环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查、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判断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以确定后续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
⑵抓好审计查证环节。针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分别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实地盘存、分析性复核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查深查透;在取证时,坚持多种方式取证,通过检查、计算、询问等多种方法对证据相互印证;注重审计证据与事实的相关性,尽量减少证据数量,降低取证成本。
⑶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环节。审计工作底稿应对问题定性准确、表述清楚、处理得当,引规时应注意时效性,做到与问题事实相对应,且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4.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组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计评价中既要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要反映管理中的优点。
5.抓好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运用审计成果,一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查找规章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形成汇总报告或专题报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规范经营管理;二是紧盯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对被审计单位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原因,再次进行批露,继续督促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制度,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按复核程序、复核权限经过审计组长、内部复核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对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等进行确认,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反映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工作综
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负责内容、承担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的形式,将审计结果纳入月度审计工作综合考评,激励大家重视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
3.建立审计工作质量互检制度。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成立检查组,对本级和下级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档案,从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文书的应用与规范、审计档案资料的归集三个方面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
4.建立评先选优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先进个人、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㈤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技术,丰富审计手段
一是大力推广铁路审计系统V5.0的应用,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二是充分利用全路财务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对重点单位或部门财务运行状况实施重点监控机制,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方法,包括审计抽样、统计分析、分析性复核等,快速抓住审计重点,锁定高风险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陈刚,2009:审计理论与实务,中信出版社。
[2]李 敏,2009:审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